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作品中反映群体自为的生命形态丰富而深刻.文章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探讨了沈从文对灰色现代都市感情发炎的救赎、乡村生命形态缺失与褪色的忧痛、"常数"与"变数"矛盾中的探索等三方面的见解.这些见解鲜明地体现了沈从文对人类远景的憧憬、对后世的人们广阔而悠远的生命启迪.  相似文献   

2.
现代作家中,我不知道有谁比沈从文对生命更为关注.他说过:“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水云》)虽然沈从文对“生命”的理解尚无系统的理论表述;但是,他的一系列散论中几乎贯穿着对“生命”的思索,他的作品更是离不开对“生命”的倾心与眷念.可以说,把握沈从文的生命观是理解沈从文艺术世界的关键,是打开沈从文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那么,沈从文的“生命”观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生命观的形成,既有来自其自身人生经历的影响,也与来自思想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沈从文的生命观看起来类似于一种湘西乡下人的"人生哲学",实则具有极其复杂的内涵,显示出来自中西生命思想的综合性影响.沈从文生命观的内在构成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价值生命观、道家自然哲学生命观及西方现代生命哲学都具有深层的精神联系,并通过其创作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他从"人与自然契合"的生态理念出发,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着乡村世界与都市人生,在小说创作中凸现出鲜明的崇尚自然、敬仰生命、推崇自然人性和营造诗意生存的精神家园和自然家园的生态意识,具有独特的人类思考价值和文化批判意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阴山岩画为对象,从三方面探讨了其中原始生命意识的构成及表现。首先.指出原始人类在自我意识达到较高阶段,才能自觉注视生命现象,理解和解释生命现象。其思维方式是一重化认识的生命共感方式,生命意识的核心是泛生意识。进而,对原始生命意识中的元概念阴阳观和生殖崇拜,结合阴山岩画作了较深入的阐释。最后,从生命情态的表现出发.分析岩画在生命表现上的不同层面,揭示了真挚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表现,使岩画获得了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小说中的生命硬汉形象系列是以往的论者所未关注、未挖掘的。本文从沈从文的生命信仰及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的角度切入 ,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生命硬汉形象 ,此类形象的内涵与沈从文特有的历史忧患意识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7.
死生契阔的生命完满:魏晋审美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是重“生”的文化 ,整个文化体系中对于“生”的热衷与长生不老的渴望 ,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到了魏晋时代 ,随着当时人们个性意识的不断强化、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化 ,以及玄学思辨体系的确立 ,人们对有限的生命形体和无限的生命底蕴进行深入思索。这种思索具象地表现于生命形态的体认 ,便是由延长生命的长度转向了增加生命的密度 ;表现于生命哲学 ,便是由“生”向“死”的转化 ,而从形上的角度看 ,“死”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与思考 ,因此正是这种转化 ,促成了魏晋审美文化的最终转型  相似文献   

8.
胡静雪  闫莉 《理论界》2005,(10):132-132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应建构向类本位形态转变的新模式,提升人类的生命意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命是人类存在的载体,自然也是教育对象性主体的基础。而校长作为以学校为单位的教育组织的领导者,必须拥有较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对于生命的认识是从音乐而来的,音乐不光让他步入到"生命"的澄清之境,还给了他许多"无言之教",形成了追求崇高原则,将生命粘附到民族国家复兴大业上的生命价值观念。以往的此类研究常常忽视了沈从文的"生命"观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因而很难对其"生命"观的发生发展轨迹做出完整的把握。重新审视音乐与沈从文"生命"之思的关系,对于深入把握沈从文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永丽 《船山学刊》2004,(3):132-134
沈从文在小说集《看虹摘星录》里 ,探讨了那种最原始的不拘泥于外在束缚的生命形式 ,并指出由于文明社会的教化 ,这种生命形式在现实中的不可获得。在沈从文的理念里 ,最为理想的生命形式是“神性”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11.
异质文化侵入后 ,宗法制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是沈从文与哈代共同面临的写作背景。原始乡村的败落、祖先的价值观以及信念的崩溃成为他们文本中典型的一致的悲剧母题。但是 ,与哈代悲观主义的颓废写实不同 ,以对理想人生模式的重构表现对人间秩序安排的终极关怀 ,沈从文向生命深处所作的漫溯与探索则更多地隐见着东方式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他从“人与自然契合”的生态理念出发,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着乡村世界与都市人生,在小说创作中凸现出鲜明的崇尚自然、敬仰生命、推崇自然人性和营造诗意生存的精神家园和自然家园的生态意识,具有独特的人类思考价值和文化批判意蕴。 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以高远的眼光穷究生命本体并把握其价值归依,在创作中展示各种生命形式。他往往在把生命与“情感”、“偶然”、“理性”、“意志”、“美”与“爱”、“抽象原则”这些人生价值与情感因素的联系中,表达他对生命本体的理解。同时,沈从文是生命的神性论者,对于“生命神性”的发现及其张扬,是沈从文生命本体观的最独特之处,形成其独特的“生命神性观”。通过探讨沈从文的生命本体观,可以透视沈从文创作中的许多重要现象,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梁结玲 《学术探索》2006,(5):108-111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歌表现诗人个体生命的真实情感,在创作上,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极富哲学色彩。本文通过对袁枚诗歌作品的分析,探讨其对生命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传递着数千年来人们对于"生命""人文"等宏大命题的思索探究,为中国文化历史长河奠定了深厚基底.受历史渊源与人文环境影响,对于"生命意识"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恒久主题,或有慷慨激昂的气魄,或有哀伤婉转的底色,以磅礴而细腻的情怀被镌刻至今.同时,以生命意识为内核的古典诗歌创作,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明显的泛化现象,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典型标志.据此,现基于"生命情怀"在大环境下的人文体现,对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内涵进行大略解读,再由外化思考的角度加以延伸,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天程 《东岳论丛》2002,23(1):96-100
古楚文化的精髓 ,在于强旺的生命意识、泛神思想 ,及由此派生出的流美观念、重情倾向。深得古楚文化神韵的沈从文 ,其文艺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成一家。沈从文认为 ,一个人过于爱有生的一切时 ,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 ,亦即发现了“神”。美无所不在。生命之最高意义 ,即“神在生命中”的认识。由此 ,沈从文提出“美在生命”的美学命题。然而 ,生命者 ,只前进 ,不后退 ,能迈进 ,难静止。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 ,矛盾是常态 ,毁灭是常态。于是 ,沈从文又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的美学感叹。这一感叹与先哲“逝者如逝夫”的哲理内涵暗合。沈从文立志做文学殿堂里的浪漫派 ,创造出不同于现实的“异在”艺术世界 ,完成他美在生命的艺术命题  相似文献   

17.
租界生活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租界生活主要不是为沈从文直接提供小说创作的素材,而是触发了他回忆、想象、构筑湘西世界的灵感,激起他叙事的欲望,为他重新审视民族文化提供了思维的向度和坐标。寓居租界后,沈从文开始建构希腊小庙供奉人性,开始由乡情民俗的单纯展示转向乡村都市对立的深度模式,开始形成自己明确的文化批判立场。租界的生活世态照亮了沈从文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促使他确立自身的文化身份,思索民族文化重造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惊采绝艳与恢诡谲怪相互交织,呈现出"哗喧"与"清幽"相对举的美学旨趣,这是楚文艺生命意识的强烈表达,贯穿于瑰伟奇丽、惊采绝艳、恢诡谲怪、富于抽象形式美感和思辨色彩的楚艺术及文学作品中。其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纵向度的周流天下和横向度的览观四极,来源于巫的怪想、道的妙理、骚的绮思,并最终形成既迷离惝恍动荡不息,又冷静超然相对稳定的情感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讨论被学界关注甚少的沈从文新诗批评,认为他的新诗批评是一种融合了东方古典的人物品藻和作品赏鉴的形态与方法,企图打破现代文学制度阈限,在诗艺阐释中寻求生命之美的大师批评;而与这种寻美的大师批评相对应的则是沈从文所持的"好诗"原则及其生成策略。在坚持本体视角的同时,沈从文又以开放性的问题意识观照新诗的发展历程,敞开了早期新诗的另类图景。  相似文献   

20.
女性在父权文化中的客体地位使得女性更容易意识到生命间的等级划分对生命本身造成的危害,更易与自然产生共鸣。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正是立足于此形成了敬畏生命的自然意识。它体现在三个层面:人与自然的相融互契、否定生命的等级划分、洞察自然的女性化生命内涵。从女性的主体建构角度看,敬畏生命是女性走出二元对立思维,主体意识更趋成熟的一种表现,它显示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