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长期以来,大众和学者都把生产狭义地理解为物质生产,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误解.复旦大学孙承叔教授以"现实的人"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有机体的四种生产理论.现代社会中四种生产的新发展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矛盾关系,更验证了马克思四种生产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李新灵 《理论界》2010,(9):17-19
"分工"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历史进程中人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入点。通过对这一文本分工理论的系统性解读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分工问题的根本动因是为了夯实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基础,他们对分工理论的阐发是沿着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这条单一的内在逻辑线索展开的,从抽象的分工理论到具体的分工历史和所有制历史,与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线索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发展观,要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考察其文化概念的历史语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发展观的基本逻辑,倡导多元辩证的文化发展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发展观的鲜明特色,重视文化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作用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发展观的重要突破。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发展观对当代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商品生产是私有制的产物、私有制是商品生产的基础的观点,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认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他们对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的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商品生产是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产生了社会分工,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一定的社会分工(指一定的奴隶般的社会分工)与一定的所有制(指与一定的奴隶般的社会分工相联系的所有制),不论是私有制,抑或是公有制,是一定的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每一个存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生产之外,必然存在处于从属地位的商品生产;在公有制的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可能产生或保留私人商品生产;在私人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可能残存公有制的商品生产;还可能出现介于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探索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针对俄国等东方社会保存农村公社的特殊国情,提出了这些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据此,有研究者认为,后来中国等民族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本分析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不是所谓"跨越论"旨向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而是其世界历史理论在俄国的具体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东方落后国家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段迎晖 《天府新论》2008,20(3):23-27
当代"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者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时,存在着一个方法论错误--历史视野的缺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进行解读时,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语境";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内在逻辑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及其关系.对我们而言,进行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要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更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和当代价值,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去探究"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和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这才是从历史的视野中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根本目的和独特价值之所在,也只有这样,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最彻底的反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本文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社会管理是政治统治的基础,国家本质决定社会管理活动的性质,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管理的最高原则.新时期新阶段,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新问题是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可以为当前研究社会管理规律进而完善社会管理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各种教科书都归之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殊不知,这一提法的首倡者恩格斯只是在举例子的语境中才这样说的。因为,马克思自我认定的一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就没有在恩格斯的两个伟大发现说中占有位置。所以,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对马克思盖棺论定的评价是,有永垂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相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而言,马克思至少有七个伟大发现:(一)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路径;(二)劳动;(三)人类社会历史的工艺学基础;(四)无产阶级专政;(五)劳动人道主义;(六)剩余价值;(七)唯物史观。这七个伟大发现的实现,有着历时性先后顺序,在内容上也存在着逻辑层次关系。而在七个伟大发现中,处于核心、基础和本质地位的,是马克思对劳动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理想的社会制度,而共产主义则只是一种运动,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必经的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把未来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并且摒弃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名称.马克思在1849-1850写成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把自己的理论称为"革命的社会主义理论",把未来社会称为社会主义社会.自此以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两个名称就一样了,指的都是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未来社会.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但并没有把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1917年8-9月间写的<国家与革命>一书,是把头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性著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问题时,曾多次分析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他们指出: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和科学化,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精神生产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性。 什么是精神生产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也就是“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11.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趋势:"重新理解马克思".其主要理论构架在于分辨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的两条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路线,剔除恩格斯的解释路向,渲染现代西方哲学转型的"进步说".不顾"语境的非法移植"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放置于这种逻辑话语中,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种种理论样态.这样一种依靠"西文本"的"学术性诉求"而嫁接出的理论"成果"本身能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些什么?对此,本文把"重新理解马克思"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哲学范式转型问题联系起来,深入流行话语的根基处,阐释与剖析了三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令人困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家及其理论的虚幻性和颠倒性进行批判,指出意识形态家倒置一切的原因有二:其一,意识形态家的思维方式是唯心主义的观念论,观念和现实的关系被颠倒。其二,意识形态家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意识形态家所造就的意识形态幻象只有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才能被认识,只有在消灭分工的社会革命下才能消除。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理论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起点、内容、形式及其在经济上实现的方式,都曾做了精辟的论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在很多方面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理论。如何在这种突破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理论并用它指导目前及今后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理论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要点:(一)、公有制的起点,从逻辑上说,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爆破点;从历史上说,是资本主义社会发  相似文献   

14.
郑洁 《学术论坛》2005,3(6):5-7
列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他联系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在新的历史逻辑起点上思考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成员",并积极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理想及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贡献,试图探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二个方面的思想关联,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有共同的社会理想的,这就是人类的解放,这种社会理想又制约和规定着他们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因此,理解他们的理想构成了理解他们的思想前提。恩格斯对唯物史观是有重要贡献的,这种贡献不仅表现在其创立上,更表现在后来的发展和阐发中。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恩格斯有着十分显赫的地位。但是,在西方学术界,一些学者却竭力贬低和抹煞恩格斯的理论贡献,指责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所作的一切都是违背马克思初衷的。然而,事实上,恩格斯不仅同马克思一道揭开了历史之迷,更为重要的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从而完成了马克思的未竟之业。本文力图针对西方学者对晚年恩格斯的不公正评价,从史论结合的角度,通过比较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来揭示恩格斯晚年在社会历史理论方面的新贡献,以期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研究以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为起点,通过对市民社会既积极又消极的双重特征的分析与考察,马克思建立了由市民社会过渡到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演进逻辑.在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逐步一致和人的本质理论逐步展开的双重逻辑推动下,共同体必然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遵循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逻辑,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演进的最终归宿必然指向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相并行,价值范畴在理论上也就日益成为剖析我国经济生活的基础范畴。但是,劳动价值论把价值范畴的存在归结为两个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一是私有制。这样,在理论上就提出如下问题:公有制基础上是否存在价值范畴?如果存在,劳动价值论关于价值范畴存在条件的古典理论是否需要修正。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史上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定未来社会存在商品和货币关系的,因而也就"不必求助于著名的'价值'"①。他们奠定了把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作为价值范畴存在的两个社会历史条件的思想。他们认为,由于社会…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系统的国家观.尽管他们对于国家问题的理论阐述散见于他们的各种著述之中,但是这并不能破坏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完整性.他们在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作出了深入的解析,并且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学”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立”的预设前提出发将马克思恩格斯在俄国公社问题研究上的差异扩展为对立,主要围绕着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上恩格斯的“单线论”和马克思的“多线论”的对立,在俄国社会发展前景上恩格斯的“悲观”与马克思的“乐观”的对立,恩格斯扩展“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应用范围背离了马克思等三个方面.持这种“对立论”观点存在三个认识误区,没有考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辩对象的不同,忽视了在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里两人已经达成统一的认识的事实,没有看到两人产生不同论述背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变化这一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俄国农村公社性质和定位的分析、对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和坚持社会主义革命的立场等重要问题上都有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