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叙事是电影作品的一种重要表述手段,电影叙事学也是当代叙事学的重要分支。本文从叙事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两部同时期的电影《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表明这两部影片叙事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叙事效果都获得巨大成功:不仅给人思想和精神上的震撼,更给人观感和审美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吉姆爷》和《阿凡达》两部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命运、叙事情节等方面,认为康拉德小说《吉姆爷》借助"东方"马来叙事散播帝国话语,而美国电影《阿凡达》以小说《吉姆爷》为"原型"宣扬帝国意识形态,是《吉姆爷》中东方主义思想的再现和延伸。在全球化视域下,西方国家不仅借助小说这一表现形式传播帝国话语和意识形态,还采用更为广泛、更快速有效、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形式——电影媒体,确保多方位向第三世界国家乃至全世界推行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3.
《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历经41年,共拍摄8部正传2部外传,每部作品因年代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内核。《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深深根植于美国多元化文化的社会现实中,在不断发展、充实的过程中,有效传播了美国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成为研究现代美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与变化的重要载体,也对当下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输出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启示与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短片《私酒贩子》(1904年)和《黑手党》(1906年)以来,黑帮题材已在美国银幕上活跃了近百年,有着悠久的类型电影传统。《黑道家族》作为近年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黑帮题材作品,它与许多美国黑帮电影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作为一部电视剧,它又与黑帮电影有着不同的美学追求。它借助电视剧的篇幅优势,拓展了作品的叙事空间,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黑帮角色,展现给我们一种后现代的平民视角。  相似文献   

5.
英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情结,英雄主义作为文化的产物,其标准并不统一,不同的文化对英雄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电影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可以反映一国文化的特质,并对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以美国影片《功夫熊猫》和中国影片《金陵十三钗》为例比较两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主题的异同,并分析二者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悲情城市》和《海角七号》两部影片叙事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是以自我意识为主体的艺术片,后者为清新影像风格的商业片。二者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均引发观影热潮。文章从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人物的建构等方面,对两部影片进行文本叙事分析,剖析了两个时期台湾电影的内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把优秀的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剧 ,是目前影视界很流行也行之有效的做法。《红高粱》和《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两部由小说而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作品 ,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本文主要是以这两部作品为例 ,论述从小说到影视改编过程中叙事的转换前提以及叙事主要在语言、结构、思维转换方面的关系 ,进而论述在叙事转换的前提下 ,受众在接受影视作品时方式上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当代英语世界中不仅是语言技艺娴熟的艺术大家,而且也是一位思想积极进步的文化行者。他早年游历中国,《在中国屏风上》是其东方游记的代表作品。在这部犹如拼贴画的文化散记中,毛姆作为游记作家的艺术功底完全展现于跨文化视域的中国历史影像中,而他作为文化行者的历史智慧则呈现为西方文化书写的新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9.
美国影片《记忆碎片》(memento、2001年),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实验电影。在这部120分钟的影片中,几乎浓缩了后现代主义的所有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文学改编电影,日本电影《告白》在承继原作叙事形式风格与情感传达的基础上,利用风格化的视听语言以及合理的改编,展现电影化的视听特色,实现主题与人物的重塑与再生。《告白》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改编方法,即依据文学作品本身的类型与风格,适度保留其特色形式和风格特点,并将之合理地视听化;与此同时,去除或改编原著中不符合电影叙事方式与视听规律的部分,充分运用电影自身的艺术特征,实现从一部文学作品到一部电影的改编。  相似文献   

11.
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强迫性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强迫性的批判,主要是基于以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媒介提出的;而随着媒介背景的演变,即因特网这种新型大众媒介的介入,大众文化的强迫性明显减弱。为了对这一发展趋向有所认识,需要在当下语境中重新思考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从产生的背景、存在的必然性到内涵的扩大化,主旋律电影的境遇变迁可以说是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然而,当前主旋律电影却面临着严重的认同危机和生存困境,寻找转型策略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茨的小说《浮生如梦》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文本。它以好莱坞影星玛丽莲.梦露为原型,叙述了一位美国女演员的电影之梦、爱情之梦、家庭之梦、为人母之梦,塑造了一个在媒介、男权、政治、命运裹挟中挣扎、成功、最终香消玉殒的女性形象。这部小说对美国梦的本质、可能性和荒诞性的深刻剖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欧陆文明的滋养下,欧洲社会学理论具有广泛而且坚定的不妥协精神与批判传统。但是,这种批判传统在美洲大陆上并没有成为美国社会学理论的精髓。与欧洲完全不同的理论发展背景,使得美国早期社会学理论充满满足感与乐观主义。这既是美国早期本土化理论的独特之处,也是发展禀赋上的先天不足。美国早期社会学理论的历史表明,社会学理论如果丧失批判能力,过度依附于科层,必将自甘堕落,并失去对其他社会科学的滋养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对比传统电影,我们即可发现传统电影尽管也有观众欣赏的读者中心存在,但是话语权实质仍旧在导演和放映者手中,网络数字娱乐可以保证审美主体的审美个性化,强调审美体验者的审美主体性。数字技术时代的技术是电影发展的推动力,电影又回到原初意义上的视觉艺术,这是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的体现。网络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众的,它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冲击社会中既有的以专家批评为代表的"权威性"审美标准和观念。  相似文献   

16.
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新生代导演的创作走到21世纪的今天,渐渐凸现出两种风格、两类文本,这就是音乐情绪片和纪实片.情绪化的影片人物,"碎片"式生活幻影,拼盘式的镜像语言,MTV式的镜头快接方式,摄影镜头的激情晃甩,大段大段摇滚音乐演唱……充盈的"音乐情绪"弥漫在新生代早期的创作之中,颇具叛逆精神的摇滚乐似乎成为初期新生代群体作品的一致商标.这种音乐情绪依旧投射在进入21世纪的新生代作品中.而关注中国底层社会人生"当下处境"的纪实电影却成为21世纪新生代创作的主潮,成为新生代作品另一类文本.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学》为国内各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然而在讲授此课程时,重心往往放在了作家背景、作品的解释上,而对于文学理论,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论,却鲜有提及。鉴于文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互生关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系统的了解文学,我们有必要在讲授相关文学作品时导入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等相关的西方文学理论。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文学批评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合伙人》在向观众讲述三位主人公成功历程的同时,也重释了成功经验。这一重释建立在导演陈可辛独特的讲述策略的基础上,他将主人公的成功历程与他们不断转换的身份意识相沟通,用异于传统男女叙事伦理的手段以线性的发展脉络来表现女性如何实现逆袭,从而建构男性的身份意识,重新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式成功故事。此后三者身份地位的翻转变化,则是他们重构人生理想蓝图的催化剂,重逢的遭遇成为加速理想实现的动力。在诠释成功的同时,陈可辛也努力在召唤青春记忆和友情伦理,这使得影片散发出浓厚的怀旧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主要得益于陈可辛的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内容的监管迫在眉睫。美国电影分级系统是现代各国内容分级体制的源头,并对美国电影产业及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美国电影分级系统产生背景、发展变化过程、内容体系结构及具体实施效果的研究,得到对中国互联网网络内容进行更有效监管的启示,提出中国应建立对应国情的内容分级监管体系,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更充分地发挥家长和社会的作用,以促进网络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电影的制作流程中。胶片被转换成以离散方式来表示的二进制数字信息。在数字化影视制作流程中,剪辑操作的基本单位已由电影中的“格”变成了离散的、相互独立的像素单元。可以对画面内的像素单元进行任意装配与组合,从而产生了蒙太奇含义。这是蒙太奇理论在画面像素层次上的延伸。像素蒙太奇作为一种新的剪辑手段以及电影思维方式,为电影理论提供了新的扩充,同时也给电影在数字时代的创作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