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对日本学术界拔牙风俗的研究进行较详细的论述 ,认为其特点为 :学术界参与研究和探讨这一风俗的学者很多 ,许多是著名的学者 ;日本对拔牙的研究范围较广 ,不仅研究拔牙风俗的类型、拔牙年龄、拔牙的目的和意义、拔牙与性别的关系等 ,还研究亚洲的中国大陆、台湾、韩国、西伯利亚和大洋洲各地及美洲等地的拔牙风俗 ;拔牙研究深而细 ,把拔牙与广西民族的来源与形成、史前日本的居住方式、婚姻关系等现象联系起来研究。日本学术界对拔牙风俗的研究热情不减、研究延续不断。文章对较有影响的学者的研究逐个进行了介绍。此外 ,对中国学术界拔牙风俗研究也进行了概况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东部及东南沿海各省区考古发现的史前墓葬的拔牙材料为主,结合文献有关“凿齿之民”、东夷与百越的关系,以及百越后裔诸民族有关拔牙的原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拔牙风俗的起源、演变和流传。  相似文献   

3.
风俗是流传千百年的民族习尚,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流淌,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原始人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条件下,风俗就是记录文化的"象形文字"。人类有了文字后,风俗也不失其独特的文化流传功能。可以肯定地说,风俗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服饰的穿用风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风俗常常借助民族服饰的物态形式来表现风俗文化中的诸多精神实质。云南楚雄彝族传统儿童服饰在文献上鲜有记载,但却是借着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得以保存下来。从楚雄彝族传统儿童服饰的穿用风俗中,不仅可以看到楚雄彝族服饰的特征,还可以看到未被触及的儿童服饰的文化结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满族及其先民都曾盛行妇女寡居,则夫家近亲接续的收继婚风俗。收继婚,亦称“转房婚”,这一婚俗在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突厥、蒙、满等民族中广为流行,它是一种原始的婚姻习俗。史载:“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这种接续婚的习俗在早期建州女真社会中比较盛行。建州女真始祖之一猛特木父挥厚死后,挥厚弟包奇即以其嫂为妻。满族的先民有收继婚的习俗,那么满族是否承袭了这一习俗呢?答案是肯定的。到努尔哈赤统治前后,满族社会还保留着早期女真人不论辈份及收继婚的旧有习俗。《建州闻见录》载:“婚嫁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岷峨山人泽语》也记载说:“胡俗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为妻,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适,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董家遵先生的研究,以及对于满族社会组织作过研究的史禄国先生(Shirokogoroff)也说满族有收继婚的风俗。另外,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与皇太极曾下令取缔这种婚俗,从侧面也说明了满族确曾盛行收继婚的风俗。  相似文献   

5.
满族和汉族从文字、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上是很难区别的。不过从小脚指甲上还可以分辨出是满族还是汉族。满族人的小脚指甲虽然比其他四个脚指甲小一点,但和其他四个脚指甲同样是完整的。汉族人的小脚指甲和其他四个脚指甲不一样,是有缺陷的。有的小脚指甲是“瞎”的,有的在中间有下陷或上凸的一道裂纹。这是与汉族妇女过去曾缠过足的遗传有关。满汉混婚的第二代的小脚指甲也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6.
年粑这门"舌尖上的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春节食品的典型代表。年粑有着传统的生产工艺,古老而久远,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元素,也是江西人民历史、艺术、民俗的复合产物,从中可窥视到江西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习惯。本文从造型、材料、雕刻工艺等方面对江西年粑的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探寻其背后蕴藏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宁安满族关氏家祭礼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正是在满族古老的萨满教信仰,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祭祀风俗.宁安关氏家族是满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从其家祭礼俗中,我们可以管窥到满族古老风俗发展、演进的文化轨迹.  相似文献   

8.
民国的风俗变革与变革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时代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风俗的演进也进入到转型的阶段。风俗的全面变革促使了一系列变革风俗的产生。文章论述了当时风俗文化演进的三种趋势———对人的尊重、对迷信的涤荡以及政治因素的渗入 ,是民国风俗步入现代化进程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9.
探讨史前拔牙个体的年龄和次数,对了解史前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中国和日本新石器时代的原生拔牙应该是青春期或成年期拔牙。中国新石器时代只存在一次拔牙现象,而日本新石器时代存在多次拔牙现象。这说明虽然同处新石器时代,但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说的涂尸风俗,是指古代的人们在埋葬死者时,于死者尸体的周围或头部、胸部、足部、四肢部等部位除、撒赤铁矿粉或朱砂等红色颜料的风俗。这一风俗,曾经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本文拟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徐尸风俗的分布、年代及其蕴含,作一初步的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分布及年代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我国徐尸风俗分布范围比较广,在南至广东、广西,北达黑龙江,西抵甘肃,东到山东的广大区域内,均有反映这一风俗的资料报导,其中重点资料有如下几批:(一)3o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资料①;…  相似文献   

11.
纳瓦霍人是一个,也许是仅有的一个逃脱了美国历史摆布的民族。他们居住的地区是一片不毛之地,太阳垂直照射,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正象许多原始的或半原始的社会一样,纳瓦霍人的宗教制度是他们得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了自己的风俗、礼仪,以及一般的社会结构的首要因素。至于说到社会结  相似文献   

12.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萨隆族是缅甸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生活在缅甸最南端的沿海一带,被称作是"海上欢乐民族"。萨隆族是世界上潜水技能最好的民族,其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文化风俗等都十分令人感兴趣,也值得研究。本文试图对缅甸萨隆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宗教文化风俗等进行研究和阐述,使人们能全面了解缅甸萨隆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风俗千姿百态,世代传承,其中很多健康有益的习俗风尚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从多方面加以考察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中的民族地理、宗教地理、语言地理虽在各自研究领域中涉及到了民间风俗  相似文献   

14.
藏族风俗对甘肃洮西汉族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藏族,曾与周围各兄弟民族有过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众多历史遗迹遗物,至今仍有留存。仅从甘肃省洮河之西的今康乐县汉族地区来看,历史上藏族的诸多遗俗,如藏语地名、人名、语言构成方式、嘛呢石、诵藏文经和供奉家神等,业已融入汉族风俗。这就充分表明,对现今流行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中藏族遗俗的研究,是藏学研究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因为这种研究,对当前的民族团结、民族教育工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主要以甘肃洮西,即今康乐县汉族地区流行的藏俗为例来陈述管见。  相似文献   

15.
民俗是民族心理素质的外现形态,它与民族的存在关系至密.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族依俗存,风俗造就了民族.民族风俗涉猎民族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几乎民族的每一种习惯性行为,都可以认定为一种民族风俗.一个民族的风俗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凝结,是思维模式的淀积,智慧的传承,精神情操的展露,审美观念的再现.因此,我们把民族风俗看成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最深刻、最广泛和最通俗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能深层地透视一个民族的心态.一、习惯与创造民族风俗常表现为民族独具的习惯意识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社会进入由传统向现代逐步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作为社会民众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风俗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其主要变迁轨迹是由守旧到创新、由单一到多元、由尊农到重商、由俗约到法制、由简朴到复杂.  相似文献   

17.
一、民族风俗习惯的概念风俗习惯,从原来的意义来讲,是由有区别的"风俗"和"习惯"两个概念组成的.风俗是群体性的,习惯是个体性的;风俗较为稳定,习惯易于变动.但是,当我们把风俗和习惯合起来作为一个概念的时候,它们之间不再有什么区别. 国内国外学者,对风俗习惯提出了多种解释.由于受到古今中外对风俗习惯的解释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民族风俗习惯的界定和理解也很不一致.那么,到底如何界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湖南凤凰人,苗族。其毕生创作中最有影响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生活,富有人情美和风俗美。他的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湘西之所以闻名世界,研究湘西的专家们认为,除了它本身的奇特山水和风俗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作品有关。大凡到过湘西的人,无不留恋湘西;读过沈从文作品而未到过湘西的人,又都无不神往湘西。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这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里,汉族有汉族的风俗,55个少数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风俗,共同组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风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许多学者积极参与少数民族风俗的研究,涌现出一批介绍少数民族风俗的书籍,  相似文献   

20.
刘世哲 《民族学刊》2010,1(1):120-126,166-167
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成的历史久远,而且,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有关民俗的记录和搜集整理,历代志书也非常重视民俗方面的内容。民俗形成的因素复杂,除了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之外,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语言因素等,都对风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恒定不变的风俗是没有的,这些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风俗的变迁,风俗流行过程就是其本身的变化过程。鉴于以上认识,对待民俗文化,我们要持既传承又保护的态度。一方面,传承有价值、有意义的民俗文化,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广泛收集,着力保护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