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翻阅旧报纸偶而发现,香港在廉政建设方面总是”小题大做”。比如:社会福利署署长从香港乘头等舱飞机绕道伦敦前往以色列开会,被媒体揭露为”假公济私”:金融管理局副总裁用公车绕道送儿子上学,遭市民举报,指责为”公车私用”:广播局局长在恒生银行总行只作公事或慈善用途的宴会厅设宴庆祝银婚.被质疑”行使特权”;母亲从加拿大回来,民政事务  相似文献   

2.
如果别人指责我的工作,我该如何对待? 人人都会犯错误,工作上也不例外。如果某人指责了您的工作,没有必要造成沸沸扬扬的场面。也许您确实做错了,而且被很多人看见了,只要批评是真实、善意的,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对您的指责纯属无中生有、蓄意陷害,则另当别论。当指责来自领导时,无论对错,都要认真对待,有则改之,无则解释清楚。当您真的出了错,又被别人加以指责时,最好您能敢于面对错误,犯错误毕竟不是犯罪,没什么可怕的,每个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一味否认或者试图掩盖都不是明智行为,相反您应该接受批评,向领导明确表示您愿意改正错误,即使您再次犯了错误,领导至少不会认为您是存心的,如果您用行动证明了您的进步,不要错过让指责过您的人看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地处淮河腹地的安徽省阜阳市,近 年来一直吸引着国人关注的目光。用当 地人的话说,这多半是由于"天灾人祸"。 天灾,指的是淮河水患;人祸,指的则是 贪官频仍,以及由此引发的多起爆炸性 新闻。因为这接连多起"丑闻",阜阳当地 政府和官员备受指责,尴尬不已。 记者写作本稿时,正当监察部通报 对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有关责任人的处理 结果。市长刘庆强、副市长马明业、杜长 平等9名政府官员受到处分,其中3人 被责令辞职。  相似文献   

4.
“四海之内皆兄弟”,语出《论语·颜渊》,司马牛见别人都有兄弟而自己没有,很忧愁,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对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相似文献   

5.
有一天,沩山和仰山师徒一起去放牛。沩山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仰山回答:"有。"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仰山回答"有"。有,就是肯定。"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即使你不确定,也不妨先回答"有"。只有先这样想,先给予肯  相似文献   

6.
提问:最近上网看娱乐新闻,总是那几个人占据头条,有些明星一直受到攻击,可奇怪的是他们越被指责越火,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7.
国家兴亡, 事业盛衰, 关键在人. 茫茫人海, 很多领导者却感叹"人才难得".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长与短共存,构成了人的本身.人皆有才,如何发挥,其实在于管理者如何用人. 识长知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皆有长和短,用人者必识人之长短.清代学者魏源说:"不知人之短, 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只有善于识别长处和短处,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唐太宗之所以能善用人才, 开创了大唐盛世,首先在于他"知人".他曾对当时的几位重臣评价说, 长孙无忌善避嫌疑,机敏果断,但用兵非其所长;高士廉通今博古,雅有节操,但不能直言劝谏. 于是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高士廉被任命为侍中,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里所说的"圆",大抵指的是"灵活性",绝不是指圆滑、狡黠,而是一种圆通、宽厚、融通,是与人为善,是随机应变;"方"则是指的原则性,意为方正、刚直,棱角分明,端端正正,稳稳当当,规规矩矩,绝不是指死板、守旧。做人处世,如何把原则性与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人生一大课题。唐代诗人孟郊将这种处世之道入诗:"万俗皆走圆,一身独行方。"就是他对做人处世"外圆内方"的认同。古今许多人做到  相似文献   

9.
唐以后,“茶道”大行.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其中包含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等各个方面.其基本精神可以归纳为“和、静、怡、真”四个字. 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条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才是人间真道.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是度,是宜,是当,是一切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0.
指掌之间     
拇指:我很矮,但我是老大,浓缩的才是精品,这话一点儿不假。 食指:我是二把手,却被三把手压过一头,我便常常指责别人,仿佛所有人都又黑又丑。  相似文献   

11.
谈谈潜人才     
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作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人才的本质则是创造性、进步性、社会历史性的统一。 按人才成长过程加以划分,人才一般可分为准人才、潜人才、显人才.其中,准人才是指基本具备人才基本要素,能基本适应某项工作者;显人才即是处于显露阶段的人才,是指创造性劳动成果被社会承认,并正在发展的人才。 潜人才,即潜在形态的人才,是指已取得创造成果,但未被社会公认的人才;或者是指已取得初步成果并正在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未被社会公认的人才。前者,实为已成才,只是创造成果处于待显(待公认)阶段,因而称为遮蔽型潜人才,或称隐人才;后者,实为正在成才,创造成果处于进一步孕育阶段,因而称为未果型潜人才,或称趋人才。 潜人才的主要特征为:(1)待定性.其含意是指孕育阶段的创造成果是不够成熟的东西,尚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据<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这段话的意思是: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我让懂玉的人看了,他说这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若是我收了你的这块玉,我就没宝了,你把玉送给我,你也没宝了,不如你我各自留着自己的宝.玉在传统文化中是重量级的宝物,子罕面对一块宝玉,却丝毫不动心,视"不贪"为"宝",难能可贵.从此不贪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广为传诵.不贪为宝成了一句成语,在历史上时时被提起.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形容相思之苦,但我们未必知道什么是三秋,三秋指哪三秋. 据考证,中国古代的三秋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时间.最早见于诗经,《诗·王风·采葛》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也就是说最早的三秋指的是时间九个月.另见晋·陆机《挽歌》:“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宋·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在这些著述中一秋则代指一年,三秋指三年.  相似文献   

14.
一、导论美国是个"大熔炉",一个由不同国家、民族、种族交错构成的年轻移民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由于差异性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基于这些差异进行了分类,并且形成一定的阶级分化。美国的学校经常被指责为引起  相似文献   

15.
刑讯逼供,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追诉者对被追诉者进行讯问时采用肉刑、变相肉刑或精神折磨等方法逼取其供认犯罪的行为.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辩证的.这要求我们应该全面的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善于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从而探索出正确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封疆大吏,也称“封疆大臣”“封疆大员”.明代指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明史·兵志二》:“当是时,都指挥使与布、按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清代的总督、巡抚也被冠以此称呼.因为这些官职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政,权力可与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比拟,故名“封疆大吏”.  相似文献   

17.
杨欢 《人才瞭望》2011,(9):102-103
拉登死后,被扣上"反恐不力"帽子的巴基斯坦,倍感委屈和不满,一个劲地回击美国的指责。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巴政府高官在近些天的讲话中,毫不吝惜地将溢美之辞送给他的近邻中国。"中巴关系是其他任何主权国家无法媲美的。"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2011年5月9日访问中国驻巴使馆时说。  相似文献   

18.
且说“君子皆至”刘吉同“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入竞进”。这是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的一段名言。然而、读了点史书之后,竞对这“君子皆至”一说产生了几分怀疑。魏征曾刀荐过一个叫侯君集的人、由此侯被李世民用为仆射。但是,按照封建政治标...  相似文献   

19.
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 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凡被授官的人,自各种途径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给予凭信,加盖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唐朝,直至五代、宋朝以后都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有人对领导的定义是:领袖使追随者去做追随者本不会去做的事情,或者,领袖使追随者去做领袖希望他们的事情。伯恩斯对领导的定义是:“领袖劝导追随者为某些目标而奋斗,而这些目标体现了领袖及其追随者共同的价值观和动机、愿望和需求、抱负和理想。”他认为,领袖与追随者之间关系的实质,是具有不同动机和权力(包括技能)的人们相互影响以寻求一个共同的目标。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领导者一直被指责在迎合追随者最低级的本能。如果说这些领导者是在迎合,那么他们迎合的仅仅是追随者呢,还是在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