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将中国政治思想中“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作一比较,从中窥探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和政治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件很有价值的事。“民本”思想的产生,可追朔到西周的“敬德保民”,而“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正式排座,则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际。这以后中国的开明思想家、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张。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看,“民本”的思想主要精神不外乎;民众是社稷之根本,天不可畏民可畏,故欲得天下,需先得民,而欲想得民需先得民心。西方民主理论的出现有个过程。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所谓民主,只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原则所理解的多数人统治的形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是以自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底蕴深厚、意涵丰富、特色鲜明,应当受到今人礼敬。为了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基于先秦时代的文化经典,通过文献解读、比较论证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多角度剖析了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认为,中华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得民心顺民意,协商举贤以及“谋及庶人”等重要理念和观点,是中华文化的优质基因;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彰显了人类民主理想和实践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特色,富含现代民主的养分,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出一条现代民主的道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实际上已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丰厚滋养。研究还认为,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在人类文明史册中独树一帜,当代中国具有民本特色的民主政治实践,包括党的群众路线的不断拓展、协商民主的日益完善等,正在发展成为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人民民主,即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传统民本与民主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民主化背景下的民本思想的不合时宜性,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精神的本质差异及其阻碍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现实表现,并指出了肃清民本思想的消极影响,培育现代民主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具有封建社会特质,这是它的历史局限。在中国民主进程中,传统民本思想逐渐丧失其影响、整合社会的功能。日益严峻的现代困境促动了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而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之间的会通又为此转换提供了条件。要从唯物史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工作作风等方面加强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并将这个转换切入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推动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主题。孟子的民本思想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提出了“民贵君轻”、“制民之产”、“薄税敛”、“国君进贤”等基本理念。孟子民本思想为我们展现了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民主政治的思路。汲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思想精髓,并将其与我国现代社会的国情相结合,将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传统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思想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一个主题。它起源于先秦 ,形成于两汉 ,完备于隋唐 ,衰落于明清。传统民本思想既与现代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又是中国人在观念上走向现代民主思想的起点。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赋予民本思想时代新含义 ,分别是传统民本思想转化为现代民主思想的根本条件、必要条件、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治传统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思想与制度,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各有侧重和利弊。前者关注共同的福利,后者则强调多数的权力。两者对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无论是民本还是民主,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具体借鉴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研究领域,也是一种理论视角,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通过公共性和阶级性可以衡量包括政治思想在内的各种政治现象的政治文明程度.以此观之,可以清楚的发现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所具有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进而,在民本与民主的问题上可以发现,民主思'想不是由民本思想转化而来,也不需要这种转化.由于民本思想很可能造成对民主的误读与误解,所以在民主政治建设中需要注意消除民本思想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民为邦本的理论或学说,被称为民本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学说在本质上不是民本位理论,而是君本位理论,人民群众仅仅是统治者的工具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本思想既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汲取,但更多的是对其的超越。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本国的历史、国情、政治文化以及政治发展实践的产物。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具有自己明显的特殊性:紧紧围绕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主题展开,经历了从民本到民主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为毛泽东民本思想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根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则为他的民本思想提供了直接来源.探究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把握其特色,对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提高我党的拒腐反腐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孟子坚决反对诸侯之间攻城略地的战争。孟子的战争理论是一种努力向孔子"大同"理想不断进发的政治理论。孟子最根本的措施是要把战争的可能性消除在未萌之际。只有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不诚信、不和谐,战争的根源才能真正消除。  相似文献   

12.
孟子在与告子相互争辩中确立了人性善和仁义内在的观点,但如何将人性之善和内在于人性中的仁义等德性外显出来,这是孟子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其独特的“践形”观。“践形”即是将内在德性充分表现于外在形体之中,最终达到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的完美统一,这种德行之间的统一性在孟子那里以善与正当性的关系得以突显。这篇文章首先结合出土简帛中的儒家文献考察了孟子的“践形”观,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分析孟子仁义之道下的道德正当性观念,从而阐明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内外之境。  相似文献   

13.
在君臣关系上,先秦孟子主张德高于位,东汉赵岐虽未能继承孟子衣钵以德抗位,却也守道不违,守住了人臣的基本原则。而至南宋朱熹在吸纳与反省宋代《孟子》议题的时候,再次开掘和彰显仁义道德本真,以德抗位的人臣之本也自东汉赵岐之后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人性问题,告子与孟子进行了多次论辩,对论辩内容所涉及的儒家伦理进行分析论证,来探索孟子学说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所具有的原则和策略。研究认为,孟子从仁义内在的立场出发,对告子人性论观念提出批评,其主要凸显的是意向关联性与非观察者姿态的人之存在的本质,这一看法是儒家学说的人文内核;孟子用道德本能将自然与人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否定告子认为的人性无确然的定体观点,王夫之将孟子这一思想进一步阐释为“天命自然之理”,孟子对自然观念的深度改造与汲取,奠定了中华文化中强调态势、关系性的发展基调;孟子用仁义礼智表示人性固有的道德本能,以“嫂溺援之以手”表达恻隐之心优先原则,用道德情感优先能够给予人的良知良能以一以贯之的实现,这与西方哲学中特殊情境下注重优先原则有同样深远的考虑。告子与孟子等历史时期的儒家伦理争鸣表明,儒家学说强调人文化成的意义,在更高的层面上对自然观念加以升华悉收,这是中国文化能够稳定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更为深刻全面的把握,对孟子以及儒家思想加以契合时代要求的反思与改进。  相似文献   

15.
告孟皆有知言方式以修身知世,告子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以“义”制心,以“义”判言,不理他人心;孟子应对之,提出“知言”,即以心知言,知言求心,要求正人心。概言之,两人知言方式的差异焦距于二:(一)“义”“心”是否分离;(二)是否应拨正他人心。  相似文献   

16.
自战国时代以荀子对孟子思想的批判发其端,两汉时期名物训诂与思想辩驳并重,魏晋至隋唐偏重音义注释,宋、元、明则偏重义理阐发。清代孟学承前代之余绪,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返本赋新的发展道路,在偏重考据的基础上,义理阐释等方面亦异彩纷呈,硕果累累。随着孟学的发展,孟子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被改造。一部孟学史,从学术思想的角度进行考察,就是一部《孟子》诠释史。孟学的发展与儒脉的兴衰是同步的,并且还促进了儒学的自我更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子提出“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董仲舒则“屈君而伸天”,以“阴阳灾异”来格(正)“君心之非”。程朱理学在哲学上比汉唐儒学有重大的发展,但在政治哲学上却鲜有突破,大致是伸张孟子的政治思想,甚至可以说未离董仲舒“阴阳灾异”思想的窠臼。儒家虽然肯定君主制度,但其与君权之间亦有着一种内在的紧张。从民本进至民主, 符合中国文化实现近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浓厚的孔孟情结.建国前他对孔孟之道极度推崇,建国后则随着专制集权的加强,个人独裁意识急剧膨胀,一度想动摇孔孟的精神领袖地位,终以失败收场,不得不做出适当的退让.这在朱元璋几十年政治生涯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却促使他在治国理民的策略上反复权衡,一手抓经济开发,一手抓文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仁政",即以仁义为本,以德政治天下。然而,先天的理论破绽是其面临的第一道难题;诸侯先"王"后"圣"与他先"圣"后"王"的背道而驰的价值追求构成了其"仁政"理想第二重困境;欲为王者师的传统心态和不得不行臣道的现实环境是其实践理想的第三重困境。由于这三重困境的存在,使得孟子的仁政无法践行。  相似文献   

20.
孟子推崇孔子,其核心思想也正是“仁”,并且通过“良知”“良能”赋予其先验性质。孟子从先验的立场把仁归结为人心的本质,但是从经验事实出发的论证方法,使其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这个矛盾最终依托君子以心养心的人格品质,完成先验仁义观的自我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