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三省一市边境邻近地区,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  相似文献   

2.
渝东南是重庆市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更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欠发达地区.本文重点探讨了渝东南民族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等原因导致的教育底子薄,发展迟缓,观念陈旧,基础教育条件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流失严重的问题.并在新农村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结合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呈现出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止戈为武”;“高平为陵”。《左传》和《诗经》里的这两甸短语,成为“武陵”。史上鼎鼎大名的“武陵郡”。自西汉沿用至唐朝。历时960年;“武陵县”,自隋朝沿用至中华民国二年,历时1324年。元朝施行省制,曾经的“武陵”分别划归数省管辖,终被鄂湘川(渝)黔取代。一个完整的自然区域“碎片化”了。  相似文献   

4.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北日报》与《湖南日报》《重庆日报》《贵州日报》4家省级党报齐携手,推出特刊专题报道,共同关注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 4家媒体采访了恩施自治州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及部分鄂湘渝黔的代表委员, 请他们谈成绩﹑说现状﹑谋发展﹑话合作,共同交流扶贫开发经验,探寻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5.
巍巍武陵山,孕育了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悠悠江河水,汇聚成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心脏部位,跨鄂、湘、渝、黔三省一市,总面积13.5  相似文献   

6.
湘桂黔渝毗邻民族地区地处武陵山区,区内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0多个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区,又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湘桂黔渝毗邻民族地区经济协作区成立于1990年,经过10多年发展,现已形成包括湖南(怀化市、邵阳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州市、张家界市)、广西(柳州市、来宾市、桂林市)、重庆(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贵州(铜仁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四省市14个成员的开放性政府间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组织。一、湘桂黔渝毗邻民族地区经济协作取得的成效(一…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理、文化、经济等条件制约,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移居到城市或到城市务工,他们的父母就成了留守老人。本文对湘、鄂、渝、黔4省市边区留守老年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从人性化的角度对民族地区留守老年人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在政策导向、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加强医保、心理慰藉等方面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8.
武陵山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四省毗邻地区(范围包括湖北省恩施州的8个县市和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二个自治县),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汝城县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意见》(汝发[2011]2号)文件:文件从政治、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利益,更涉及到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民族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时,必须保持资源与人口、生态与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统一.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论述了如果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只注重经济效益,不仅导致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也会阻碍经济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这一目标的全面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保持其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持续、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地区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所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切实加强保护和建设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才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民族地区处于长江、黄河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它在西部大开发中以生态环境治理为目标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四川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出发,分析了国家区域经济分工中四川民族地区的地位变化对四川民族地区的影响,指出四川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向是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并提出了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公共产品定价、建立生态公共产品价格支付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洁 《民族学刊》2020,11(5):51-58, 139-142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宣道会因政策调整从长江中、下游中心城市进入渝东南及毗邻多民族居住区后,传教活动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其中对不同族群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宣道会通过前期实地考察识别出渝东南及毗邻民族地区的族群差异,以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村落布局、社会关系和地方问题为切入点,在基址设置、外方人员的分派、布道活动的方式、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积极调整其固有的活动方式,充分融入地方族群文化,构建出宣道会在渝东南及毗邻民族地区特有的行为模式,反映了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联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揭示了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只有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才能建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富裕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0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出台,正式将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4省市71个县(市、区)在内的地区整合为一个区域整体。该片区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地带,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自古就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今天是我国中西结合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6.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先进文化、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针对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促进该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陵山区地跨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的湖南省三市州(张家界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湖北恩施自治州和五峰县、长阳县、重庆一区(黔江区)五县(武隆、石柱、彭水、秀山、酉阳)和贵州铜仁地区,人口1000多万,既是土家族、苗族、侗族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又是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因素制约,武陵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地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批示。2011年2月16日,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并确立了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16字方针。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正式启动,为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推动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促进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重大历史机遇。为此,本刊特约记者专门赴恩施州,就读者所关心的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情况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8.
重庆直辖后,经国务院批准,先后两次对包括渝东南民族地区在内的全市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实现了重庆市对黔江、石柱、彭水、酉阳、秀山五区县的直接管理,为统筹协调民族地区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渝东南民族地区五区县地处渝、黔、湘、鄂4省市结合部,是我国东、中部与西南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汇处,黔北、湘西、鄂西等广阔的民族地区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得到重庆这座特大型城市的有力“辐射”。目前重庆市的3100万人口中,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重庆市的黔江区和酉阳、秀山、彭水、石柱自治县是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秀山县立足县情,充分利用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而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优化边贸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市场培育,搞活商贸流通,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大边贸大开放格局正在形成。新一届县四大班子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团结和带领全县60万各族人民,意气风发,乘势而上,努力构筑渝鄂湘黔边贸经济高地。秀山县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省际边界长达321公里,边界集镇6个,边境贸易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交易活跃,区位优势突出,是渝东南的“门户”,是国道319线在重庆境内的端点和国道326线的起点,渝怀铁路在该县内设立区段站,贯穿全…  相似文献   

20.
民族卫生工作是我省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省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坚决落实好关于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有关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使民族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得到不断改善。一、发展民族地区卫生事业所做的主要工作(一)增加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民族地区卫生条件。多年来,我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加强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卫生经济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卫生事业经费向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