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一个地区缺乏资源禀赋、技术积累、生产传统、外部要素大量嵌入甚至本地也没有专业市场的情况下,产业集群也是有可能形成的,这就是本文提出的孵化型集群.孵化型集群是由纯偶然因素产生的源企业的资源溢出孵化而形成的,但其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条件,该地区社会网络结构的特征和产品市场需求情况是孵化型集群衍生的关键.本文以浙江洛舍钢琴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验证源企业成长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资源溢出与合适的社会网络结构相结合使得孵化型集群得以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齐红明 《理论界》2008,(6):58-59
建立产业集群是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经济的途径之一,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地区政府要注意其自身的制度培育。政府要转变职能、制定产业政策、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服务体系、建设好配套的要素市场和企业家引进和成长环境,才能促进资源枯竭型地区产业集群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泉州产业集群能发展成现今的规模,是借助于早期的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区位优势资源等所形成资源禀赋,当前这些资源已经优势不再。提升泉州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需要重建资源禀赋。可以从现有的竞争力资源中挖掘与提炼,将其转化成资源禀赋,以确立竞争优势,其主要途径是利用完整产业链资源转化为价值链控制力,利用市场占有优势资源转化为提升盈利力,利用集群品牌资源转化为品牌控制力。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地方产业集群是一个地区竞争力所在。藏毯产业充分利用本地农牧业劳动力、畜牧业产品、地方文化等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青海省的特色产业之一。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促使青海藏毯产业加快集群发展,不仅可促使藏毯产业本身形成现代产业组织形式,而且可较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生态立省战略实现。  相似文献   

5.
虚拟产业集群理论是产业集群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发展.虚拟产业集群理论使集群突破了地理因素的限制,提高了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让集群企业能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迅速地抓住市场机遇.本文介绍了虚拟产业集群的产生过程,综述了中外理论界对虚拟产业集群的界定,概括了国内学者对虚拟产业集群的结构、成员、组建和运行保障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中一些观点做出了评述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持续竞争力是保持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持续扩张的竞争优势,包括产业专业化、要素集约化、区域集中化、创新持续化、品牌扩张化、集群生态化等优势。在构建产业集群持续竞争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认识上有误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内在结构"畸形"、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和产业集群的风险性日益显现等问题。要构建并保持产业集群持续竞争力,必须构建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培育要素市场;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行国际化经营战略,寻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重新定位;建立产业集群持续发展风险预警机制,防范产业集群风险;发展生态经济,提升产业集群的生态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生态位理论在描述企业竞争与合作关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运用生态位理论,在影响企业生态位的时间、空间、资源和能力因素4个变量的基础上,提取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一级和二级生态影响因子,并以江西赣南脐橙加工产业集群为例进行因子权重分析和生态位重叠值测算。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生态位可以从供应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物流配送资源和环境资源方面进行评价,集群内企业为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可以从扩大、分离实际生态位或建立"虚拟生态位"的角度去实现。  相似文献   

8.
资源共享是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组建的目的之一,也是集群保持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对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资源共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指出构建HTVIC资源共享平台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网格技术的HTVIC资源共享平台及其体系结构,并讨论了该平台的构成及优势.  相似文献   

9.
史永隽 《东岳论丛》2012,33(6):103-107
在既没有资源禀赋和生产某种产品的历史传统,也没有外部资源的大量嵌入和业已存在的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也是有可能形成的.在这个形成过程中,当地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当地资源的是否高效利用,最终形成孵化型产业集群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浙江洛舍钢琴产业集群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洛舍社会网络结构的特征进行分析,说明了二元型的网络结构、结构洞的存在、强关系支持在洛舍钢琴产业集群发展中对企业孵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与产业集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李俊 《晋阳学刊》2005,(6):46-49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制造业转移有助于整合各国资源,提升各国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作为构造地方产业体系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提高地方产业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的特点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用产业集群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是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泉州模式的形成,是基于当年特殊的政策资源禀赋、社会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由此取得的比较优势。当前,这些资源禀赋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实现泉州模式转型升级,必需重建资源禀赋。重建资源禀赋要从现有资源中挖掘,主要途径是:利用名牌企业资源强化特色品牌经济效应,引领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利用产业集群的集成资源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引导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将新政策资源转化为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12.
在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竞争合作机制及创新机制也相应发生变迁。集群内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调整使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合理性地位得以建立、维持或丧失,而集群网络结构和社会资本的阶段性特征影响了集体学习的方式和结果,使集群的创新水平表现出周期性的变迁,从而使资源型产业集群呈现生命周期演化。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有利于地区优势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发展地方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市场规模小、发育不成熟,优势产业链缺损,没有形成优势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培育欠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必须发展产业集群,具体体现为发展优势产业带。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不但面临国内其他地方产业集群间的竞争,而且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制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本文分析表明,海西区产业集群升级存在双重背离现象,即过程升级较快而产品升级较慢,导致海西区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缺乏竞争优势;链条升级较快而功能升级较慢,导致海西区产业集群面临被压制在价值链低端的危险.进一步分析海西区产业集聚因素演变及其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表明,在国内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整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竞争实力是影响地方产业集群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动力、能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推动海西区产业集群升级其实就是促进产业集聚过程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产业集群能产生竞争力,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对区域的影响上,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通过集群创新来实现。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情况下,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特征,在分析国际竞争力、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对基于集群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本质、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的发展,集群分工协同、资源协同、生产协同、市场协同、文化协同、制度协同、竞争协同和创新协同等协同效应可以解决区域文化产业的统筹和协调问题,是文化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根本动力,因此,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挖掘集群内部动力,强化外部动力,加强集群主体间的合作,通过文化产业集群内部行业之间以及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来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而相应地演变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鉴于产业竞争力的交叉性和递阶层次性,产业集群就成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在起步阶段,通过产业集群来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需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具有阶段性特征,其阶段划分有四阶段分期和五阶段分期。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集群产生的因素、异质性和本地化学习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影响,以及适应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征政府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等方面。产业集群在我国迅速兴起,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郑自立 《学术探索》2012,(10):111-115
在阐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基本态势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正面临着制度规范困境、资源利用困境、人才支撑困境和市场开发困境,要突破这四大困境,就需加快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法规体系,着力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布局,积极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渠道,努力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规模培养机制以及推动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活力有序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升欠发达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创新型产业集群更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特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甘肃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予以分析,提出了甘肃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路径及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