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满族素有龙虎年修谱祭祖之俗,这一民俗活动承载着重要的满族文化意涵。考察九台莽卡满族乡关氏、杨氏、佟氏等满族世家壬辰龙年祭祖修谱活动,体现出这一民俗活动具有的规范族人行为、凝聚家族关系、实现道德教化和增强民族认同的社会功能,其仪式的历史演化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俗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具有特殊本质、特殊性能和地位的习惯性生活形态,它对我们社会的众多领域均有很大影响,以生活为源泉的文艺更不例外。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从俯拾皆是的民俗生活事象中撷取素材,开拓主题、构思情节、塑造形象。也正因为他自觉地熟练地运用民俗于创作,从而使他的作品洋溢着中华民族的馥郁气息,成为中华民族新文艺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分布于闽西南一带的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人结合当地的地形山势、融合家族凝聚思想、防御外敌侵略而形成的一种独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客家民俗生成的生态性本原、建筑选址的风俗所包涵的生态理念、客家人祭祖习俗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中给排水风俗的生态理念等方面,揭示永定客家土楼的生态适应性原则,对现当代建筑设计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的楚国地处南方江汉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习,形成了楚人具有个性特色的饮食文化。楚人饭稻羹鱼、五味调和、桂酒琼浆,既显出有别于中原的饮食习尚,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因而宝鸡与《诗经》具有必然关系。《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和祭祖诗有10余篇与宝鸡地区相关;与周公、召公有关的《大雅.卷阿》、《召南.甘棠》在今周原有文化遗迹留存;《诗经.秦风》里的许多篇章或诞生于宝鸡,或与秦人早期在宝鸡地区活动有关;另外,先秦时诵读《诗经》的“雅言”以周代西岐方言为主,宝鸡民俗中也保留着一些《诗经》所描写的周代礼俗文化遗迹。从以上可见,宝鸡的确是《诗经》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6.
武陵古镇民俗的演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地区有许多古镇于清末民初形成了完整的民俗体系。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武陵古镇民俗发生了重大变化。21世纪前后,随着古镇旅游的开发,出现了民俗复活、重构、复制、创新、变异等情况。传统民俗市场化以后已经脱离原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的民俗具有表演性、商品性、展示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特征。因此,只有将传统的良俗与现实生活中的良俗相融合,并为当地人所接受,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其民俗才最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8,(2):20-23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华夏民族传统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它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斋会",后来经过儒学孝悌和道学神论的不断修改完善,到南北朝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道教采用"援佛入道"的方式,把"盂兰盆斋"和"中元地官赦罪"的故事结合起来,再加上人们望秋告成的习俗,逐步形成了七月十五中元节大众祭祖的民俗节日。中元节民俗活动在整个北宋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由朝廷寺院举行的大型"盆斋"祭祀活动转变为民间家庭祭祖的固定节日,让人们在这秋收之际不忘祖先恩惠。  相似文献   

8.
清明祭祖     
今年是文正公诞生两百周年,因此今年的清明祭祖便具有特殊的意义。双峰县委和故居管理处考虑到这百年一遇的难得机会,特邀我们亲属同去坪塘扫墓。上午九点多,宪华父女开车来接,半途又接上宪芳,一同赴坪塘,曾樾从北京远道而来,我们五人,就是参加扫墓的亲属代表。论血缘关系,我和宪华、宪芳,是文正公的第五  相似文献   

9.
民俗本质上是非艺术的。可是在后现代语境中,一切都可以用来观赏和消费,即许多曾作为仪式信仰的民俗业已成为观赏和消费的艺术。在民俗的艺术化过程中,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投资者和民俗持有者等角色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当民俗表演作为产业开发时,民俗以往所具有的性质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0.
彝族的祖灵信仰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彝族产生祖灵和竹灵祭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缘由, 祖灵祭这一信仰民俗也成为彝族人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现实生活中祭祖拜灵是为繁衍子孙、六畜发达、五谷丰 登,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学视野下一个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性变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后石村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一样,有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以及宗教信仰等民间习俗的深厚基础,这些构成了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后石村岁时礼仪习俗、民间信仰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可以清晰窥见到这一民俗文化事象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间传承演化的历史轨迹。作者以其在后石村的具体表现与历史流程为契入点,来分析和解读辽宁农村地区民间习俗与宗教信仰状况的历史沿革、建构、特征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既是张开焱《世界祖宗型神话——中国上古创世神话源流与叙事类型研究》一书的序言,同时也对书中所提出的中国神话中的神话叙事受祖先崇拜的制约这一文化现象展开商榷。文章从前文字的大传统视角审视祖先崇拜的由来,指出中国文明早在史前时期就形成了祖先比德于玉的大传统,并提出中国神话学可以通过玉礼器来研究玉教神话观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13.
家元是有某种特殊技艺的家庭或家族;被称为“民间天皇制”的家元组织,是传统日本社会重要的非亲属集团,至今仍活跃在日本社会.为深入探讨这一特殊现象,从家元制度的特点和家长权入手,分析了祖先崇拜、型的权威、正统意识和袭名等家元社会中的具体现象.结果表明:家元的家长权通过对家制度的虚拟来实现,祖先崇拜、型的权威、正统意识等是权威崇拜仪式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在恩施地区土家族中存在民间故事《老鼠子嫁姑娘》、祀鼠日、洞鼠禁忌和鼠蛊等鼠崇拜遗存,其中包含了诸如生殖崇拜,祖神崇拜,忌鼠、媚鼠、敬鼠心理等文化意蕴。土家族鼠崇拜反映了土家族祖先信仰与生活状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起源与变迁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本土道教以及产生于明清二代的民间宗教构成中国传统宗教的内容。中国传统宗教形式多样,历史久远。"敬天法祖"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的核心。道教和民间宗教是中国自己创立的作为社会形态的教派宗教。中国传统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神崇拜及其互融、宗教信仰的政治化、入世情怀和天(神)合德等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借助女娲形象及相关事象的考察,从中国民间傩戏体系、民间"地母"崇拜、"人祖"信仰民俗三方面入手,研究中国民间神灵信仰的形象寄托。文献和田野互证表明,女娲作为生养人类的伟大祖母的至上地位,理当是中华神话殿堂里先于诸神又高于诸神的始祖神。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桂北民间4个村庄150名村民的调查访谈,探讨了村民崇拜伟人的初始动机和自我意识,分析了伟人崇拜作为一种民间信仰的性质和自觉的伟人情结、公正和谐的道德与人格操守等特点以及对和谐村镇建设的影响,提出了发挥作为民间信仰的伟人崇拜的动力、凝聚、文化、教化四大功能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亚鲁王》唱诵是民间信仰的集大成。东郎与宝目是沟通先祖亚鲁与苗人后代的使者。对亚鲁崇拜的神圣性统领了葬礼仪式。史诗唱诵中对亚鲁的信仰具有普遍性与同一性。对亚鲁的信仰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社会的精神支柱。《亚鲁王》史诗唱诵面临着迅速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9.
黄帝祭祀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历千年而不衰,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礼仪活动,其文化意蕴显而易见:从血缘角度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诸族对血缘始祖的祭祀;从文化角度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诸族对人文初祖的祭祀;从祭祀性质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儿女对血缘始祖与人文初祖祭祀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西南地区把白石作为神灵象征的不止是羌族,但川西北羌族的白石崇拜习俗无疑最有代表性。理县西山村的白石祭由来已久并在岷江上游羌区颇有知名度,是研究羌族白石信仰不可忽视的重要个案。当地的白石传说及信仰有"在地性"特点,其中凝结着非我莫属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族群历史记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目前西山村挖掘本地传统并向外来游客展演的白石祭具有明显的文化整合特点,这种整合体现在三方面:从主体看,是官方与民间的整合;从结构看,是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从功能看,是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