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唱响的个体人格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是古代先民综合认知能力提高的思想结晶.中国古代人格精神以"德性"要求作为主要思想元素,从最初对君王的嘉德要求,逐步走向民间,成为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的理性精神.传承这种理性精神,是太国崛起的需要,是新时期调节个性与群性和谐平衡发展的要求.超越这种理性精神,建立理想驱动与利益驱动相辅相成的新时期社会个体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旭玲 《东岳论丛》2003,24(4):109-111
作为儒家文化在家庭层面的阐扬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独特且重要的纽带作用 ;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当今中国崭新的精神文明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的创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而借助其独特的形式又能够取得极佳的文化传承与布散效果。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亟待现代创新 ,这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也是文化与经济社会互动共进规律使然 ,还是全球化时代打造强大的国家现代文化力的必然结果 ;取向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家庭文化体系 ,应当从家庭思想、家庭道德规范、家庭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开放型家庭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进行现代创新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在社会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既要从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本身着手,又要基于对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文化双重影响的分析,从多方面优化社会管理生态环境:深化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寻求社会管理环境的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4.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承载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家族文化满足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需要,今天依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虽然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性,新时代也需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但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传统家族文化传承主体逐渐缺失、传承过程发生改变的现象,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态势,致使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日趋衰弱。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应当在遵循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变迁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其现代社会价值,让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成为人们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的确立是传统与现代化不断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割断的“连续体”。只有正确处理好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经验与我国的社会文化传统 ,才能确立起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社会制度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中寻求富有建设意义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是中西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基本主张.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其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人的异化问题而引发的保守传统道德的回应,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还要面临一个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冲撞问题,"中体西用"成为了这一思想的核心理念.西方文化保守主义者所依托的市民社会、人文主义价值等前期思想资源,正是中国近代社会所缺失的,这使得创新传统成为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摆脱困境、实现发展的必需.  相似文献   

7.
就像自然界存在着生物链和自然生态平衡一样,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所谓的文化链和文化生态平衡。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不同文化在共同存在和互相作用的的进化过程中推动着人类的整体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并保持一种相对的天然平衡。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维护地区音乐文化生态平衡,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界和艺术界学者关注的焦点。相比其他形式的传承途径来看,学校教育传承具有可复制和能够大面积推广的优势,更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走向普及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理应积极引入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投入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重大历史使命中来。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7,(3):245-251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创作的推陈出新才是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传统雕刻艺术不仅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紧密关联,也引领时尚文化的前沿潮流。传统雕刻艺术与现代技法的有机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是一个传统雕刻和现代时尚交融创新的问题。在社会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任何艺术的传承都必须要考虑到它自身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只有当它的创造深深地渗透了历史承传的精神烙印时,它才能很好的被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文本中如铁屋子、家、旷野等特殊意象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些文化场景包含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信仰和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沉淀着现代作家特定的心理感受,体现出对生命敬畏的历史性内涵,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死亡叙事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文学观念由于受儒家诗学精神影响,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即使对时政的批评也是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到了元代由于蒙古人入主中原,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文人地位的下降使之于传统文学精神产生了背离,从而使元曲表现出新的文化特质,即:突破传统的"中和"观念,大胆歌颂人性爱和本能欲望;看破红尘,陶醉山水,皈依佛老;揭露社会的黑暗,带有明显的草原文化的"蒜酪"风味.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对于科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它应当作为科学思想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察。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杜献宁 《学术探索》2012,(3):107-109
河北省是个文化资源大省,河北传统文化是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认真分析河北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认清河北传统文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着力构建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管理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变 ,管理模式和内容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粗略地考察了东西方管理文化的演变过程 ,从管理对象———人的属性假定出发 ,提出现代管理应将“经济人”和“社会人”上升到“文化人”高度。相应地 ,提出了文化管理的模式 ,并考察了它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4.
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新影像先锋之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和组织———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过渡的关键人物,1968年法  相似文献   

15.
论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江明 《学术研究》2001,2(1):25-30
搞好民族文化建设,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的理论高度去审视民族文化,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本身、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化的政治”和“文化政治”两个概念为分析线索,讨论西方文化与政治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分析文化现代性的政治含义,进而分析政治如何取得文化形式,最后评论“后现代”的文化政治观。本文认为,“文化政治”回应了西方社会的当代变化,在法律和经济模式之外对权力和斗争作了新的思考,在政治思想上强调了重建社会、文化、主体和理论的必要性,为社会改造提供了新的主体、运动和策略,但文化政治只是当代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不可能是政治的全部领域。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定位与文化建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 ,我们的文化建设如果脱离实际 ,所提出来的文化建设远离民族文化心理 ,或者简单模仿西方先进国家的文化建设模式 ,不适合我国的实情 ,都会极大影响文化建设的成效。所以 ,我们的文化建设既不能照搬日本的模式 ,也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 ,我们应该在给“文化”进行清晰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8.
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不但使得文化、中国文化、审美文化和中国审美文化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暧昧不清,而且因为其自身所带有的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导致了对中国美学研究本身的学术性消解。其实,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性建构,而不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建构是所有现代化后来者的共同策略,也是文化与民族主义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杨兴林 《阴山学刊》2004,17(1):99-102
在政治文明中,制度文明具有根本性,它的实质就在于规范政治权威的政治行为的合理性,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制度文明的作用表现为规范政治权威的产生,主导政治权威的配置,制约政治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科学认识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韩锋 《齐鲁学刊》2007,(3):25-27
吐蕃文化是集多种文化于一身的文化体系,儒家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吐蕃统治者派子弟入国学受教育、和亲、使者往来等途径,儒学传入吐蕃,并对其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