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汉王朝发展到后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外戚的专横,宦官的擅权,地方官吏的凌虐百姓,使得社会政治陷入极度的动荡不安之中。广大的农民群众忍受不了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于是不断起义,与地主阶级进行生死博斗,终于发展成为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摧毁了外戚和宦官更迭把持着的东汉政权,为曹操的建立霸业创造了条件,而社会上浮现出这一批热衷于政治的文士,也为曹操的完成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三年《学术月刊》第二期发表了黎虎同志的《曹魏屯田始于何年》一文,把曹魏军屯起始的时间推定为兴平元年,并认为“在兖州他的势力范围内已比较普遍地推行了”。而兴平二年曹操在乘氏的屯营,乃是曹魏“军屯的雏型”。对于黎同志的这些观点,陈个人俚见于后,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3.
曹操的诗歌历来受到高度评价。然而,曹操一生征战,无暇专心作诗,何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至今论者不多。纵观曹操现存的诗歌,无一不是书写其政治理想和抱负。曹操发挥个人的才华,把政治理想加以诗化,转而成诗,曹操的诗歌完全是其政治理想的副产品。正是曹操政治理想催开了他诗作这朵光耀千古的奇葩。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奴隶制宗法崩溃,诸侯图谋霸业。齐桓公委政管仲,改革经济、民政、军制,以“赏赐刑罚” 代替周公时代的“明德慎罚”,使齐国迅速强大,造就了一代霸业。  相似文献   

5.
黄开军 《殷都学刊》2011,32(1):52-58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典范,曹操是《三国演义》重点突显的反面人物。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屡次掀起为曹操翻案的热潮,无不指《三国演义》为丑化曹操的罪魁。小说中曹操的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确有所出入,但小说并没有丑化曹操,演义中曹操的劣迹、罪行都有史料依据。相反《三国演义》在详细描述曹操的征战、治国、齐家诸活动时,客观上对其进行了美化与拔高。为曹操翻案的无病呻吟的奇怪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受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气候影响,并不是学术自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曹操的杂言诗,约占其诗歌作品的三分之一,数量不多,就诗歌的内容上看多为游仙诗。虽然学术界对曹操的杂言诗也多少有所涉足,但对曹操杂言诗的创新问题所论寥寥。本文主要从曹操杂言诗与汉乐府诗的关系入手,着重探讨曹操杂言诗在汉乐府诗歌基础上的两种形式创新问题,力求达到更深透地了解曹操杂言诗的特点及反映出的其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如果从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提出“替曹操翻案”,重新评价曹操算起,那么,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曹操研究,到1988年底为止,正好已走完了她的第30个年头。30年来,曹操研究,始终步履蹒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苦行。1989年是郭沫若发起“曹操翻案”讨论30周年,值此纪念之际,有必要对曹操研究的历史进行认真的回顾与反思,以期进一步开创曹操研究的新局面。封建时代,人们对曹操的认识,对曹操的评价,在过去各个历史阶段,并不一致。但就总的倾向而言,曹操始终  相似文献   

8.
曹操的散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了针对东汉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弊端的革新精神,体现了曹操在统一大业中“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和人才观,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局面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可谓真实地记录了曹操一生的思想和言论。曹操的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前代散文的某些陈旧的传统,其主要特色表现为清峻和通脱,对当时和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曹操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自今年四月份以来,广州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部门即组织有关曹操评价的讨论,目前,讨论已逐渐深入,由对曹操的评价进一步接触到东汉社会性质和黄巾起义的作用等问题。四月间华南师范学院史政系师生举行了两次座谈会,就曹操的屯田与锄豪强的历史作用、曹操在建安文学高潮中的作用等等广泛开展了讨论,并在系刊“东风”上出版“曹操问题讨论专辑”。中山大学历史系于五月间举行了两次关于曹操评价问题的讨论会,该系教授戴裔煊应  相似文献   

10.
论黄脸曹操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0,21(2):73-75
通过对文学戏剧中白脸、黄脸曹操的比较,评析了《曹操与杨修》所塑造的曹操的本色形象。并在理性分析形象的基础上,挖掘了人物形象所蕴藏的思想观念、人文价值、艺术质量和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主父志波 《兰州学刊》2010,(1):173-175,180
《安丘曹氏族谱》中保存了大量的明清两朝的敕诰,以及当时许多重要人物撰写的行状、墓志等传记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研究康熙时期贵州巡抚曹申吉和清初三大词人之一的曹贞吉,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证据。同时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联宗通谱这一社会学现象,以及明清两朝人口发展、迁徙和人口平均寿命,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2.
曹禺和姚一苇曾一度在隔绝状态下进行各自的戏剧创作,然而他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多方面的一致:姚一苇接受了曹禺的深刻影响;曹禺和姚一苇都是在易卜生的影响下走上剧坛;他们的作品有着相同的悲悯的戏剧情怀和相似的诗化的戏剧美学。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游仙诗是和山水、咏史、咏怀并列的一种诗歌题材。在曹操的诗作中,游仙诗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拟从内容、风格等几个方面来探析曹操游仙诗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4.
曹彦约历官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大凡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均有涉猎,为南宋名臣。著述颇丰,文学创作成就主要在诗歌,为南宋著名诗人。然其生平事迹未见有专文论述,今勾稽史乘、方志、宗谱等史料,详细考出曹氏家世、事迹、著述等方面的情况,并予以编年,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曹氏诗文创作成就者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5.
关于曹锟与吴佩孚的关系,并非如史界所公认的"始终信任弗渝":从与曹相识到"崭露头角"吴佩孚未被曹锟所器重;关于第一次直奉战争曹吴观点相左;王宠惠组阁是曹吴矛盾的集中体现;曹当总统心切赞成先选总统后立法,而吴恰好与其观点相异;镇压工运方面曹吴意见亦有所分歧。  相似文献   

16.
王玫 《齐鲁学刊》2005,(1):76-80
所谓效果史,即历史地描述以普通读者为主体的读者群体对作家作品的反应批评。魏晋南北朝是曹 植效果史上的黄金时期,具体表现有三:拟作盛行;理论总结;入选《文选》的作品数量较大。唐代是曹植接受史的 第二个黄金阶段,但与六朝读者注重模拟学习曹植作品有所不同,唐人则对曹植的相关史事或前人评价表现出更 大的兴趣。渐至后代,曹植及其作品更多的是作为某种典故而为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曹国”考     
曹是西周初年姬振铎在东方建立的重要邦国,它负有监管殷民、监视徐夷以及控制成周以东经济和战略要地的重任。然而,曹国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春秋后期亡于宋。这使得曹国成为一个被人们忽视了的侯国。对曹国历史的钩沉,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其历史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迪  傅亚庶 《学术探索》2014,(5):114-117
中古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从词汇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古词汇能够体现出上古词汇演变的情况,也能为近代新词新义的出现提供来源。然而在词汇学领域,中古汉语词汇的研究最为薄弱,既没有上古词汇研究那样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没有近代汉语词汇的厚积薄发。近三十年来,中古词汇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论著,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断代研究,由于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几部书上,专书研究也仍然有很多空白。在这一情况下,从词汇学角度对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作品的研究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野草》的绘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草》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性上 ,而且还体现在丰富有力的表现手段上 ,对绘画方法的借鉴即是其一。本文试图说明的就是各种绘画要素对其艺术传达效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曹禺倾心于欧美现代派戏剧 ,但他的戏剧无论在人物形象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融入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结构及民族审美意识。这是对中外戏剧艺术的一种融汇 ,更是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