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强烈的种族与文化的同化思想.但种族歧视和移民的涌入.未能根除美国及西方国家种族与文化的差异.相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教育。移民由过去的欧洲人为主转为现实的拉丁美洲人和亚洲人为主。消除种族歧视所采取的是持续不断的民族复兴运动。现实美国等西方国家多元文化和种族的划分,导致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种族之间的抵制敌视并存。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但是各种族之间却非常团结和睦,这与新加坡的种族和谐教育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对新加坡的种族和谐教育经验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团结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百年来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是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它的历史进程受到连续不断的移民浪潮极大的影响。这个移民浪潮从十七世纪初期开始,时起时伏,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整个历史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吸引了数目这样众多、民族(或种族)这样庞杂的外来移民。除了原有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外,所有美国人不是外来移民,便是外来移民的后代。这些移民来自欧洲、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他们中绝大多数来自欧洲:1880年代以前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各国,但在1880年代以后二、三十年期间,来自东欧和南欧各国的移民逐渐居于多数。在移民“配额法”于1924年实施后,来自西半球——主要是加拿大和墨  相似文献   

4.
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团提出将"种族平等"作为一重要原则写入国联盟约,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日裔移民遭受排斥的问题。该提议由于触及了美国及英联邦国家的利益而被和会否决。"种族平等"的提出,主要是由于日方认为移民问题已严重伤害了日本的民族情感,并对其业已取得的大国地位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日本在种族方面的努力,却在客观上加剧了美国社会对日裔群体的排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战期间日裔移民遭受集体监禁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社会,20世纪60年代其国内种族矛盾严重,曾出现过激烈的种族冲突。之后,在建立多元种族和谐国家的原则指导下,政府通过对处劣势的马来人的扶持、各种族混居、成立少数民族权利总统委员会及实行集选区制度等措施促进各种族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效显著。新加坡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思路能为完善我国民族政策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皇家亚洲学会会刊》的日本学、朝鲜学研究使英国东方学的触角延伸到东亚,客观上呈现了中国影响下的东亚文化圈,为西方研究东亚打开一扇窗户。但是,在殖民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思想背景下,这些研究站在西方民族国家的立场上,挖掘朝鲜、日本民族化的发展,企图论证中国影响东亚的历史已经过去,使日本、朝鲜在价值观上与西方接轨,蕴含着日本、朝鲜从“东方之极”走向“西方之极”的思想。日本、朝鲜是东亚文化圈的成员。东亚文化是圈内各国认同的文化,它不会因为日本、朝鲜民族性的觉醒而消失。它只会包融西方文化,而不是被代替。中国学者应构建东亚的整体联系,提升东亚文化圈的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经历了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到非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的重大转折.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由大量外国移民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对欧洲国家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外国移民的社会犯罪,威胁着欧洲国家的民族安全;外国移民的社会反抗,威胁着欧洲国家的国家安全; 由移民问题所诱发的排外主义、种族主义思潮与劣行,威胁着欧洲国家的社会安全.因此,为了维护欧洲国家的非传统国家安全,欧洲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族群的社会融合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严峻社会问题,但外国移民社会融合的任务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和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保持着各种不同的风俗文化和习惯,具有多元文化特色。为保持民族之间的文化多元性,避免种族冲突,加拿大力图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在以英语和法语为主流文化的社会里,使各个种族和民族群体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促进多元文化社会的融合和繁荣。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必然贯穿到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去。从多元文化的起源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来揭示其特点和实质,帮助理解加拿大的政策和教育方针,并分析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社会功能。这对我国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谈美国英语的几种方言和专用语韩晓玲美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移民国家。美国英语的几个变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使用这些变种的人以及使用这些变种的场合。使用这些变种的人牵涉到这些人在哪儿学的英语(地区方言或地理方言),他们来自哪个文化群(种族或社会方言...  相似文献   

10.
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文化多元主义思潮对现有的民族国家体系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很多研究全球正义的学者认为民族国家已经过时了。但是,构成全球正义观念基础的世界主义理念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世界主义的最终落脚点是抽象的个人概念,而不管这些人是属于哪一个种族、文化社团、宗教群体或者民族国家,实际上,我们都是作为特定的社会身份的承担者而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真正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民族国家就是保障和实施个人政治经济权利的最重要的政治舞台。虽然民族国家对本国公民承担着特殊的义务,但是在解决诸如经济不平等等许多全球性问题的时候,民族国家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美一直对其全球军事战略进行缓慢调整."9.11"恐怖袭击加速了美全球军事战略调整的步伐,促使美开始了冷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军事战略调整.美将亚太地区作为此次军事战略调整的重点,将对亚太安全形势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对中国这个亚太地区大国来说,如何应对亚太新的安全形势,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提高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地位,是中国战略决策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况 ,为以德治国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注重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重视和抓好以德治国 ;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依赖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结合 ;以德治国要以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治是"市民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以往运用国家与社会理论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律师是民间社会代言人,民国律师公会对民间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二者呈互动关系.近代"救亡"是律师公会与国家之间合作而非对抗关系的原因和内容,但又使律师公会承裁了不堪承受的历史使命,抑制了应有的维权与制衡国家权力过度扩张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自主创新已日益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日本科技转向的分析提出了自主创新,并在分析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建议,进而指出"自主创新"是我国在新世纪的强国之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上东西方社会对人性的不同认知,解读东西方社会对治国模式的不同制度设计。西方社会基于"人性恶"的认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采取"法治"的制度安排,而东方社会基于"人性善"的认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采取了"人治"的治国安排。本文通过论证"法治"与"人治"的不同渊源得出结论: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和"人治"是殊途同归的制度设计,然而在当代社会",法治"是更具理性与稳定性的制度安排,是和谐、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苏建交谈判期间,苏俄从其自身国家安全利益出发,采取强行出兵外蒙追剿白匪和坚持长期驻军库伦的作法,来占有当时主权属于中国的外蒙古地区,在外蒙古问题上对华采取了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17.
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的扩大一般是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过程自然形成的。社会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及其效果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性的重要指标。由历史和现实所决定,中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参与严格说来并不是完全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国家政策的许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条件下,仍要继续进行“伟大斗争”,以调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昂斗志,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理解新时代条件下的“伟大斗争”,要明确“伟大”在于梦想伟大,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于“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理解新时代条件下的“伟大斗争”,要明确“斗争”必须从哲学的层面来理解,必须围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展开,必须注意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具有三大特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将具有更为重要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他认为 ,没有现代化的民族在世界上就没有地位 ,每个民族的发展必须根据本民族的特点走自己的路 ,都要学习别的民族的长处 ,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差异大的贫穷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只能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必须让有条件的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发展富裕起来 ,然后带动后发展的地区和民族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在三大历史时期总结出必须长期坚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三大理论成果,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缺一不可的三大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