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李婧 《理论界》2010,(2):148-149
音训释名是汉代以来兴盛的一种小学训诂方法,以刘熙《释名》为代表。在经学训诂上有很深造诣的刘勰,将之引入《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独创"释名以章义"之体例,并吸收了《释名》及《说文》、《尔雅》及经书中有关文体名称的训释。由于对各种文体更为精熟,刘勰对一些文体的释名,较训诂专书更为精辟、深刻。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就吸收了刘勰对文体的训释。  相似文献   

2.
针对训诂学历史研究中理论开拓的不足,本文就纪元前后的两汉训诂著作,如《尔雅》、《方言》、《释名》、毛郑传注训诂等的理论贡献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两汉是我国训诂学的黄金时代,不但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传注,而且产生了四部高质量的训诂专著——《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四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分别成为语义学、方言学、文字学、字族学的开山奠基之作,一直受到历代人的推崇。  相似文献   

4.
两汉是我国训诂学的黄金时代,不但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训诂传注,而且产生了四部高质量的训诂专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这四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刘熙的《释名》成为后来字族学的奠基之作。它作为一部专门解释词的语源义和同源关系的词典,一直受到后来历代文人的推崇。 刘熙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高水平著作,笔者认为是与他具有比较进步的语言观分不开的。但关于刘熙其人,史书之中没有传记,所以我们很难借助史籍了  相似文献   

5.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书名《尔雅》,汉刘熙《释名》的解释是:“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宋邢昺《尔雅疏》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我们认为《尔雅》的“雅”,同于《论语·述而》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的“雅言”。“雅言”就是“正言”,也就是当时较为标准和通行的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字词尤可称为文化的密码,诚如美国人类学家普洛格和贝茨所说:“把对语言的分析当作一面文化的镜子,主要集中于词汇”。对字词进行训释,在某种程度上无异就是对它们的文化底蕴进行解码。我国汉代出现的字词训释之书《尔雅》、《说文》、《释名》,分别以义训、形训、声训三种不同方式解说字词,成为研究古代文化的资料宝库。而《释名》一书以其涉及范围的广泛和训释方式的独特,较之《尔雅》《说文》,在文化研究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释名>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与<尔雅>、<说文>堪称我国训诂学史上声训、义训、形训的三大里程碑.<释名>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编排上更为细致、系统化、合理化,成为后世类书中词语分类取法的对象;义训上开创了以声训统系全篇的新的训释方式,发展了原有的训释方法,有力地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邢的《尔雅义疏》广泛吸取了郭璞及汉魏注家的研究成果,发扬有唐一代正义类训诂著作的优良传统,在声义相通的认识、同义词的辨析、多义词的探究、虚词的阐释,重言词的区分,本义与引申义及假借义的认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后世的《尔雅》研究及训诂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尔雅义疏》是《尔雅》研究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训诂专书,它是我国最早的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训诂材料,保存了大量的古字古义,仅它给词分类这一点,就比西方早100多年。《尔雅》对后世的训诂学也有很大影响,在古汉语和汉语史研究上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者对《毛传》与《尔雅》的关系多有论述,或以为《毛传》本《尔雅》而作,或以为《尔雅》本《毛传》而成,或以为《毛传》《尔雅》各有所本。实际,三说皆各有所得,亦各有所失,并没有揭示出《毛传》与《尔雅》之间的复杂关系。《毛传》《尔雅》训释有同有异,固然有材料来源同异的原因,但从二者很高的训释相同率、训释连词句也相同、材料选择的趋同性等方面看,毛公为《传》时参考过《尔雅》。并且二者成书之后都经后人的增益,因而续补《尔雅》者采《毛传》与增益《毛传》者采《尔雅》的情况并存。至于《毛传》《尔雅》训释的歧异,除了材料来源不同外,训释方式不同、传抄致误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名学逻辑化研究范式中,多注重以“概念”释名。公孙龙的《坚白论》常被误读乃至曲解。公孙龙在《坚白论》中,以“假物取譬”的论说方式,深度揭示了“以通称随定形”的兼名合成法则,从新维度解读《坚白论》,对于恢复公孙龙名学原貌,重新审视公孙龙名学思想,客观评价公孙龙名学成就,极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洁 《学术探索》2014,(6):124-127
汉代是我国训诂学研究的鼎盛时期,汉代注释声训的原则以及推求语源的训诂实践在训诂学史以及语源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对汉代声训研究做一概述,主要分为两方面来论述,为政治服务的声训和语言学上的声训,前者选取《春秋繁露》和《白虎通义》,后者选取《说文解字》和《释名》为代表,分别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其异同点,并进一步看到它们的贡献及不足。  相似文献   

13.
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表意的文字。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有的研究字义训诂如《尔雅》,有的研究字形、字义如《说文解字》。在西汉以前,可以说还没有语音方面的研究。但是,字音、字形和字义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交际交  相似文献   

14.
郭珑 《学术论坛》2005,(6):151-154
《方言笺疏》训释词义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引用大量文献训诂资料考证《方言》所收各地方音语词的意义,并疏通补证前人注释;同时注重以声音贯穿训诂考释方音语词的语源流变,析假借,通语转,辨异形。《方言笺疏》注释和研究的方法体现了清代乾嘉学派重考据、重声韵训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尔雅正义>的训诂实例分析认为: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解释词义的方法,已在这部著作中得到比较成熟的运用.邵晋涵借助"音同"、"音义同"、"声相近"、"声之转"等术语来明通假,探语源,考连语,系联同源词.其因声求义的明确主张及广泛实践,开乾嘉学派以声音通训诂之先河,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由南开大学中文系朱一玄教授领头编撰的《文史工具书手册》,将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猥承不弃,嘱作弁言,谨略陈鄙见,以为短引。古人于书,皆以习诵,本无所谓工具书。如古代训诂辞典《尔雅》,在唐文宗(李昂)开成年间刻石经于国子学时,即与《论语》、《孝经》一齐增入原来的九经(《诗》、《书》、《易》与《三礼》、《三传》)之内,为十二经,被列为儒家必读的经典之  相似文献   

17.
“引据法”也可以称为“引用证明法”,是训诂研究过程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经传释词》在研究虚词的过程之中引用了多种训诂专著、多种注疏专书和不少时人的研究成果.引用训诂专著,例如《说文解字》、《尔雅》及孙炎、郭璞等人注、《小尔雅》、《广雅》及《广雅疏证》、《方言》、《玉篇》、《一切经音义》、《颜氏家训》有关内容、《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等等.引用古人注疏专书,如关于《尚书》的:某氏《传》、林之奇《尚书全解》、段玉裁《尚书撰义》等;关于《诗经》的:毛《传》、郑《笺》、《正义》、《毛郑诗考证》、马融《注》、《韩诗》及其《传》、  相似文献   

18.
《尔雅》除了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的重要影响外,作为最早的百科全书其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尔雅·释草》的命名理据研究及其背后折射出的先秦文化,有利于探求先秦时代古人对草木植物的认知特点,确立名实间的关系及先人的原始思维特征,揭示上古时代的生产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19.
试论《释名》中不合理的声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释名》中不合理的声训概括为十类,以具体例证进行剖析、阐述,从而既客观展示《释名》这类声训的实貌,又可为正确认识、评价《释名》声训提供可资参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语正义》(以下简称《正义》)是《论语》旧注中的集大成之作,它发扬了乾嘉学风,注重文字训诂的特点。注释中多处借助《说文》对《论语》用字进行细致的考究。借助《说文》及古文字材料,对《正义》中指出的《论语》用字中的假借、混用现象进行举例阐释、详加说明,从而证明《正义》中大部分找到的本字的正确性,并对几处误释为文字混用的地方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