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2011,(6):49
一、太空育种将神话变成现实是目前各高科技行业研发的热点。太空具有在地球上难以模拟的、独特的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等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导生物性状变异,培育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就是太空育种。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2013,(8):50
中科灵芝经太空育种2004年10月15日10时43分,中科灵芝菌种搭乘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成功返回,正式开启中科灵芝太空育种试验。中科院科学家们成功提取了中科太空灵芝基因组,经LSD序列扩增、引物设计、PCR、扩增等技术手段获得灵芝DNA的序列,从分子水平找出灵芝诸多生理功能的基因序列,  相似文献   

3.
最近,美国科学家通过对曾搭乘航天飞机进入太空的玫瑰进行研琉发现,“太空玫瑰”具有不同于普通玫瑰的芳香气息。实验证明:“太空玫瑰”芳香分子的化学构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且“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地球上所没有的芳香气息”,从美学上来讲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芳香气味。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太空已不再是专属于少数大国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投向了该领域。受制于技术条件,新兴国家在探索太空时,多倾向于合作,尤其是与具有技术优势的传统大国展开合作;对于传统大国而言,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带来可观的利润收益,而且有助于提高国际影响力。作为非同盟伙伴关系的传统大国和新兴国家,阿联酋和日本的太空合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基础合作阶段,双方已经构建起以研究开发、人才培养、产业振兴为基轴的全方位合作关系。本文立足于合作博弈的研究视角,通过深入探讨阿联酋与日本的太空合作案例,发现开展尖端合作虽然会受到多重制约因素影响,但还是符合双方的共同诉求,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易明 《金色年华》2007,(8):61-61
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约翰·格里杜诺夫是前苏联太空技术和极限飞行领域最大胆的试验者。如今,老人依旧乐观、健康和勇敢。最近,他向人们披露了当年参加太空探索试验以及他所知道的人尸试验的一幕幕情景。  相似文献   

6.
能源小常识     
能源是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人类利用自己体力以外的能源是从用火开始的.世界上一切形式的能源的初始来源是核聚变、核裂变、放射线源以及太阳系行星的运行.太阳的热核反应释放出极其巨大的能量,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辐射能量为174000TW/a.这种辐射实际上为地球和太空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太阳的热效应产生风能、水能和海洋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间接来自太阳能.生物质能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太阳能.太阳系行星的运行产生潮汐能.  相似文献   

7.
太空杂物     
因为遥不可及,所以人们对太空充满好奇;如果给你一次“升天”的机会,你会带什么上太空?  相似文献   

8.
《上海科学生活》2003,(7):42-43
自1962年以来的40多年间,美苏及俄罗斯先后向火星发射了34个各类探测器,但2/3的探测器最终“壮志未酬”,以失败而告结束。成功完成任务的航天探测器帮助人们扩大了对火星的认识。就在40年前,部分天文学家还坚持认为,火星表面生长着厚厚的植被。直到196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太空探测器从太空传回火星表面光秃秃的图片后,人们才不再相信火星上生长有植物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金色年华》2008,(2):26-26
中国人上了太空无疑是比外国人在太空看见了长城更有意义的事情。杨立伟曾经很明确地说在太空没有看见长城。反倒是外国专家和媒体要论证在太空看见长城是可能的。欧洲宇航局最近纠正,他们在太空拍到的是密云水库附近的河流而不是长城,也有的专家争论,网上的照片确实有长城。不管怎样,在太空能否看见长城是一个事实,而我们以长城能够在太空被看见作为骄傲是一种情感——情感服从于事实成为大家的共识无疑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2014,(8)
正中科灵芝太空育种技术、现代常温物理破壁技术、CO2超临界萃取技术、灵芝孢子油优选暨灵芝三萜测定技术、灵芝孢子油指纹图谱技术、灵芝孢子油脂质全成分GC-MS分析技术。中科创新牌灵芝孢子油的问世,引起了自然科学界的热烈反响,《中国药理学通  相似文献   

11.
乘航天飞机作环绕地球的旅行。2001年4月,一名美国富翁花了数千万美元飞出地球,上了航天器,在太空生活了一周。回来后,他称太空的生活具有“人们无法想象的美妙,花费完全值得。”  相似文献   

12.
西藏,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有人说它壮美,还有人说它雄伟;有人说它纯净,还有人说它神秘。到过西藏的人醉在眼前的梦幻里,没有到过的人醉在心灵的梦幻里。如果从太空遥望,你能看到这里是“世界屋脊”和地球在太空的第三个支点;如果从高空俯视,你能看到这里峰岭相连,苍山如海,  相似文献   

13.
随着航天飞机逐渐老旧,美国太空总署(NASA)计划以新型的太空飞机取代航天飞机。这种太空飞机可以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降,推进火箭可以飞返起飞地点供日后使用,甚至可以不用飞行员驾驶。  相似文献   

14.
《当代老年》2008,(7):1-1
有三个兄弟都是博士,并且同在美国太空总署从事太空研究工作。当大家在母亲家中聚餐完毕后,母亲把餐桌清理干净,他们便在桌上绘制图表,又讨论登陆月球和建立太空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类邀游太空已不再是梦想。现在人们已能乘坐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但是,这些载人飞行很不方便,每次运送的人员也有限,而且需要花费太多的费用。能不能建造一条安全省事的道路通往太空,让人类可以在地球与太空间随意往返呢?  相似文献   

16.
空间环境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仅就地球引力作用范围这一很小很小的外太空领域来看,现已探明未来将可供利用和开发的空间资源大致有:航天器相对于地球表面的高远几何位置资源:能够推动宇宙飞船的太空电磁波资源、太空冰核聚变资源、太空反物质资源:高真空和微重力环境资源;太空太阳能资源:强宇宙粒  相似文献   

17.
潘国本 《现代交际》2003,(10):32-32
1961年4月 12日,当加加林在太空飞完了108分钟,按下“25”那个神秘密码以后,东方-1号飞船降至700米高空,随之,加加林跳伞平安地落回了地球。这个25岁的矮个儿上尉,代表人类圆满地完成了探索太空的第一次飞行! 几分钟后,消息在全球炸开。世界各大电台、报纸竞相报导这位一夜升空的超级明星。接着,他与火箭之父科罗廖夫并肩坐在了一起,与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握手、交谈,与政要、名人拥抱举杯,大小勋章挂满胸前,军衔从上尉升至少校,接着成了茹科夫斯基军事学院学子,然后成了高等军事学院研究生院学  相似文献   

18.
蛋生了     
《2001年太空漫游》是1968年出品的一部著名影片,在片中人类把月球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影片描述了幻想中的人类去木星的漫长旅行。现在就是2001年,再看这个电影我们会想到人类试图预料未来是何等艰难。  相似文献   

19.
宗和 《老人天地》2013,(7):28-29
中国“神舟十号”飞船于20/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3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再圆中国飞天梦想。那么,在亲人们眼中的3位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家开发出用于家庭和街道的发光植物科学家正在利用合成生物学开发一种在黑暗中发光的植物,旨在为家庭开发功能植物,可以用于驱赶昆虫或做为空气清新剂。最初发光植物的灵感是旨在应用于街道和夜间照明。生物性发光植物的开发者声称他们没有聚焦在争议性激烈的转基因食品领域。"我们的植物将成为改变争论的工具。对食品,非预期后果的风险会更大。我们只是想创立有趣的、有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