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传统农学学理内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传统农学有其深奥的学理价值。本文阐明宇宙系统论是中国古代传统农学的宇宙观,在此指导下的古代传统农学本质上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农学。古代传统农学理论体系与现代农业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系统、辩证的农业观。中国古代传统农学理论体系在天、地、人、物四要素下展开,构成古代传统农学八大理论原理和三宜原则,体现了天地自然之精神。农业逻辑是一种生命的逻辑,如果农业逻辑演变为纯工业化逻辑,将会带来工业化农业对自然的伤害。建立在宇宙系统观之上的农学理论是切合自然本性的生态理论。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参加了先后由范楚玉和董恺忱任主编的《中国农学史》的写作,对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现整理出来向诸位专家请教。一、中国古代有农学最近学术界在讨论中国传统社会有没有科学。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技术而无科学。具体到农业领域,这种观点的逻...  相似文献   

3.
刘阳 《兰州学刊》2010,(7):189-192
晚期维新派的科技兴农思想主要有:创设农业机构,兴办农会,以主持农业改良;办农业教育、出版农学书刊,以传播农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和新式农具、从事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采用新式机器、加工农产品,以改进土货质量;引进、推广良种,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述思想对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催生了上海农学会的诞生和《农学报》的刊行;推动了中国农业教育的勃兴和农学知识的传播;使一批外来物种得以在中国引进;促使中国农具开始向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由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刘阳 《理论界》2009,(2):118-121
戊戌时期,为挽救中国农业和扭转外贸逆差,有识之士提出了科技兴农思想.其主要观点有:创设农业机构,兴办农会,以主持农业改良;办农业教育、出版农学书刊,以传播农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和新式农具、从事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采用新式机器、加工农产品,以改进土货质量;引进、推广良种,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述主张推动了清廷农业上的革新,从而对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农业教育的勃兴和农学知识的传播;使一批外来物种得以在中国引进;促使中国农具开始向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由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袁野  韩芳 《兰州学刊》2010,(1):207-209
清末是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兴起、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时,农业教育师资主要由外聘农学教习、农科留学生、新式学堂毕业生、传统教育出身者四部分构成。对这一时期农业教育师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今人厘清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由外源一内外并进一本土化的复杂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高林 《船山学刊》2009,(2):200-202
信用在传统中国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秩序,与传统的农业经济与身份社会达成和谐。但在现代以来,随着工商业经济和“陌生人”社会的发展,信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发生了断裂。这也是现代信用危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7.
刘茂松 《船山学刊》2000,(4):121-125
在大生产条件下,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文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湖南是农业大省,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积淀深厚,对当前湖南经济由传统形态向现代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此,科学地对待湖湘文化,扬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健康人格的文化圈,这对于湖南现代经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一、“李约瑟之谜”与“湖南后进之谜”解说 凡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14世纪前,中国曾是一个经济和技术都非常发达的国家。同古巴比伦、埃及、印度和其他古代文明一样,中华文明起源于农业。早在公元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理诗三阶段的特征及发展轨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哲理诗三阶段的特征及发展轨迹许总在传统文化精神与民族思维方式的广泛涵盖与有力渗透的意义上,哲理智慧表现为对整个中国古典诗史的弥漫与辐射,而在哲学本体以及与特定哲学思潮相伴生的诗化形态的意义上,哲理诗显然又以一种独自的特征与面貌在中国诗史中定位...  相似文献   

9.
李永芳 《社会科学》2012,(8):142-149
1897年上海农学会报馆负责人罗振玉聘请日本学者藤田丰八为专职翻译,其缘由在于"以农立国"的办报宗旨使然,基于日文中译为传播西方农学捷径的考虑,鉴于国内日文翻译的乏人以及藤田丰八相当具备译员的条件和要求等。藤田为《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翻译了大量西方农学著述,其译稿内容具有明显的广泛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他是将西方农学引进和推广到中国的先行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日语翻译和近代农业学术人才,并为近代日本农业学者到中国从事农业推广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易》经传和整个易学体系与我国古代传统农学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周易》产生于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思辨,使其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农学思想,并且随着农业生产等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富有明显的时代性,而《周易》经传和整个易学体系所固有的各种哲学思想也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张祥龙 《中国学术》2003,4(3):257-261
杜瑞乐的<儒家经验与哲学话语——对当代新儒家诸疑难的反思>一文(以下简称<儒思>)读来饶有兴味。这不仅是因为我多年来也关心类似的问题,比如中西哲理思想的关系、儒家乃至中国人文与哲理传统的现代失落,而且由于我在<儒思>中看到了某些很精彩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家具的风格发展离不开特定社会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心境与物境、人神崇拜、保守与变易等思想对中国传统家具有着很大影响,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理念是影响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在提倡文化自觉与自处的当今世界,深刻了解隐蕴于传统家具背后的哲理内涵可使我们进一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提高自身的素养,结合时代精神去把握中式家具设计的准则与尺度。  相似文献   

13.
赵敏 《船山学刊》2005,(3):176-178
本文提出从农业系统和中国哲学的整体思维角度认识中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系统概括了三才、气化、阴阳五行和圜道等传统农业哲学思想。并结合现代西方农业的弊端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慧  赵晓峰 《河北学刊》2008,28(3):245-247
中国自古地域辽阔,但在居住形态上却都脱离不了"院"的干系,基本上皆可概括为"合院式"民居。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背景,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哲理予以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文化内涵,以期对现代庭院的研究与布局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实现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科学汲取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克服传统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完善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社会体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观;对传统农业方式进行科学理性的改造,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农学会与现代农学研究机构的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学研究机构的创设,是晚清以降中国农业知识与制度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趋新知识人移植西方学术建制在农学界的具体投影.近代类似思想与行动虽然发端甚早,但受诸多因素制约,难以形成实效,直到中华农学会以争取"庚款"为契机,鼓动创立中华农学研究院,局面才为之一变.梳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既可重建朝野人士引入西方农学研究机构的学术取向、具体行动及变化的历史图景,也可揭示其在政治乱局中以试验研究推进本土农业科学化及域外农学本土化的曲折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从阴阳五行说看农道同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道教研究的深入,农业和道教的关系也渐成显学,由于道教本身和其他社会原因,人们对农业与道教关系以前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甚至将两者割裂开来.为了更好地理解农道关系,从源头上厘清两者关系显得十分必要.文章基于此目的提出了农道同源,并对其思想基础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阴阳五行说是传统农学和道教农学思想各自产生的共同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思考张利痒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在学术界热了起来。观点不外乎三种: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业——宗法”的社会土壤,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应彻底否定;另一种认为,世界性的精神文明的失落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勃...  相似文献   

19.
运用兵法中的人才思想为现代企业竞争服务王昭干,王忆平中国古代的兵法,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孕含着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随着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兵法与经济竞争的法则,具有诸多的相通之处。这里就古代兵法中的人才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错位”现象。从表面上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深层次依然保持着古老而沉重的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传统生活的经验主义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种强大的文化障碍,影响着真正的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生成。从根本上修正这种“文化错位”,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承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