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论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必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收入分配上要尊重和保护不同所有制经济活动主体、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 ,既要确立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 ,又要确立对各种合法收入 (包括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进行保护的立法和机制 ,从而更充分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以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浅议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新丽  肖彬 《兰州学刊》2004,(3):188-189
按劳分配原则中的劳动既包括生产性劳动也包括非生产性劳动。非劳动收入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 ,但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因此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界有关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劳动者收入是否与其贡献相称,但实际上应该关注含义更为广泛的分配正义问题。究其原因,市场主体因福利不平等和能力不平等而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无法在形式化的机会平等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在现实的市场中,初始收入分配的不正义性不仅表现为工资收入难以完全体现劳动贡献,而且还表现为贡献相称原则忽视了异质个体的能力不平等问题。因此,基于社会正义的原则,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基本目标就在于,实现由自然不平等衍生出的纠正正义。事实上,众多的社会哲学家、政治哲学家和道德哲学家都把收入分配、分配正义以及社会正义结合起来探究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问题,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尤其是穷人福利的经济学更应该把分配正义当作核心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4.
论分配正义与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配正义是社会政治哲学的重要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系列正义原则以指导人们在各种不同的决定利益分配的社会和经济安排之间进行选择, 达成有关分配份额的公平契约。作者认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果的社会正义原则就是效率与公平内在结合的差别原则。分配正义要求有利阶层和不利阶层间在收入和财富分配上的差别应具有双向增递式关系; 而分配结果的正义性首先必须是一种程序正义的结果, 分配的程序正义原则就是要求平等地分配各种机会, 排除自然的和社会的偶然因素对人的影响;分配正义的权利问题主要地可以归结为对资质才能的权利问题, 个人和社会对个体的资质才能双重拥有权利是分配正义的权利基础。  相似文献   

5.
投资收入既包括非劳动收入 ,也包括经营管理劳动的收入 ,不等于非劳动收入。从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现实出发来分析 ,绝大部分非劳动收入不是剥削收入 ,只有很少一部分可称之剥削收入 ,即使是这部分剥削收入 ,在公有经济的阳光普照下 ,也有了新的功能和意义。至于收入是否合理 ,要看是否合乎效率标准、民意标准和公平标准 ,从这个意义上看 ,现阶段的剥削收入在一定范围内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吴江  任婕柠 《东岳论丛》2011,32(12):105-109
通过建立要素贡献率—要素收入份额的一体化框架,对我国目前的资本和劳动的要素在GDP中的贡献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资本和劳动在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的合理份额。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的合理份额为33%左右;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自然规律;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当为它快速走出"低谷"步入上行通道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诺齐克不相信罗尔斯公平正义这种通常形式的分配正义有可靠的逻辑和道德基础。他批评它们的非历史原则、模式化和接受者正义的弱点。他不认同差异原则,认为它充满反例,侵犯个人权利。差异原则无论对于重叠共识还是平等主义都是一个难点,它关乎平等的范围和限度。诺齐克的个人自愿行动的权利转让体系对社会本身的理念、全面的政治关系的考虑不完全周全,它偏重道德基础论证,但缺乏共识性考虑。不难看出,罗尔斯的正义共识理想比之诺齐克的权利正义观就缺乏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义与需要     
社会正义的核心是分配正义原则问题。在众多的正义原则中,按照需要分配最能体现社会正义理想。但在资源有限和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社会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生物学需要是基本需要的最主要表现,但生物学需要对社会来说要求太低。一方面,生物学需要极易满足;另一方面,人的存在不仅限于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一种最低限度的人之为人的体面的生活也应该是生物学需要的基本内涵,即体面的生活也是一种基本需要。我们国家强调要使人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就是其深刻意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傅强 《理论界》2008,(11):25-26
凯·尼尔森通过对列宁正义观进行梳理与阐释,展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分析正义问题上的科学性,严肃省察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的分配正义原则,着重论证了由相对富足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现实可能性,以及在经济分配上应遵循的正义原则,强调“消灭阶级”才是无产阶级应有的正义诉求。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与社会的适当分离是社会正义得以可能的前提,实现社会正义还需要具备下列条件:其一,存在着对社会合作基本价值的一般共识,这是维系社会正义的民意基础;其二,规范性正义原则指导社会正义的实践;其三,政府承担实施社会正义的相关责任;其四,健全的民主法治为实现社会正义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1.
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努力实现非劳动要素收入和劳动收入双增长、高收入劳动者收入和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双增长。这种收入双增长运作模式是以人为本的分配制度的科学内涵,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时代要求,能让广大劳动者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制度背景下 ,收入和财富分配上的差别的存在将是一种自然倾向。在利益多元化与分化日趋复杂的情形下 ,收入和财富在人们之间如何进行正义的分配 ,怎样的差别和持有的不平等才是社会所允许的 ,分配正义的权利依据是什么 ?这正是政治哲学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一、分配正义原则的立论依据  任何分配正义理论都有它赖以自我支持的立论依据 ,任何分配正义的合理性证明 ,既不能诉诸直觉 ,也不能建立在某种道德价值和特定的社会心理倾向的基础上 ,而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权利理论之上 ,隐含在任何分配正义理论背后的都会是一种权利理论。功…  相似文献   

13.
正义是数字劳动需要秉持的首要原则,人类劳动的自由解放则是数字劳动正义的根本价值追寻,通过对劳动正义的发展历程、资本主义逻辑下数字劳动引发的一系列非正义表征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数字劳动应该遵循的正义规范。数字劳动颠覆了传统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挑战人类价值与尊严。在数字劳动过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正义立场,重构符合人类自由解放本质的价值追寻,才能有效化解资本正义与劳动正义、物的正义与人的正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回归人的价值与尊严,实现数字劳动正义。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市场经济下劳动收入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收入的合理性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审视:一是在自我雇佣的劳动收入中,是否因资源占有而损害了他人的天然利益:二是在社会雇佣的市场收入中,是否因利益分配而转移了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两个层次的不合理明显地表现在当前中国社会,从而造成了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然而,基于"市场收入等于边际贡献"的逻辑,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却对当前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置若罔闻,而以根本不存在的效率最优化来为之辩护.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这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突破。要让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受到保护,关键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从法律上界定收入的合法与非法;二是明确非劳动收入合法有效的途径;三是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相似文献   

16.
在分配正义或经济正义问题上,当代西方流行着三种理论模式,即传统自由主义的自由正义论,社会主义的平等正义论,新自由主义的公平正义论。它们分别用自由、平等和公平来界定正义。其中,公平正义论的首席发言人当推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J·Rawls)。他于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被看作是20世纪新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性巨制。此书把“正义”理解为“公平”,经过复杂的论证,提出一套包括基本原则和程序原则在内的正义原则体系。这套原则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基本制度,但它强调社会有责任通过再分配来照顾和改善“最不利者…  相似文献   

17.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实行、能否实行、如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学术理论界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劳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基本、最根本手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既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市场经济存在一定兼容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着特定的内涵,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所不同,诸如劳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按劳分配的标准、范围、程度、形式不同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要制度路径是在所有制制度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企业生产经营层面上,实行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在企业内部分配中,规范要素收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在整个社会国民收入分配中,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则搞好分配调节和调控,确保劳动收入占主体地位,使劳动收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正义分配的若干重要原则的分析,指出初次分配是否公正才是当前各种分配理论争论的核心,而分配理论的基础是价值形成理论,正是由于对价值形成问题的认识误区,才使得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分配问题上陷入困境。只有从历史维度入手,用技术价值论来解释价值的形成,才能为正义的分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就物质条件而言,正义主要与人们的横向利益分配相关,其必要性并不因为物质的极度丰裕或者极度贫瘠而消失;就主体力量而言,现代民主社会的弱小个体可以联合组成利益团体,使自己的力量达到社会平均水平;就实施界限而言,正义原则应当应用于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但民族共同体仍是首要的分配领域;就心理特征而言,没有必要对人们的认知设定过强限制,弱化的"无知之幕"并不妨碍正义原则的达成.人们希望收入受到一种底线保障,但非遵循"最大最小值"原则,无限度地提高处境最差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姚大志 《社会科学》2013,(10):98-105
在分配正义的问题上,西方社会存在三种基本的观点,即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正如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是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桑德尔的社群主义分配正义观念也建立在批评罗尔斯式自由主义的基础上:一方面,他批判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反驳了罗尔斯对平等主义和差别原则的论证;另一方面,他主张以应得为原则的分配正义观,用社群主义来对抗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