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语境包括社会文化、民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心态、舆论环境等诸多方面。社会语境对新闻报道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社会语境对报道者传播行为的影响,涉及报道者对题材的选择和报道角度的选择两方面;二、社会语境影响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把握。研究社会语境对新闻报道的反作用,目的是为了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文 《兰州学刊》2007,1(7):159-160
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新闻传媒则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工作,积极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一、重视舆论环境分析,认识舆论于1导的复杂性;二、改进新闻报道工作,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三、提高传媒的公信力,打造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四、把握舆论运动规律,提升舆论引导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客观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依据和前提 ,正确的舆论引导是新闻报道的灵魂。正确地把握二者的关系 ,是关系到新闻报道是否取得最佳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不仅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最新情况和最新动态,在观念和行为上也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受新闻舆论的影响,同时也在审视各类新闻报道真实与否。新闻报道只有真实才可信。但新闻的可信程从许往不是与真实程度呈简单的正比关系。有时,个别情况的不真实会影响到通篇报道的可信度;单个报道不真实会影响一系列报道的可信度;一个时期报道的失实会影响以后的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因此,新闻工作者对待新闻报道必须象企业生产产品一样,关心其内在质量.注重…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舆论 ,舆论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新闻报道要正确地引导舆论 ,准确地驾御舆论 ,以利于解决问题 ,推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舆论。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正确引导新闻舆论,大力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公众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涉及司法案件的调查性报道往往能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合理怀疑探寻事件真相,构建正反双方话语的平衡以实现报道的客观,并力求达成社会共识。在后真相时代,情绪掩盖了事实本身,而记者法律素养及伦理的缺失更将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平衡准确,造成社会共识的撕裂,继而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与普法的影响力。通过梳理澎湃新闻、《新京报》等媒体对"汤兰兰案"的报道,认为调查记者缺乏职业素养的报道是导致舆论反转,使中心由案情失焦至媒体本身的重要原因,揭示报道所中存在的法律及伦理失范问题,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雨竹 《天府新论》2012,(4):154-157
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向来是新闻报道中较为敏感的领域,既要真实反映客观事件的进程,又要避免刺激舆论。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大增,性质愈发复杂,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报道方式也更加必要和急迫。而美国媒体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改进群体性事件的报道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导国内舆论,还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改善我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微博时代,传媒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舆论批评的风险。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差、新闻报道的质量欠佳、突发事件报道缺乏核心信息,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相应的媒体事件,使新闻媒体陷入尴尬的境地,进而造成传媒业的声誉受损。2014年3月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中国媒体原创性新闻少,核心信息全部由西方媒体调查后披露,导致国内媒体成为舆论批评的对象。从媒体舆情管理的角度看,媒体事件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媒体可以通过相应的舆情预警寻找差距、弥补不足,提升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之间总有落差。客观报道不仅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段,更是一种新闻报道的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记者和媒体的思维惯性造成新闻偏见十分普遍,从而影响了客观报道。记者和媒介组织应通过认识和掌握客观报道原则,避免新闻偏见,实现新闻报道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11.
结合突发事件的性质和敏感性,形成一种新的分类法并分析影响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把建立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的步骤分为六个环节: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动态追踪报道、专题报道、深度报道和预警报道。建立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工作应具备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内地省份,西藏自治区的报刊市场发育程度并不高,现有报刊以机关党报为主。《西藏日报》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处于重要的舆论引导地位,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宣传工具,承担着监督舆论组织者的职能。其新闻报道紧扣社会热点并结合民族地区历史、宗教特点,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但同时也存在新闻来源单一、报道形式单调、版面设计老套、电子化发展滞后等弱点。新的形势下,必须把握党报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深化改革、提升覆盖面和辐射力等途径继续保持和提升其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不仅要了解涉疆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充分认识到涉疆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涉疆突发事件新闻的对外报道要有针对性,在辟谣和揭穿谎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起到引领和部分引领境外舆论的作用。“适度把握”体现在指挥者与媒体间的互动过程;应摈除“重国内、轻境外”的观念;积极发挥通讯社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际舆论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旅游目的国的综合评价,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并通过缓解信息不完全、缩小文化距离和塑造国际形象等途径影响目的国入境旅游贸易。从国际舆论关注度和舆论褒贬度两个维度实证研究国际舆论对我国入境旅游贸易的影响。结果发现:国际媒体对我国相关新闻报道数量越多,报道内容和态度越积极,越有利于我国入境旅游贸易;国际舆论可以正向调节文化差异对我国入境旅游贸易的消极影响;从游客异质性效应来看,国际舆论会显著促进以商务旅游、观光休闲和务工为目的的来华游客人数,同时影响中长途国际游客入境人数;从新闻报道异质性效应来看,客源国国内主流媒体报道对我国入境旅游贸易有显著影响,国际媒体对我国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关注度会显著促进我国入境旅游贸易,但是这两方面的褒贬度影响却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当行使监督权,损害审判独立的现象日渐增多.无论是保护言论自由优先的美国模式、保护司法独立优先的英国模式还是保护当事人权利优先的欧洲大陆模式,都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如严格限制对未决案件的报道,防止侵害当事人权利,新闻报道需遵守无罪推定原则等.我国在立法上须明确新闻媒体报道案件的基本规则,以及监督失当的责任.司法机关须主动向新闻媒体公布相关信息,同时要培养法官判决案件不受社会不当舆论影响的勇气.  相似文献   

16.
论突发事件中新媒体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通过十余年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中国迅速崛起,新媒体对于广大受众有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当前,我们已经处于新媒体所包围的时代环境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贡献着出人意料的力量.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的特征及其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的全面解析,探讨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引导公众舆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受众.  相似文献   

17.
当代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引领了网络舆论的崛起,并使公众意见的传播速度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势.本文阐述了网络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娱乐性、互动性、匿名性、快捷性的特点.当前网络环境中存在一些偏激或虚假的言论,但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的道德作用与影响也十分显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网络舆论的道德作用及其现实影响,合理地引导舆论使其发挥正面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网络.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和谐舆论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原理为指导,正确处理舆论监督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新闻言论自由与新闻纪律的辩证关系、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辩证关系、主流舆论与非主流舆论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略论和谐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伯贤 《学术论坛》2007,(10):167-169
营造和谐舆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文章探析和谐舆论的基本特征,指出营造和谐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关系,并对当前新闻媒体如何营造和谐舆论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齐蓉晖 《兰州学刊》2003,(5):194-194
新闻策划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基础新闻策划以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目的 ,服务于社会公众 ,决不允许任何造假和欺骗。新闻策划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基础 ,决不能以假象或者被扭曲了、肢解了的事物为策划依据。而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策划者对报道内容的选择、表现、评价等方面 ,所有这些行为必须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以新闻传媒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事态向有利于社会公众、有利于大局、有利于历史进步的方向转变 ,争取积极的社会效果。新闻报道策划与策划新闻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范畴的概念。它们的动机、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