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清王朝入关之前,尽管满清贵族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在内的八旗兵制,但其供军方式,除了1621年努尔哈赤实行的“计丁授田”政策外,并没有粮饷制度可言,所有的仅是落后的、野蛮的、原始性的掠夺,用抢掠所得以供军、赏军。所谓“贝勒将帅,率兵深入其境,凡兵士所获,不计多寡,听其自取”①。即是大概情景。这种供军方式,正体现了在奴隶制经济不发达、在国家机器尚未完备、国家经济职能尚未发挥的前提下所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八旗制度是清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崇德七年(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八旗实为24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入关之前,各旗人丁3年编审一次,每壮丁300名编为一佐领,后又改为每佐领编壮丁200名。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八旗再考     
八旗制度是了解清朝国家结构与特点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探讨八旗的扩展和多样性,以及入关后东北地区八旗设置的背景和目的等问题,对八旗制度的整体状况和特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1644年,清王朝打进山海关,虽然以战争占有中原土地和人民,但却无法取得多数汉族人民的信任与拥戴,相反,随着他们颁行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等一些政策所造成的影响,倒是加剧了汉族地区的反清斗争。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清统治者便把赖以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武装力量——八旗官兵及其眷属逐渐分派到各省的军事要地驻防。八旗驻防早已有之,但携眷“永驻”还是“自世祖章皇帝入关之初、……即以内大臣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广大满族史、蒙古族史、清史学者对八旗组织三足之一的八旗蒙古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研究的内容涉及八旗蒙古的建置过程、八旗蒙古的科举教育和汉文著作家政治思想以及八旗蒙古与满汉等民族的关系及其历史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出八旗蒙古是八旗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是清朝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故此对八旗制度相关问题的深入剖析仍将是国内外学者面临的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旗饷政策是清入关后八旗制度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清朝立国治军的重要措施。对于这项政策及其产生的八旗生计问题,研究清代兵制时虽经常提及,但多语焉不详,罕有专门论述。本文拟对清朝旗饷政策确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其影响作初步考察。一八旗制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儿哈赤在统一东北过程中创立的。它来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创立时是兵农混一、军政合一的联合体。当时,被编制在八旗下的旗籍人丁,以牛录为  相似文献   

7.
绥远城驻防作为清朝八旗驻防中的重要一环,曾对北疆防御和蒙古地区治理起到重要作用。绥远驻防设置之初,只负责巡查绥远城周边牧场及卡伦。乾隆二十一年,创设乌里雅苏台换防制度。此后,换防制度不断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末。本文重点利用军机处满汉文档案,对换防制度的若干具体问题,即换防时间及官兵、换防官兵连留制、经费支出、换防作用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福州驻防八旗为维护清朝统治秩序和王朝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清朝统治者也对福州驻防八旗在俸饷、住房、恩赏和抚恤等方面进行了保障,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9.
驻防八旗是一个独立于地方的军事实体。特别是清王朝实行以“满城”为区域的旗汉分治政策;因而驻防八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都有其显著的特点。这种政策的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给广大旗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并导致八旗制度的崩溃。  相似文献   

10.
八旗绿营俸饷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旗、绿营是维护清皇朝统治的两大军事支柱.自清军定鼎中原迄于咸、同,这两支军队的俸饷约占全国财政支出一半上下,对清皇朝的统治机制影响甚大.(一)俸,是清政府发给武官的银、米,因以年计算,又称年俸.俸银、俸米是清朝武官固定的正式收入.俸银,又可区分为正俸银养廉银两项,分别按各官的品级、职称计给.正俸银是指法定的正式俸给;养廉银则是正式收入的一种补充,也是武官法定的常年收入.这种两元化的俸给,清代以前是没有的.正俸银和养廉银的数量,在八旗、绿营间是不同的,而且两者自身的比例,差别也很  相似文献   

11.
牛录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与当时女真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具有军事、政治、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对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定鼎中原和清朝的政治、经济等,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有关牛录八旗创制的记载,最早见于皇太极天聪年间撰修、崇德元年(1636年)成书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在此前后修成的《满洲实录》,亦有类似的记载。但是,由于留给我  相似文献   

12.
八旗的盛衰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的过程中建立的“兵民合一”的满族社会单位。它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入关以后,“八旗”的生产职能逐渐丧失,成为军政一体的组织。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汗国,灭亡有明、开拓清帝国疆域的事业中,八旗军曾经驰骋长城内外,显示出无敌于天下的强大力量。然而,进关以后,旗人攫取了愈益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逐渐走向腐化。对清廷而  相似文献   

13.
八旗制度创建于满族兴起与后金建立之际 ,并同清朝相始终。它从原始狩猎组织———牛录 ,发展为军事、政治、经济、社会职能俱全的八旗制度 ,后来又从多职能 ,逐步转化为单一的军事组织。这些变化完全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所致。因此 ,它的建立、发展与衰亡的全过程 ,必然从多侧面反映出清代社会各种制度的盛衰。可见 ,八旗制度是清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也必然是满族史、清史研究的一把钥匙。两部八旗志书是研究八旗制度之基本资料。《八旗通志·初集》2 54卷 (目录 2卷 ,雍正 :《奉敕纂修八旗通志谕旨》、乾隆 :《御制八旗通志初集序》2卷 ,…  相似文献   

14.
清代八旗生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关后,清政府对旗人采取了"恩养"政策,然而随着旗人人口的增加与旗丁的奢侈腐化,八旗生计问题便日渐成为朝廷的负担和社会的累赘。为此,清政府自康熙朝始,历雍正到乾隆朝耗费巨多帑项,采取汉军出旗、八旗非正身旗人出旗为民、设立井田、赏赐银两、赎回民典旗地、设立养育兵制度等诸多措施,以求解决、维系这种制度,均收效甚微。乾隆初年,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提出了移驻京旗闲散回至东北屯田的思想,并在随后付诸实施,直至清末。虽然这一政策最终未能完全实现统治者的最初目的,但确有相当部分的京旗子弟留在了回屯地。  相似文献   

15.
清代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创立的,初为建州女真部军事、政治和经济合一的社会组织。“其尊者,无事则为公卿,有事则为将帅;其卑者,时而耕于野,时而蒐于郊。”~①尔后,满洲贵族大肆攻明掠地,统辖区域扩及整个东北,归附人口日众。皇太极执政,又添置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所谓清八旗实为二十四旗。八旗由草创时的黄、白、红、蓝四旗,到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定制,历时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6.
八旗制度建立前,满洲牛录的编设情况,这是研究满族早期人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至今国内没有专门的文章涉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历史原因,主要是努尔哈齐在创业的初期,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述。正如记述清朝典制的《大清会典》含糊其词地说:“岁月久远,卷籍不存者,止书曰‘国初’”,和《满洲名臣传》记载某些人编设牛录比“国初”还早的只混书“太祖创业时”一样。因此,有人在研究八旗制度时曾说:“求八旗之真象,颇难措手”。我们根据现有的材料,特别是档案材料,对八旗建立前的满洲牛录和人口,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16世纪末,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的过程中,创立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军事组织体制——八旗制度。作为八旗基层组织的牛录,肩负着八旗的社会政治、军事和生产等方面的全部任务。通过对“牛录”广泛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八旗组织性质的了解。 一 “牛录”,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时期进行集体狩猎和对外作战的需要,而形成的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努尔哈赤时,为统一女真各部及实现更远大的政治宏图,将其所统部众、战争俘虏和归附者编为牛录,并使之由松散的临时性组合,变成为纪律严明、常设的社会军事组织。迄至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正式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立首领管  相似文献   

18.
清朝八旗驻防军队制度是八旗军队制度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发展的产物。荆州战略位置的极端重要性,使其成为湖北唯一的八旗驻防点。1911年爆发的武昌首义,将荆州驻防八旗的历史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的严峻关头。荆州驻防八旗凭借一定的实力与鄂湘民军在战与和的反复较量中负隅顽抗一月有余。最终,由于大势所趋,它淹没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它的覆灭,改变了荆沙旗人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从长远看有利于荆沙满族的自身发展和湖北地区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9.
就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而言,孙中山“民族主义”及“驱逐鞑虏”、“排满”等口号的研究,多半停留在理论上。民族资产阶级在实践中究竟如何对待满族?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达二百数十年之久的满族,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其具体情况究系如何?辛亥革命后,满汉“融合”的趋势加强,速度加快,其究系如何“融合”?本文试图以驻防八旗在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20.
秦及汉初国家在乡里设置两套平行的管理机构——乡部和田部,田部的吏员有田啬夫、田佐,里中有田典。县级总管农田水利事务的职官为都田啬夫。田部的职责主要包括计户授田,编订田籍;管理农田水利,督促生产;饲养官有牛马,保护耕牛不受伤害;征收田租和刍藳税等。田部之设源自国家授田,可以佐证授田制是当时实际实行的制度。西汉中期以后,随着授田制的废止和土地私有权的确立,乡里职事从简,田部并职于乡部,但县置都田啬夫一直存续至东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