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国前期荆江地区水灾频仍,严重的水患给荆江地区的赈务带来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成为了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试图将赈灾救灾制度化、法制化,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系列的赈务机构,颁布了某些赈灾法规,采用了急赈、蠲缓、米禁、贷款、农赈、工赈等救灾措施,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新格局,水灾的救治功能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赈务取得了一定成绩,解救了民生疾苦,成为了这段不幸年月中广大灾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依靠,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民国前期动荡社会的至关重要的减震器,维系了荆江地区社会的稳定,不过,政治黑暗和经济凋敝最终影响了赈务的实效,极大地消蚀了社会的赈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生态补偿事关冀西北生态功能区建设与发展,事关能否为京津冀提供足够的生态空间和良好的生态服务,对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京津冀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立足京津冀自然区域与行政区划特点,提出了加快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推进生态补偿立法进程,加大纵向补偿投入,给予政策倾斜,推进横向补偿,培育生态产品与服务交易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青岛城市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繁荣,一方面使得政府和个人有能力去进行教育、智力、文化上的投资,一方面也凸现了文化、教育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个人职业的重要意义.青岛的教育水平居全国上流,初等教育事业的普及加速了青岛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论京津冀区际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京津冀地区的公平发展,应建立区际生态补偿制度以弥补冀上游地区为保障京津发展而遭受的损失。构建京津冀区际生态补偿制度需在遵循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原则及受益者负担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区际生态补偿经验,正确界定补偿主体、受偿主体,采用公共财政支付、设立区际生态补偿金、建立政府引导下市场交易机制、实施异地开发、开展技术援助等多种补偿形式,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1912-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价值较大,研究难度比古代汉语大,研究不受重视。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方法,考释了1912-1949年汉语中大革命哈莫尼加黑漆板凳合作社拿摩温普通话师团等新词语。  相似文献   

6.
本文勾勒出1944-1949年间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新疆农田水利的概貌,分析了农田水利建设衰退的原因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7.
北京从金代海陵王营建中都,历金、元、明、清、民国,至今已建都近千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各种生态灾害愈演愈烈。自然灾害的加剧反过来又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本文对历史文献记载的生态灾害进行了回顾,就其原因及应对措施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略(1912—194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2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其前期(1927年前)是省、道、县三级制,中后期为省、县二级制。辛亥革命后沿袭清末22省,1913年起置绥远、热河、察哈尔、川边(西康)特别区,后遂改为省。顺天府改置京兆地方,旋并入直隶省。阿尔泰区域由外蒙直隶中央,继又划属新疆省,并新设宁夏、青海省,另置过东省特别区和威海卫行政区。抗战胜利台湾省回归,东北地区划建新9省。1946年初承认外蒙古独立。该时期还创设直辖市和普通市,增添不少设治局。1947年6月全国共35省,1地方,12院辖市,57省辖市,2016县,40设治局,3管理局,131旗。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是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前该地区雾霾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地区污染严重的问题,需探寻新型的产业生态共生模式。在对国内外产业生态共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京津冀产业生态共生三维立体循环模式,指出京津冀产业生态共生需依赖地域、产业、微观主体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通过三个地域间的资源、产品、技术的互补和区域划定—产业协作—主体参与的过程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的灾害与巫术救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国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也极大地削弱了社会的抗灾能力。面对无情的灾害,民间仍然盛行巫术救荒。探究其原因主要有:灾害频频发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把希望寄托于某种神秘力量的支持;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科学技术不发达,民众受教育程度低,遇有天灾,人们就求助于超自然的神灵;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对神灵的信仰已编织进广大民众的生活,成为潜藏在传统社会里的仪式性、符号性的交往和互动方式;政府通过祭祀鬼神的仪式,宣传天命论,用祈神保佑来转移民众的不满情绪,使现存社会秩序合法化和神圣化。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 ,始于孙中山“五权宪法”。其特点在监察院独立于其他权力机关之外、法规完备且有所创新、对监察官有严格限制、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监察思想还吸收了欧美议会的一些方式 ,从体制上看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维吾尔族民事司法制度的总体特征是由二元体系向统一的近代法制嬗变。宗教法庭代表了伊斯兰教法和传统民事习惯对维吾尔族的影响,政府司法机构代表了中央集权以及近代化的法律制度对维吾尔族的影响,两种司法制度并存,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近代维吾尔族民间社会。在新疆法制近代化的进程中,宗教法庭的司法权逐渐削弱,国家司法机关对维吾尔族民事司法领域的影响力起到了主导作用。伊斯兰教法对维吾尔族民事领域影响的逐渐削弱,实际上是继清代宗教法庭失去刑事审判权的延续,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司法职员的薪俸被认为直接关系到司法独立,研究者甚多.普遍认为民国时期司法职员薪俸偏低,并将其视为斯时司法未能独立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与享受国家薪俸的其他政府部门职员相比,至少从官等俸级之制度设定这一角度观察,司法职员薪俸并不低下,加上司法部门名目繁多的"法收",其待遇应属差强人意.尽管国家对司法部门财政投入不多,却没有厚此薄彼.不能领取十足薪俸并遭遇货币贬值,实际生活水准下降,是政府各部门职员面临的共同困境,并非司法职员的特殊际遇.民国时期司法不能独立的根本原因,在于军阀及国民政府对司法的肆意干扰,离开这一方向去探究,显然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是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传统旗袍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改造与转换,从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典范。通过对旗袍改良各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旗袍改良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农村宗族,可谓是集衰落与变异于一体。此时的宗族制度由于近代生产方式的出现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革命的强力冲击以及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诱导等因素,呈现出式微的趋势,这种衰落是相对于传统的宗法性家族而言的,但在式微中又开始接受现代观念,呈现出一些发展和变异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社会状况特殊,私盐问题产生的原因因而异常复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仅要从私盐较官盐的优点方面来分析,还要注重历史的、制度的、主观的及供求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诸如历史根源、商人贪利、军警擅权、制度之漏洞、地方之便利及供求之失衡等等。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川西北商业格局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承继性,对外贸易曾长期处于出超.商业具有民族资本、寺庙商业和官僚资本等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特点.城镇发展基本上与商业发展同步,政治中心的确立和交通线路的转移成为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矿业开发在城镇发展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城镇发展坎坷,起伏较大,存在明显的不足,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