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宗教研究采取的是一种"以文化代宗教"的策略.这种研究模式几乎主宰了三十年来的宗教研究论著,但是也呈现了宗教文化的化约论、功能论以及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论倾向,最后以"弱文化范式"的形式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人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但忽略了不同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宗教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都具有彼此认知的义务,它们应当参与"互补性的学习过程".宗教文化必须经过"拯救性的社会化",才能进入公共对话的空间,才能进入公民文化的建设领域,并且,宗教文化只有获得公民文化的身份,才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时代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体验经济的兴起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开发宗教旅游中的体验环节,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未来宗教旅游的发展方向。在当前文化环境下,要把宗教与时下的绿色生存理念结合起来,在体验方式的开发上多下功夫,发展宗教生态体验游,是未来宗教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宗教文化在我国现代化运动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峰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28(1):49-51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进程随之加快,中国也是如此。宗教文化作为一种对超验层面的神圣事物的信仰,理应随之趋于消亡,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宗教文化不仅没有趋于消亡反而在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中凸显出来,并在环境保护、旅游业、构建和谐社会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高宏存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56-59
各地文化建设热潮中,宗教文化成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重要遗产资源,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种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市场化利用中背离宗教文化宗旨和价值趋向,违背了宗教文化合理利用的规律和尺度,忽略了作为一种特殊精神性文化的价值考量纬度等问题。本文集中从宗教文化经济实现方式和"新造神运动"与宗教产业化症候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文化建设中,宗教因素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回避着。但是鉴于当前中国城乡社区出现了与全球性的宗教复兴和宗教世俗化相呼应的宗教热,客观上已经不允许我们忽略宗教因素在社区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对社区生活的影响。为此,建议将人们的宗教热情合理地导入社区建设之中,尤其是把宗教信仰和宗教组织的力量转化到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服务做贡献之中。 相似文献
8.
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因素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因素。文章探讨了节日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因素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认为在旅游开发中要恰当运用节日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文化危机,其主要体现就是西方宗教文化的大举进入,极大地动摇了儒教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围绕如何处理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儒教的关系问题,戊戌前后中国士大夫提出了取代论、融合论和并存论等应对方案,特别是提出了保教主张。保教主张的提出虽有其深刻的原因并被很多士大夫认同,但由于存在诸多局限,很快衰微,进入20世纪初年被佛教复兴和存学主张逐渐取而代之,文化民族主义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大都局限于二元模式中讨论。我们从人类多元文化样式的大背景出发来重新考察这种关系,认为作为人类创造的两种文化样式,科学与宗教冲突的实质在于对文化霸权的争夺;而科学与宗教是应该而且也可以走向和谐的,其基础就在于人性圆周的完满性。 相似文献
11.
12.
梁漱溟以"意欲"这一范畴为理论的契入点而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面临以下几个主要困境:其一,以西方心理学和哲学术语来阐释文化理论及中国传统哲学所陷入的学理误区;其二,多元文化史观与文化本位主义的折中调和所带来的理论上的二难困境;其三,以孔子儒学来言说和诠释中国形而上学及所谓"第二文化路向"所昭示出来的尊孔倾向;其四,主张未来世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所凸显出的现代文化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3.
徽州宗祠是徽州建筑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徽州宗祠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徽州宗祠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本文试图从宗教学的角度探析徽州宗祠文化所体现出的宗教特质:以祖宗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观念的宗教性;以血缘、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组织的宗教性;以祠堂为场所、祭祀为主要形式、朱子《家礼》为礼仪的活动的宗教性;以程朱理学为教条、朱子之书为经典、儒学伦理为本位的教化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14.
试析宗教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个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美国国内的宗教色彩却是十分浓厚的,宗教文化在美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深远的影响力,不仅在国内政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对美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决策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宗教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国情和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广泛的渗透和持续的影响。中国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其根源就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及政治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中华文明遭到西方文明猛烈冲击后,在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影响下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亦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此次启蒙的辩证法以启蒙悖论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革除了对中华文明传统全盘肯定的旧迷信,却在一定程度上又制造出对西方文明盲目崇拜的新迷信。此次启蒙固然有其不容低估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华文明传统的延展以及中国民众的文化自信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921年梁漱溟在其新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公开表明了自己不同于"西化派"的文化观和启蒙意识。 相似文献
17.
魏佐国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11(2):99-103,13
江西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宗教生态旅游、开发宗教文化产业、努力推进宗教文化研究,不仅有利于增强我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当代文学艺术的繁荣,而且可提升江西的区域影响力。鉴于开发宗教文化资源的复杂性,江西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良性循环、经济效益与社会功能兼顾、宗教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共同开发以及挖掘宗教文化内涵与避免封建迷信蔓延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北洋时期的宗教学校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国教育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整个宗教学校教育来看,教育体系日趋完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幼稚园到大学的宗教学校教育体系,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宗教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世俗化的人才,活跃在当时中国的政府部门、工商业、文教事业等各个领域。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诸领域都发生急剧的变动。作为历史存在——宗教学校教育也给予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于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文学史上,诗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具有一种“持续的含混性”。这种“含混性”背后隐约透露的是对一种永恒超越的“虚灵价值”的追寻。在英国近代文化史上,马修.阿诺德对“完美”的追求、瓦尔特.佩特“艺术至上主义”的思想、T.S.艾略特“文学与神学的双重标准”以及英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I.A.瑞恰兹对“诗歌真理”的倡导,都在不同侧面彰显了宗教与诗对虚灵价值的不断趋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