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1993—2016年中国地区层面城乡居民消费数据,测度并比较了消费增速放缓与消费不平等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消费增速放缓与消费不平等均具有显著的福利效应。第二,消费增速放缓与消费不平等的福利效应不仅有显著的城乡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而且在地区内部同样存在差异性。第三,在特定的参数区间,消费不平等的福利效应有可能超过消费增速放缓的福利效应。消费者甚至愿意牺牲所有的消费增长来消除消费不平等。消费风险越大,消费者的风险规避意愿和不平等厌恶心理越强,这种相对重要性就越突出。因此,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应适当兼顾增长与平等目标,不能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讨论了随机游走消费路径上,含习惯形成偏好的波动福利成本.然后计算了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波动的福利成本.结果表明,随机游走消费的波动福利成本明显大于趋势平稳消费的波动福利成本.  相似文献   

3.
白芳 《青海统计》2007,(12):24-26
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00.35元,消费性支出为6530.1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7%和4.6%;扣除价格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9.7%和2.8%。在居民家庭总体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占20%的高收入户和20%的低收入户收入与消费差距扩大,生活水平差异明显。一、收入差距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67.57元,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06.86元,高收入户是低收入户的6.11倍,比上年的5.95倍扩大0.16倍。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额由上年的13926.19元增至15360.71元,拉大了1434.52元…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考虑居民收入不平衡和地区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了家庭购房压力系数指标并以此作为门限变量,采用2010—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房价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整体而言,我国住房资产增值并不能拉动消费,并且在研究住房资产增值对消费的影响时共同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考虑地区经济增长率这个共同因素的影响后,住房资产增值并不能拉动消费,一旦遗漏该变量,模型将存在内生性问题,估计结果将表现为住房资产增值能够拉动消费。(2)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这种异质性的存在不利于促进共同富裕和扩大内需。当家庭购房压力系数不超过15.77时,房价上涨带来的住房资产增值并不能拉动消费增长,对于家庭购房压力系数超过15.77的群体而言,房价上涨加重了其负担,将抑制他们消费的增长。(3)不同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存在明显的差别,与其他省份相比,房价收入比高的地区消费增长相对较慢。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广东城镇居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剔除物价波动的影响比1978年增长了2.87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了2.25倍。在消费需求上出现了某些富裕的特征,但在对许多消费品需求上仍显现出中低收入的烙印。深层次地研究广东不同收入阶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揭示未来各类消费品需求模式,对于采取必要手段刺激消费需求增长,有效地解决广东省消费领域存在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不同收入阶层消费需求差异显著 在广东,城镇消费者分…  相似文献   

6.
城镇居民资产积累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和资产积累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处于世纪交替的最近十年,增长速度呈加快之势,到2004年,消费、资产均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详见表1)。目前城镇居民的资产主要以存款、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和住房、经营性资产、汽车等实物资产的形态存在。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占20%的高收入户户均资产总量达到24.5万元,高出平均水平77.5%,而占20%的低收入户户均只有5.6万元,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四成,高低收入户资产比为4.38:1;在1995-2004年的9年时间内,低收入户户均资产总量只增加了4.3万元,而高收入户…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汶川”地震后震区主要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检验汶川地震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冲击。结果表明,对地震前后购房区域相对固定的人群而言,在自我保险成本可预期的情况下,家庭长短期收入是决定风险规避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人风险偏好并不起主要作用,然而当自我保护成本不可完全预期时,不同人群的风险偏好差异便显示出来。性别及家庭特征将影响个体对地震风险厌恶程度,而地震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冲击并不决定消费者的理性选择。震后,收入越高的群体更注重房屋质量,高质量房屋的需求会有一定增长。女性、有小孩的家庭以及受损严重市县的消费者将更注重房屋的抗震强度。本文的结果也验证了自我保险与自我保护理论的不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财富偏好、习惯形成与股票溢价之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提出了同时包含有财富偏好和习惯形成的新效用函数,并构造了基于该效用函数的消费-投资组合模型.本文使用随机动态规划求解了模型,得到了最优解.此外,本文还使用最优解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投资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的数值均小于3,从而解释了股票溢价之谜.  相似文献   

9.
《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7):120-128
目前,居民收入不平衡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购房意愿与家庭消费的关系和居民收入不平衡导致的住房攀比有关。基于相对收入假说,利用2010—2018年CFPS数据,从居民收入不平衡视角分析购房意愿与家庭消费的关系。首先,建立面板二值选择模型考察居民收入不平衡对家庭购房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高收入家庭率先改善住房条件的行为会对低收入家庭产生示范效应,因此家庭购房意愿会因为周围人群住房面积扩大而增强,而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增大与居民收入不平衡紧密相关。因此,居民收入不平衡对家庭购房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购房意愿增强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由收入不平衡导致的购房意愿增强会对家庭消费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为了比较不同收入群体购房意愿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以家庭手存现金的中位数作为分组标志将家庭分为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分组回归的结果显示,房价上涨背景下购房会强化低收入家庭的流动性约束,与手存现金多的家庭相比,手存现金少的家庭的消费受购房意愿的影响更大,对同期收入也更加敏感。最后,分别从长、短期提出逐步实现居民收入平衡增长和促进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博 《统计研究》2016,(4):18-26
本文基于双风险来源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揭示出收入、房价的不确定性及其相对谨慎系数共同引致了预防性储蓄.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对房价的反应是敏感的,相应的谨慎系数达到了2.69,样本期内预防性储蓄与当期消费支出之比的平均数为4.5%,且在近几年呈现出递减趋势.最后,从构建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地区间差异化调控以及发挥相对谨慎系数的乘数作用等方面对政策启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high level and the countercyclical variation of the equity premium in a consumption-based asset pricing model with low large-scale risk aversion. Investors have gain-loss utility over consumption relative to slowly time-varying habit. Stocks deliver low returns in recessions when consumption falls below habit; investors therefore require a high premium for holding stocks. The model's conditional moment restrictions are tested on consumption and asset returns data. The empirical estimate of large-scale risk aversion is low, whereas the estimate of loss aversion agrees with prior experimental evidence.  相似文献   

12.
闫新华  杭斌 《统计研究》2010,27(5):32-40
 本文将内部习惯形成、外部习惯形成与消费结构相结合,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广义差分矩估计对中国26个省农村居民1994-2007年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都表现出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内部习惯形成类似于谨慎,习惯形成参数越大,居民储蓄目标将越高,消费将变得更加节俭。这也是目前中国农村消费市场迟迟没有启动的一个重要因素。(2)城镇居民的消费示范效应集中体现在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及医疗保健支出方面。这三类消费支出都带有很强的“生产性消费”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居民消费更着眼于长期,而不是简单攀比。  相似文献   

13.
孟好 《统计研究》2016,33(9):78-85
本文使用1978-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数据,研究城乡居民的消费总量、收支结构、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和恩格尔系数等差异,并选取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乡消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可分三个阶段,城乡差距经历两个轮回,现在第二轮扩张期。②相对而言,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率高支出结构固化,对物价变动有滞后性和拖尾性,近期在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持续走低时平稳走高。③城镇居民自发消费与边际消费倾向大致呈反比,同一城市的城乡居民自发消费与边际消费倾向相关性不强。文章建议,降低城乡交通通信类支出,扩大城乡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市场和农村文教娱乐类市场,提高农村居民健康及医疗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presence of habit formation in household consumption, using data from the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 We develop an econometric model of internal habit formation of the multiplicative specification.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model allow for classical measurement errors in consumption without parametric assumpt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easurement errors. We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by nonlinear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and find that habit 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household food-consumption patterns. Using the parameter estimates, we develop bounds for the expectation of the implied heterogenous intertemporal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and relative risk aversion that account for measurement errors, and compute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these bounds.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for this article are available online.  相似文献   

15.
20年来张家界旅游发展的民生福利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从旅游中进去,从民生中出来”的研究思路,在构建概念模型基础上,运用1989-2009年张家界统计数据,利用居民收入增长弹性系数、森指数、基尼系数、居民收入比指数、消费差距比指数和旅游服务密度指数6个指标,对张家界民生福利改善过程的整体情况和城乡差别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张家界城乡居民从旅游业发展中所获得的收入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收入增长慢于旅游产业的增长;同时,在城乡居民之间也存在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弹性比农村高0.05;(2)张家界旅游开发带动民生福利改善,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是不平衡的,农村居民福利改善的速度既落后于城镇居民,也落后于财政收入增长;(3)随着旅游服务密度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比和消费差距大体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心理学中心理账户的概念引入习惯形成理论,将心理账户分为日常消费账户和一次性大额消费账户。假设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特征是在保持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平稳增长的前提下,将收入中扣除日常消费支出的部分储蓄起来,以应付各种一次性大额消费支出。理论模型和经验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居民一次性大额消费表现出耐久性和奢侈品消费特征,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收入的上升有助于启动热点消费。同时,这一研究结论可以为近年来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等经济现象提供一个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7.
理性习惯偏好与居民消费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杭斌 《统计研究》2011,28(3):23-29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已经习惯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一个家庭当年消费的数量和上一年相同,其幸福感就会打折扣;另一方面,消费还具有外部性,如果与他人相比自己的消费水平降低了,消费者的效用也会受到损失。因此,理性消费者的决策目标是保持消费长期稳定增长而不仅仅是消费在各个时期的均匀分配。利用1978-2008年中国26个省(直辖市)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得到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的习惯偏好与制度环境有关。受传统计划体制影响,1990前中国城镇居民的习惯偏好具有明显的“短视”特征。1990-2008年的估计结果则支持了理性习惯形成假设。即内部习惯形成导致了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下降,并且消费攀比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及东中西部梯度开发的区域特征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对中国城乡以及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进行差异性研究能够揭示许多政策意义上的事实。借鉴Dynan提出的具有习惯形成的生命周期消费模型,一方面,结合状态空间模型求解出各时点上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参数,实证结果揭示了城乡居民习惯形成的变化路径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另一方面,结合面板数据模型求解出东中西部居民的习惯形成参数,揭示了中国居民消费习惯形成所具有的地区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消费习惯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现期与预期收入水平以及市场化发展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9.
房价波动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房价、住房面积、消费习惯及借贷约束等变量引入消费者最优选择模型中,构建出在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条件下,能够检验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面板模型,运用动态系统广义矩阵方法,采用我国29个省市的年度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实证分析。研究显示:(1)我国城镇居民受到较强消费习惯与收入敏感性的影响;(2)房价波动对居住消费的影响为负,对非居住消费的影响为正,且均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3)中东西地区房价波动对居住消费的影响均为负,但影响系数差异较大;对非居住消费的影响差异就更为明显,东西部地区影响为正,中部地区为负。分析也表明,我国城镇高房价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是导致实证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动态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冲 《统计研究》2011,28(5):13-20
 内容提要:本文从我国居民的消费特征出发,在诠释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机理以及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上,利用时变参数模型来探寻二者之间关系的动态演化。研究表明:从总量上看,政府公共支出对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具有挤入效应,但是这一挤入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字型”趋势。从结构上来看,投资性支出和民生性支出对全国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而消费性支出产生了挤出效应。具体到城乡之间,投资性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而对农村居民消费经历了一个先挤入再挤出的过程;消费性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对农村居民消费则经历了一个先挤出再挤入的过程;民生性支出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均始终具有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