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国家休假制改革"调查数据,使用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对我国现行休假制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带薪休假制度是制约休假制度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法定节假日时长和周休天数次之.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提高法定节假日时长等,将有助于提升对现行休假制度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重点分析了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一是它决定了我们进行制度选择的"菜单",是制度变迁的约束集;二是由于其制度辩护功能,形成了路径依赖,往往会影响高效率制度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休假制度生态化要求休假制度的创设、执行适应建构和谐社会和现代文明形态的需要,为生态化发展模式奠定意识形态基础。休假制度的创设和执行应贯彻生态化的思想、保障资源使用生态化,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有助于多元化、现代化休假方式的形成,并从行政法律制度、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国有企业融资制度变迁基本上属于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一制度变迁方式由于"诺思悖论"而面临着难以突破的改革极限.突破这一改革极限的可能途径在于及时转换制度变迁方式,即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型融资制度变迁转变为以诱致性融资制度变迁为主、政府主导型融资制度变迁为辅的制度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探究人类社会演变规律和制度变迁动因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简言之,它是一种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而马克思是借助生产力、阶级和国家这三个相互衔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脉络,揭示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的.其中,生产力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阶级是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力,国家是制度变迁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三者较为完整地解释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制度变迁的逻辑链条.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向基于民主、自由的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人民生活方式都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剧变。笔者以中国休假制度的更迭为切入点,分析其从局部到全面转变背后休闲文化的嬗变。同时,将休假制度纳入休闲学视野考量,即是搭建中国休假制度休闲学研究的历史平台,也为复兴和改革中国传统休闲文化提供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7.
我国制度变迁与市场结构演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制度变迁与市场结构演进的历程表明 ,制度变迁与市场结构演进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二者的实质都是向帕累托最优的改进。从正式制度变迁的层面 ,分析我国产权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变迁对市场结构演进的影响 ,认为我国制度变迁与市场结构优化的理想模式是二者共同达到均衡 ,制度创新是我国市场结构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从制度的视角,以社会学习化和学习终身化为制度背景,通过文献研究法,探讨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和路径选择。作为制度的大学是有效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关键,是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资源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模式选择方面,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处于转型期,应考虑路径依赖,进行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导的渐进式改革。在路径选择方面,可以考虑借鉴美、英、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先以非学术性高等教育为"初级行动团体",进行制度突破,再适时发现制度变迁的"次级行动团体",促成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结果。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预期制度模糊导致"规制过剩"与"规制匮乏"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系统不足导致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强制性制度变迁职能错位导致监管过剩与监管不力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利益机制偏差导致"非营利性"和"利益驱动"并存。优化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基本思路是:确立政府与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互信关系,为制度变迁奠定思想基础;完善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制度变迁提供外部环境;加强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制度变迁提供内部保障。  相似文献   

10.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与动力机制是流浪儿童群体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流浪儿童外出流浪的原因错综复杂,关系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政府的政策制度等各个层面.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切入,从社会保障制度、婚姻制度、城乡隔离制度、宗族制度等几个方面,对与流浪儿童流浪相关联的制度与制度变迁因素展开分析,提出制度变迁因素是儿童流浪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