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杨清之 《江汉论坛》2008,(3):104-109
齐梁时代,骈文创作风盛,但还没有一种普遍遵守的写作规范.作为骈语高手的理论家,而且又怀有"正文救弊"、指导时人写作的明确目的和强烈使命感,刘勰<文心雕龙>"言为文之用心",其中,<丽辞>、<事类>、<情采>、<声律>等篇具体论述了裁对、隶事、敷藻以及调声等与骈文关系紧密的理论.尽管其言并不是专就骈文而发,但事实上其于骈文理论的创建之功是不可否认的,它对后世骈文理论的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可谓之"骈文论家之祖".  相似文献   

2.
南朝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为骈文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儒学的式微和玄学的兴起改变了世人的创作理念,美文意识觉醒,南朝文坛贵族化的审美趣味在此基础上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因此,骈文在南朝的兴盛,是社会、文化、文学等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南朝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4,(5)
颜延之、谢庄倡导的宗经隶事文风在齐梁时期日趋僵化,形成言必称经、拼凑原典以成文的时弊。沈约具有深湛的礼学修养,在贯彻宗经隶事创作手法的同时,至少从四方面进行创新:其一,针对郊庙歌辞、公宴贵游等官方色彩浓厚的创作题材,在征引儒典的基础上,吸纳子部、史部及汉晋名家名作等语料,既保证文风典实雅正,又追求新颖奇异的隶事形式。其二,戏拟政治性文书,将宗经隶事游戏化、趣味化、博学化。其三,标举"三易说",将易见事与易识字、易读诵并提,主动避免由炫博而导致的理解困难,以韵节婉畅作为文艺赏鉴的重要标准。其四,宗奉儒典作为文学作品的垂范价值,重视情性自在,强调情感本位,往往立足自然风物与主体情感,提倡直举胸情、指物呈形的自然化写作方式。沈约还通过提携后进文士,促进了隶事新奇、辞义富博、丽则婉畅等审美标准在梁代中后期文坛的传播,也对齐梁重文轻道、文经剥离的创作风气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振谦 《船山学刊》2006,(4):152-154
“以骈文为诗”是李商隐诗歌的重要特征,这种骈文化特征表现在:语言句式的骈偶化;隶事用典的工稳化;词汇辞藻的华丽化等。这些诗歌的骈文化特征既与李商隐擅长骈文和唯美诗风关系密切,又与道教文化的诗性特征紧密相关。同时,其诗的骈化不仅影响晚唐、宋初诗坛,而且有开启唐宋婉约词之功。  相似文献   

5.
从《颜氏家训》看骈文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词汇在魏晋六朝双音化发展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因素,是骈文的催化作用。作为六朝文章正宗的骈文,必然会影响书面语的词汇。《颜氏家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骈文的四六句式、二字一拍的节奏形式以及骈偶对仗、隶事用典、平仄声韵等对《颜》书词语的选择与运用都产生了不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朝齐梁时代是我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尤其以萧梁的成就卓著.这一时期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理论著述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诗文总集萧统的《昭明文选》和诗歌总集徐陵的《玉台新咏》,出现了声律论和文笔之分,而且骈文盛行,永明体、宫体诗相继诞生,神话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也有很大发展。总之,文学至此为之一变,更加自觉地由杂文学向美文学发展了,应当说,齐梁文学是我国文学承前启后、转折开拓的一  相似文献   

7.
谢朓是南朝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的山水诗在继承谢灵运诗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转变和扩充山水诗的内容,注入了更明晰的主观情感,转变了审美的视角,具有独特的审美时空组合,达到了情景相融的艺术效果,把山水带入了世俗的生活,形成了清丽淡雅的诗风。在永明体诗歌方面,谢朓诗具有了普遍抒情的意义,推动了诗歌向近体诗的发展,对诗歌发展在整体的风格与境界,以及具体的艺术技巧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论骈文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骈文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的形态特征,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即对仗、声韵、典事、藻饰。这些特征都潜藏着深层的文化内蕴。它们虽然各自包涵的文化内蕴互不相同,但往往可以归结为文化材料(如语言文字)和文化心理(如审美观念、时代风尚)两大方面。前者为文化的载体和物化形式,后者为文化的驱动原因。骈文的形态特征正是各种文化因素的合力运动的结果,这也说明了骈文的存在具有某种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作为伟大的诗人是在宋代被追认的。在当时及其身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一直被误读着,即使受到不多的称赏也往往局限在非文学的或形式的维度。尤其是东晋南朝的一百五十多年里,陶渊明是较为寂寞的。这主要与东晋南朝的文化场域息息相关,表现为他在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审美趣味等方面与时代的差距与悬隔。  相似文献   

10.
关于《四六丛话》的骈文艺术蕲向,有"取法汉魏"与"推重欧、苏而薄徐、庾"之说。但是,将孙梅在《四六丛话》中关于汉魏、六朝、唐代、宋元各个时期骈文书写的相关论述综合起来看,孙梅认为唐代是骈文的极盛时代,他的骈文艺术蕲向或者说艺术宗尚,是唐代的骈文书写,而不是汉、魏或宋代以欧、苏为代表的骈文书写。孙梅之所以以唐代的骈文书写作为自己的骈文艺术蕲向,一是唐代的骈文将审美性与实用性合而为一,无六朝、宋代骈文之短而兼有两者之长,较好地解决了意义表达与形式之间的内在矛盾;二是唐代骈文最能体现庙堂文学的格调。  相似文献   

11.
朱志萍 《理论界》2014,(1):24-27
晚清商人在由旧趋新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社会地位上升,主体意识得以强化,逐步实现了对传统"在商言商"的突破,在拒俄和抵制美货等运动中萌发了爱国民族主义思想,并兴起地方自治和参与拟订商法等活动正式参与社会政治。晚清商人这一政治意识及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历程对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功正 《文史哲》2002,(1):70-75
唐太宗李世民的美学思想一方面有着以社稷为重的功利色彩,一方面对文学艺术的现象有着自己的阐释、评价观念。作为其美学思想表征的诗歌也呈现出复杂的特征:一方面经世致用,一方面又不乏美感;一方面孕育着新的审美理想,一方面又有南朝美学之遗风。李世民身上的这些矛盾现象恰恰反映了初唐诗歌美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清代岭南词人与岭外有着不断的词学交流,这对岭南词有积极的影响。首先,词学交流促进了清代岭南词人的成长与岭南词的发展。另外,这种交流有助于清岭南词人与岭南词地位的提升。再者,词学交流还对岭南词风的嬗变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受托人违反信托,对信托财产造成损失以及对第三人的债务应由受托人以其固有财产承担。但在受托人无违反信托、处理信托事务无过失的情形下,对第三人的责任承担上究竟应归于受托人、委托人抑或受益人,这是一个牵涉信托法基础理论的问题。按照信托原理,在后者的情形下,应当由受益人承担最终损失。  相似文献   

15.
大一统是《公羊传》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文王之正是大一统的内核,包含三层含义,对《公羊》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其现实批判的根据。大一统有文王之正的理想性一面,也有尊王的现实性一面。面对春秋战国的社会现实,《公羊传》的大一统以实与文不与,实际肯定诸侯的专杀、专讨、专封,将大一统的希望寄托在齐桓公之类的人物身上,带有否定分封政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合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农民合作的必要性,政府、学界有着高度的共识,但对于怎样合作,如何建立农民合作组织这个问题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本文分析了农民经济合作的困境与异化、农民公共服务合作“难产”的原因,通过两个案例评述,认为外部力量介入对促进农民合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外部力量的介入并不必然导致农民作为合作主体的缺失;在当前反哺农业的财政政策条件下,应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合作文化建设整合为一;但不同地区外部力量介入的方式和目标是不同的,不可“一刀切”,农民作为合作主体的实现,需在操作层面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昌耀作为西部高原哺育的“诗人中的诗人”,他的诗歌处处显示出一种力量美,这种力量既可以是外在的,又可以是内在的。通过力量我们可以领会苦难的诗人置身苦难的世界中的那种苦难的生命意识,进而了解诗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人生追求和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救济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国家应承担的基本义务。从目前公民享有的权利与国家承担的义务的情况看,在社会救助中仍然存在着不能很好地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鸿篇巨著<红楼梦>中大量体态语的妙用是曾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体态语的形式,<虹楼梦>中个性迥异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体态语可分为三大类:表情语、手势语、体姿语.体态语独特的功能、特征使其在塑造人物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政府信任的概念内涵、形成因素与政治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砚忠 《晋阳学刊》2007,20(3):22-26
在西方学术界,目前对于政府信任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再造工程推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政府信任应该成为政治学重视并加以研究的主题。“政府信任”在概念内涵上指公众在期望与认知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公众对于政府信任的程度高低,乃是众多影响因素如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等交互作用的混和结果,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相对落差。政府信任涉及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它能够扩大执政者的合法性基础,实现有机的社会整合,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