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的“客居”批评家王光明特殊文化空间与“客居”批评家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香港是个只有金钱没有什么文化和文学的城市。其实,与其说它是一个物化的、没有历史和文化参与感的城市,不如说它是一个异质于主流文化的、雅俗并兼和商政交缠的特殊文化空间。事实上,香港不...  相似文献   

2.
史传影响与中国古典小说民族特征的宏观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最早闪耀着人类艺术思维的天才火花的,是古代神话。在欧洲,辉煌的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它孕育了希腊乃至欧洲的文学艺术。我国上古时代也曾产生过许多神话,但形式是散乱的,片断的,始终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神话故事系列,也从无汇集神话故事的专书,从性质上说,我国古代神话多属于人类早期神话,神话形象是人兽同体,神话内容只具单一的神异性而缺乏必要的社会性,结构形态也较简单,加上我国的民族性格是“重实际而黜玄想”,因而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远不能同希腊神话相比。就古典小说而言,它在文学系统内部受到的最大的影响,不是来自于古代神话,而是来自于本应属于历史著作的史传文学。这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史上都是十分少见的现象。因此,考察史传文学对古典小说的影响,对全面认识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色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图像化文学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图像艺术取代语言艺术,也不会颠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性质,而是意味着文学突破了语言的垄断地位,以多元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与其说图像使文学边缘化,不如说文学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借助图像丰富、再生,乃至无穷。图像化文学是市场经济、读者需求、文化环境等因素催生的产物。市场经济为图像化文学的流行奠定了物质基础,读者“读图”的偏好为图像化文学的流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宽容的文化环境为图像化文学的流行提供了现实支持。  相似文献   

4.
文学,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宽泛而含混的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学是一切文章和学术的总称。后虽经过“文笔之辨”,有“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等说法,但文学与非文学界限依然不甚清晰。我们今天所说的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文艺学这些概念,基本上都是外来的。因此,探讨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民间文学的见解,可以说并没有可以依据的现成资料。  相似文献   

5.
“言”与“德”:意义世界的建构张清民一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主义色彩,其特征“与其说‘儒道互补’,不如说‘儒性表里,道一贯之’贴切。‘道’即‘天人合一,天理人伦’的自然之道,道下贯而成人的道德之性,即仁即诚”①。这种伦理性质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学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样式。由于它取材于历史生活,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因此自古以来即和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文学的“这一个”特性,是造成它的真实理论与一般文学的真实理论既相似又不相同,具有自己独特品格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有的同志提出历史文学真实可以不受历史真实的规范和约束,并认定建立在它的“这一个”属性基础上的真实理论“并无前例”,只不过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大多都以作家文学为参照。其实,民间文学并不是以作家文学为对应的一种文学,这一现代学科概念也不是以作家文学为参照提出来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和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都不是由“文学”分化出来的,它有着完全独立的形成和演进轨迹,并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应该突破一般“文学”的纬度。本文从民间文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出发,对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作了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是人类智慧、道德状况的综合反映.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民族民间文学,与提高中华民族这两种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民族民间文学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生动形象的内容,它带有不同风习的民族色彩,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宣扬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人以具体形象的教育.其次,它以情感人,调动人的各种心理功能,陶冶人的性情,使人们在听故事和唱山歌中受到感染.再次,它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的语言,奇妙的幻想,丰富的比喻,朴素明快的风格,壮健有力的格调,合乎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的要求.它是人民进行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民族民间文学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材料.它真实、全面地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直接.深切地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它记载着人民自己的历史,总结了劳动斗争的丰富经验,是人民大众的“百科全书”.它是研究历史最真实、最可贵的第一手材料,高尔基曾中肯地说:“如果不知道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那就不可能知道劳动人民的真历史.”(高尔基《苏联的文学》)许多民族寓言、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中有一部分女性形象表现为患有心理生理疾病。《氓》可视为古代女性心理困扰的真实个案。焦母患有爱欲偏离的心理偏执症,并因此而导致家庭悲剧。魏晋女性在诗歌中直言“情”和“性”的愿望及神经官能症的痛楚。唐代反映妇女“情”“性”状态的诗词有道德化和“诗意化”的倾向,作品中女性的神经官能症症状在文人笔下成为美的意象。随着封建文化、文学的成熟与发展,大多数不年青貌美的妇女的情爱、性爱生活的真实状态在文学中逐渐缺席,即使《红楼梦》也没能超越这个中国文学独特的男性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10.
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并不存在叙事上的乱伦 ,这种文体对真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的坚守 ,是其根性所在 ,是其“立文”之本 ,其名称中的“文学”二字 ,也并不等于虚构。“文学”本身理应包含有虚构与非虚构的因素 ,它在小说那里主要体现为以虚构为核心的文体建构方式 ,在报告文学中则不表现为虚构 ,而是除虚构之外 ,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而文学魅力的展现 ,主要有赖于其“跨文体性”的文体规范 ,这一特性是指其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影视等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表现方式的兼容 ,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个性。这主要体现在叙述结构的变化、叙述语言的丰富与个性化以及对自身艺术表现局限的超越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的许多历史著作常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这些历史著作不是以纯粹客观的、“忠于史实”的、毫无“虚构”的笔法写作而成,而是常常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展现历史风貌、反映历史真实的。因而这些史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成就并称于世,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提供了范例。我们认为。先秦的许多文学价值较高的史学著作均可作如是观。如《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尤其是《战国策》,其历史价值尽管人们褒贬不一,但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还是为人称道的。诸如“繁辞瑰辨、烂然盈目”“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之类,见出人们对《战国策》的推崇。但人们似乎还没有充分注意到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小说因素。本文试图探讨《战国策》的小说因素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期引起方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泛神论本质上是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泛神论本质上是美学,其最大特征与魅 力,是其将本体“神”泛化为“自然”与“自我”,用以论说人的本质存在与宇宙存在的同 一性,用以消解个体与整体、有限与无限、存在与本质的对立。与其说它是在讲本体论、认 识论,不如说它是在讲境界论、审美论。它不仅是一种诗性思维方式,而且还涉及到人的诗 意栖居、审美解放等一系列美学课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中对后现代历史学的评判提出了商榷意见 ,认为后现代历史学并非是将历史学等同于文学 ,而是说历史即文本。作者指出 ,即使将真实存在的“过去”作为历史最后的边界和限度 ,这种“过去”同样体现为文本 ,后现代历史学因此具有理论的自恰性。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人生悖论的一种不可能成功的反驳 ;尽管如此 ,它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洞见却是无法否认的  相似文献   

14.
祁志祥 《人文杂志》2007,(2):98-103
本文从古代文论中的“真幻”关系说入手,结合具体实例,系统总结、剖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真实观。与西方文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懂得自觉地运用想象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进行虚构创造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外延极为宽泛的杂文学,其艺术真实则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在书籍谱录之类的应用文、策论奏议之类的论说文以及历史著作中,基本不存在艺术虚构问题。古代文学的艺术虚构和夸张及其产生的艺术真实问题,集中体现在诗歌辞赋和小说戏剧中。本文在中国古代诗歌辞赋和小说戏剧艺术真实观的历史行程中分析其内涵和意义,对于认识中西文学艺术真实论的异同,建构当下的文学艺术真实论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文学在审美心理上属于那种开放本真、青春感念、情感中心、冲动炽烈、悲观抑郁的文学类型。“五四”文学审美在形式方面的特征和它在审美心理方面的特征是相互呼应的。因为“五四”文学以感性为本位,“意在表现我自己”,“五四”作家在文学形式上也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守成型决定了文学的守成型,而“五四”则相反在审美形式上是颠覆型的,几乎中国旧文学的一切方面都受到了挑战,这一挑战一直深人到文学的总根基处——语言。颠覆中国传统中已有的一切经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审美形式的“五四”新时代,是“五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裕固族民间文学的文体形式、宗教因素、时代特色、多民族文学因子等多方面的文学风貌,从而论证了裕固族民间文学不仅有中国古代操突厥语民族的文化遗传和少数民族文学的一般特征,而且伴随着本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其民间文学也有着浓郁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裕固族民间文学不仅是我国宝贵文学财富,而且对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现象及中国俗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长中 《天府新论》2018,(5):143-152
表述是一种再造主体性行为。由于“康巴”地域的异质性及其表述历史的晦暗不明,“他者”表述成为“康巴”形象/记忆建构的基本方式。以还原“真实的康巴”为修辞论目的的康巴文学,亦时常被纳入“地域文学”意义生成谱系框架加以研究。然而,当前学界以康巴文学地方性知识景观叙事性特征而将之纳入地域文学阐释逻辑,以其对地域性景观的真实性表述作为评价其成功与否的标志,其实误读了康巴作家群及其文学。康巴文学不是张扬“对抗的美学”,而是强调多元文化/族群“和解”的美学表述,预示了多民族文学发展某种新的可能。只是受制于后学理论话语影响,多民族文学的“和解”美学生产问题尚未引起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18.
我们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变革时期。古人刘勰在其“体大思深,包举宏纤”的《文心雕龙》中说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文学作为从时代的五脏六腑中孕育出来的第二现实,作为一个时代人的打开了的心理史,它必须“与世推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一个时代的文学便有它所属时代的历史要求和美学标志,写一代风流,成一代文风。那么,我们变革时期的文学的历史要求和美学要求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真实是历史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颇为棘手的难题。古往今来,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不过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基本限于历史的和美学的二种,至于艺术心理学方面则几乎无人涉足。笔者认为,历史文学真实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可以作历史还原和审美观照式的研究,而且还可以进行艺术心理学意义的探讨。因为不管怎么说,历史文学的真实作为一种第二自然的真实,从历史的真到艺术的真,它毕竟要经过一道作家主体心理化(心灵化)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民间文学是反映民族不同特征的文化财富。运用版权这个法律武器保护民间文学,调动文学艺术家挖掘、收集、研究、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弘扬祖国的文学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丰富我国的文化艺术宝库是非常重要的。(一)对民间文学艺术版权保护的必要性。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表现自身和证明其同属一社会群体的媒介。它是我国各族人民艺术才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