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 “永嘉四灵”是指南宋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徐照(?——1211),字道晖,又字灵辉,号山民。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翁卷(生卒年未祥),字续古,又字灵舒。赵师秀(1170——1220),字紫芝,又字灵秀,号天乐。因为四人都是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字号中都有灵字,彼此旨趣相投,诗风相近,自成一派,故世称“永嘉四灵”。四灵中,徐照为终身布衣,其余三人都沉沦下潦。四人一生贫病交加,生活无着,政治上找不到出路,但在诗歌创作上却颇有成就。他们几乎是用生命和心血,全力  相似文献   

2.
永嘉四灵及其创作心态夏汉宁一“永嘉四灵”是个令人注目而又让人说三道四的诗歌流派。它出现在我国十二至十三世纪之间,因其四位诗人徐照(灵晖)、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均系南宋温州人,且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旨趣相投,风...  相似文献   

3.
"进奏院案"是苏舜钦政治生命的转折点,也是促使其诗歌创作转折的重要事件。苏舜钦前后期诗歌创作,无论在取材视角、情感状态、还是在诗歌观念、创作方法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整个北宋文人党争与文学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论隋代诗歌     
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在诗歌创作上虽已自觉地模仿、学习南方文人,且有了很大进步,但总的说来,在诗歌的艺术技巧方面仍多少有所逊色。隋代的统一,加强了南北文人的交流:他们彼此间的唱和,已不再是北人学习南人,而是具有相互促进的意义;原来保存于南方的典籍大量流入北方,使北方文人的"腹笥"大大丰富,他们得以借鉴的前人作品大量增加,这对隋诗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形成了南北文风融合的诗歌创作局面,为后来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是对诗歌创作动因之合理表述,而在汉代浓厚的诗歌氛围中又以“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对人情加以限制,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诗情的表现,那么,中国诗歌创作发展到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之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则意味着诗歌艺术中人生情感的一次解放。而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独特的文学更新力量,汉末诗潮不仅在创作上使自东汉中期以来文人之个性情感意识从潜滋暗长发展到汪洋恣肆,而且在思想观念上改变了汉儒说诗重教化之风气,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以“情”为主体的表现理论。  相似文献   

6.
黄初文学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初颂赞文学思潮是对谶纬神学和原始儒教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为劝进文和劝谏文。宗室文人曹丕和曹植及曹叡继承和发展了抒情传统;在审美艺术上从重辞采、化用前人句式和题材、文学表现手法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文学。  相似文献   

7.
北朝时期,以荥阳郑氏为代表的汉族士族与宗室统治集团结成了巩固的婚姻联盟。郑氏的宗室婚姻主要发生在孝文帝定姓族之后,且不同房支在宗室婚姻中的地位亦不同,另外还有嫁多娶少、不计行辈等特征。郑氏的宗室婚姻对该家族的政治成败、礼法门风皆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北朝时期荥阳郑氏宗室婚姻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士族社会面貌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江淹是南朝著名文人。他生于刘宋,卒于萧梁。一般把他看作齐、梁诗人。齐、梁时代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这时候的诗歌创作与批评产生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变因素,这对后世诗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由于诗歌创作与批评风气的转变,齐、梁两代的诗人在风格上一般都有绮艳纤  相似文献   

9.
宗室开科是明代宗室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明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文章在梳理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明代宗室开科的原因、宗室举人的数量、科年分属、明代科举及第宗室的仕宦表现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韩春平 《船山学刊》2007,(4):136-139
唐代中晚期方镇势力权重一时,以方镇为中心形成颇为特殊的幕府文人集团.本文通过分析幕府文职僚属和游历幕府的文士的交游和创作活动,可以看到中晚唐幕府文人的交游和诗歌创作普遍具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文人入幕的政治功利性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守选制度和官员铨选制度并不能及时、充分地解决文人的政治出路,而节度使的奏荐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文人的入仕和再入仕的一条相对捷径.  相似文献   

11.
雷炳炎 《云梦学刊》2010,31(6):56-61
明代宗藩内部的勾心斗角,相互倾害,同宗相残,司空见惯,亲郡王、将军、中尉参与其中。但在中后期,中下层宗室的不服管束和为害成了更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中下层宗室犯罪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亲郡王对中下层宗室犯罪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根源于亲郡王自身的腐败,有起因于个人恩怨的挟私报复和对中下层宗室的无端迫害,也有因为亲郡王管理能力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孙俊 《北方论丛》2012,(4):90-93
唐代宗室可由爵位出官,亦可由血缘关系出官。以爵位出官,《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清晰准确,《唐六典》与《唐会要》的记述则比较模糊。以爵出官的品阶也与实际情况有所差距。若以血缘关系出官,宗室的五等血缘品阶与其出官品阶并不一一对应。唐代的宗室政策,在高祖时延续隋制,从太宗开始,保持近房宗室的政治地位,压制远房宗室。玄宗以后,近房宗室基本不出阁,远房宗室则与异姓之臣杂而仕宦。在对政局的影响上,唐代宗室整体素质较低,影响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3.
翁方纲作为清代乾嘉诗坛领袖之一,很注重示人以作诗途径.他在细致梳理文学史之时,对清诗的出路表示忧虑,并以修正王渔洋诗学理念和接力其诗坛地位的气魄,为清诗找到了一条出路:内容上“以学入诗”,切合清人学问背景和生活实际;方法上主张“切实而作”,以结束“神韵”末流空虚之弊.  相似文献   

14.
蓝冰 《阴山学刊》2009,22(4):22-26
陶渊明的隐居和诗作使他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生存、生活和创作,形成了中国士文人“诗意居住”的典型范式,部分地实现了生命的和谐,反映了他的超迈峻洁的人格。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可以探讨出“人类诗意地栖居”这样的内容。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构建了千古不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明清小说作者对科举制度持批判和反对态度的认定有失偏颇。综观明清小说和小说作者的相关著作发现,实际上他们所批判的是科举制度及实行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对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小说作者并没有否定,他们不主张废除科举,所希望和提倡的是扭转科举时弊,还给读书人一个清明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6.
吴越国宗室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宗室治州,控制地方上,钱氏宗室因此成为维护王权的重要支柱。钱倡导的儒学家风使宗室关系亲睦和洽。宗室的自身变化表现为具有趋势意义的文人化。钱氏宗室的特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吴越国稳定政局与完成体制转换中,钱氏宗室起关键作用,从而对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卫广来 《文史哲》2002,(2):49-54
西汉帝室放嫁宫掖女性,汉初至武帝为制度创立和完善阶段,昭、宣、元三朝为变质的奉陵制阶段,成帝以后为复活阶段。文帝将皇后以外的嫔妃全部改嫁,具有影响后世的经典意义,所出夫人是最高一级嫔妃。此制出现于西汉,其历史脉络是承继了春秋战国以来否定妻妾殉葬制的时代潮流,其社会基础则是西汉流行的妇女改嫁风俗。  相似文献   

18.
唐前期皇位传承观念及皇位继承不稳定原因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永娟 《晋阳学刊》2009,(2):100-103
唐前期的皇位继承状况极其复杂。唐前期帝王都试图接受“立嫡以长”的传统,并努力将其作为制度付诸施行。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唐前期的皇位继承在遵守制度之外又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即不稳定性。从唐代统治者之关陇军事贵族出身和沾染胡化两方面来分析唐代的皇位传承观念,可以探讨出影响唐前期皇位继承的政治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钟嵘在《诗品》中高度地评价了鲍照的成就:“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并以“諔诡、靡嫚、骨节、驱迈”准确地概括了鲍照的诗歌风格,对鲍诗“贵尚巧似,不避危仄”的创作倾向也提出批评。钟嵘首次对鲍诗的诗歌源流、风格特征、生平际遇、诗史地位等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对后世的鲍照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