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词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诗有着明确的分工,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这种风尚在姜夔诗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便由于时代等原因而引志入词,姜夔仍力求词的当行本色,因而其诗、词思想内容各有侧重。其主要表现词多写恋情,忧民忧贫之情只见于其诗;词中多咏物之作,诗中多亲情酬赠之作。这种不同主要源于其对诗词分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的李清照的研究资料中,前人对其词及《词论》的研究颇多,而对其诗词这两种文学样式的比较研究偏少,本文就其诗词思想性加以比较,探求二者在同一作家笔下的风采,进而认清其诗词创作的内部联系和内在精神线索,展示作者整体的思想内涵及人格魅力。 一、李清照诗的思想内容 李清照的诗在宋代很有名气,“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是  相似文献   

3.
在苏轼的诗词中有许多“人生如梦”的喟叹.本文以苏轼的有关诗词文章为材料,结合苏武的思想、经历,揭示了“人生如梦”观的全部内涵:生命流程如梦之短促,吉凶祸福如梦之无常,荣华富贵如梦之虚幻,事过境迁如梦之朦胧.并对其源做了探求.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的“虎气”主要表现为王者之气、阳刚之气和人间正气。形成“虎气”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少年时期的“毛奇”性格和宏伟的人生志向。中晚年以后毛泽东个性,体现为“虎气”和“猴气”的混合体,但其诗词创作还是以虎气为基本格调。毛泽东的王者之气,指的是他举重若轻,谈笑间定乾坤的从容与澹定;这也正是1945年那首风韵天成的《沁园春·雪》重庆刊出后,蒋帮文人和词者众,但即使技艺再高,也难以模仿和超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文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秋白的旧体诗词意蕴深厚、意境醇雅、形式多样、古色古香,别具艺术审美价值。就诗人旧体诗词对传统古典韵文接受生态之视角,对其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以及意境与诗源之美接受诸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其旧体诗词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仿拟,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采铜于山”,“自铸伟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秋白旧体诗词之美,主要源于家乡贤哲的熏陶、书香门第的承传、勤学苦读的磨砺及其时代风云的激荡等因素。秋白旧体诗词,无愧为中国三千年诗歌花园中的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美的奇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完颜亮的成长经历及人性禀赋来分析其诗词特点,着重探讨了在文化征服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其诗雄健踔厉、豪放遒劲的特点及成因,分析了其“以诗为词”和“以文为词”的创作倾向和其性格特征、政治抱负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词在宋代兴盛不久,文坛即产生一场关于诗词异同的争论。此后,这一命题便成为两宋词论的核心所在,其它问题或由其派生,或由其引发,与之都有程度不同的关系。这场争论使宋代词论形成了自己的基本体系,并促进了宋词“一代之文学”风貌的形成。在这场争论中,主张词当与诗作一体观和主张词“别是一家”的不同观点形成两大基本派别。前者本文称之为“类诗说”,后者则称之为“别家说”。本文试图揭示这场争论的内容、实质及其历史过程。一词在中晚唐时尚为文人的偶作,在文坛还未蔚为大观。宋初,文人作词仍是“聊佐清欢力,在“文章豪放之士”眼中只不过是“谑浪游戏”而已。但是,随着词的日渐兴  相似文献   

8.
《黄人集》是迄今为止整理得最为完备的黄人作品集,其主要来源于各大图书馆及黄人后人所藏之稿本、抄本及刊本《摩西词》等;编排体例采用编年形式,便于研究者梳理黄人前、后期思想及诗风的发展历程。但《黄人集》中的若干诗词编年存在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9.
自唐以来,以诗词闻名于世者并不少见,一般说来,他们的诗作和词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大都基本相同或相近。如温庭筠、苏轼等。但也有例外,如欧阳修就是一例。其诗一反“西昆派”空洞无物和一味追求形式的浮艳之风,重新回到反映现实和平实朴素的路子上来。而其词却承袭《花间集》和冯延已的遗风,大多描写文人学士的闲情逸致、男女相思和伤春别离。从而形成了诗庄词媚的不同艺术风格。李清照走的也是欧阳修他们这条路。她早期的《小重山》、《怨王孙》诸词,在选调择牌、布局谋篇、遣词用意、表现技法等方面,都明显带有唐、五代词的遗风。《小重山》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就是袭用了  相似文献   

10.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词,锤炼得当的字、词,成为整个一首诗词的“诗眼”、“词眼”,在关键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使得整首诗词生动而富于情趣,诗意精炼而意境大增。本文试从古人诗词名句的欣赏中,归纳“诗眼”、“词眼一带给整首诗词精妙意境的作用,进而探讨古诗词锤炼“字眼“、”词眼“的一些技法,以便我们能够在古代诗词鉴赏中.真正把握其深刻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