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等收入国家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日本在20世纪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功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本文就着重于对日本经济这段时期的研究,重点分析日本是如何解决好这段时期经济发展问题,总结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找出合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在这一关键时期,困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总结了不同类型国家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借鉴,更好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382美元,这表明中国已由下中等收入国家进入上中等国家之列。而根据国际上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经验,若不能及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则经济极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对照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基本特征,得出中国亦面临这一挑战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重在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未能有效解决多数人分享财富的问题.而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较好地解决了多数人分享财富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伟  范欣 《管理世界》2019,35(1):13-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迅速跨越下中等收入阶段,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身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未来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态势?中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新时代下中国不得不面对和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本文将采用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方程进行测算,2022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下降至7.32%,人均GDP将达到1.33万美元,顺利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小康目标。2035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下降至6.34%左右,人均GDP将达到3.15万美元,约占美国的38.29%,有望进入现代化低级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于此,应通过注重资本投资方向,提升资本投资效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降低人力资本错配,全面深化改革,加强自主创新等手段多管齐下,精准发力,为保持潜在经济增长率中高速增长,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正处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但是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城市化是避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方段,城市化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扩大内需并且可以解决我国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个推手就是资源浪费。通过高投资,通过大量廉价产品出口的国家,它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8.
那些数     
《领导决策信息》2014,(16):17-17
11900美元:“十三五”中国有望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4月23日,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目前,我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已经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希望通过“十三五”的努力,使我国人均GDP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接近或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2020年有望达到世界银行规定的人均GDP高于11900美元的高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推进科学有序城市化,释放经济发展原动力。城市化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强大内生原动力。科学有序推动新型城市化建设,能够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前,逐步迈入现代化强国行列。取得自主创新大突破,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制度和原创性技术进步是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要素,发展中国家要想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改善政府治理,鼓励创新。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我国人均 GDP 达4382美元,进入中等收入水平,濒临国际上的“中等收入陷阱”,综合2012年“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轮廓,我国要想成为少数的几个成功跨越的范例,必须从环境资源可持续、政府权力下放等方面深化改革.如果说低等收入到中等收入的挺进是轻轻一跃的话,那么中等收入迈向高等收入绝对是惊险一跳,所以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经济增长,必须调整发展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1.
朱连军 《经营管理者》2013,(13):150-150
<正>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一方面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即一国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率出现长期回落的现象。形成中等收入陷阱的直接原因是内需  相似文献   

12.
“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中国家常常面临的警告,而中国当下又面临一个来自理论界的“民主陷阱”的警告——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民主制度后。却陷于经济停滞、社会动乱、革命、  相似文献   

13.
中等收入陷阱研究存在一些误区,造成了人为的结果偏差和无谓的争论分歧。本文基于世界银行国家分类标准,根据其国民收入统计Atlas方法解构经济跨越分析框架。运用该分析框架回顾梳理中国经济发展跨越历程,为现阶段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历史视角,并重点讨论汇率变量在经济跨越不同阶段的作用,而汇率作为指示经济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金融管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其作用在先前的有关文献中基本被忽略。最后对中国何时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进行测算,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厘正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构造经济跨越分析框架、历史分析视角、挖掘汇率的作用是主要创新点,对中国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经济增长与汇率的关系亦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挑战实际上是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应对经济危机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方面,挑战和机遇并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等收入陷阱都将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丰裕的资本存量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则为中国推进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制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现代化历时一个世纪有余。相对于从传统农业走向工业文明而言的现代化过程,首先是经济的有效增长和国民福利水平的迅速提高。与可参照的国家和地区比较,中国应当跨入了上中等、并接近高收入国家行列,但除港澳、台湾地区外,大陆的人均GNP只有860美元,人均国民收人尚不足700美元。按照人均GNP低收入国、下中等收人国、中等收入国、上中等收入国和高收入国划分,再考虑到中国大陆GNP指标掺水的严重情况,中国仍然没有走出低收入的陷阱(低收入785美元或者更少,下中等收入786~3125美元,上中等收主3126~9655美元,高收入9655…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对于中国来说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增长与转型经济密不可分,同时,影响经济增长因素也至关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中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的阶段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克服陷阱成为经济增长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Fatas和Mihov(2009)提出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过渡过程中存在"制度高墙"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我们用更新的数据以及更综合的方法,对"制度高墙"现象进行了跟踪研究和拓展分析。本文研究表明,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演进过程中,确实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和遭遇"制度高墙"。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集中推进制度改革与完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保护和激励创新,减少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在较短时期内突破"制度高墙",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适宜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也需注重转型期的风险防控,避免矛盾在临界点集中爆发。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增长率由2010年的10.4%下行到目前的7.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唱衰中国、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概率增大等声音又起。那么,步入新常态后,我国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跨越?对这个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符合发展规律的研判。"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依然存在"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的概念。该报告通过对二  相似文献   

19.
黎平 《经理人》2011,(6):106-106,108
解读"十二五"规划、中等收入陷阱、全球产业链转移新趋势、日本增长潜力再认识紧扣亚洲和世界经济的脉动,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再次吸引了亚洲乃至全球的目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处于中高收入水平,已经接近高收入水平。目前国际上仍有部分人质疑中国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同样面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不过中国具有经济结构合理、科技创新活跃、政治社会稳定、文化自信保障等条件,必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