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易卫华 《河北学刊》2012,(4):97-100
王安石的《诗经》学主要是在庆历学风的影响下产生的,庆历经世致用学风、尊《序》风气、疑古学风和性情思想等,对王安石"据《序》言诗"、《诗序》作者观及《诗》学性情论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的《诗经》学主要是在庆历学风的影响下产生的,庆历经世致用学风、尊《序》风气、疑古学风和性情思想等,对王安石“据《序》言诗”、《诗序》作者观及《诗》学性情论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葛荣晋先生新作《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爱不释卷,通读全书,颇受启发。葛荣晋教授在中国哲学界以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实学一脉著称。实学,简而言之,为经世致用之学,今日之实学精神为中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所贯  相似文献   

4.
晚清今文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研治上成就卓著,但思想底层的经世致用意识却使其最终转向“以经论政”的治学方法。皮氏学术思想中“通经致用”与实学考据的并存,反映在《经学历史》中便是书中虽能客观如实地叙述经学在传统社会中发展演变的表现,但对经学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大环节的诠解却多有偏颇。皮氏的学术思想既是清代学风蜕变的表征,又是个人治学在时代剧变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清初与乾嘉时期学风的嬗变及学者治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学风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清初 ,出于对明末空疏学风的反动 ,大师们所提倡“务实”、“经世致用”的学风 ;二是乾嘉时期 ,考据学派提倡“实事求是” ,但稽古不问今的学风 ;三是道咸以后 ,面对外侮内忧 ,“经世致用”学风的复活。本文着重对清初与乾嘉时期学风产生及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 ,并具体分析研究了两个不同时期几位主要代表人物治学宗旨、方法、内容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谈及晚明学风时,古今不少学者都这样认为:第一,晚明学风空疏。时人“空谈心性”、“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以致“学风荒陋”、“空疏顽固”。“自文成而后,学者盛谈玄虚,遍天下皆禅学。”第二,晚明学风空疏的原因是王学及其后学所致。“王氏之徒,废实学,崇空疏,蔑规模,恣狂荡,以无善无恶尽心意知之用,而趋入于无忌惮之域”。“晚明是一个心宗盛行的时代,无论王学或禅学,都直指本心,以不读书著名。”“由于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学盛行,士大夫以崇尚空谈性理相标榜,轻视一切经世致用之学”。第三,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是惩王学及其后学的流弊而兴,“明清实学则是对理学末流空疏之弊否定的产物。”上述说法有一定合理性,但仔细思索,不妥之处甚多。  相似文献   

7.
文章全面调查和整理韩国朝鲜时代的《尔雅》研究文献,考察和讨论了其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朝鲜时代《尔雅》研究受清代小学考证学风及本国"实学"思想影响,主要集中在18世纪中期以后。文章试图通过评介朝鲜学者《尔雅》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勾勒出朝鲜时代《尔雅》研究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8.
明代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态内部滋长着一种自我否定的因素,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股批判思潮。这种称为“经世致用”实学的新思潮,于明代中叶后已明显形成,明清之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在清代中叶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束了。这种实学思潮与资本主义萌芽相联系,具有对封建社会的一切旧事物的批判精神。实学经历了自己的发展过程,即“明道致用”、“经世致用”以及“体用一致”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邢靖懿 《河北学刊》2007,27(3):21-24
颜元是明末清初之际“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他针对“著述讲论之功多而实学实教之力少”,提倡“唯在实学、实习、实用之天下”。其思想中的义利观,更以经世致用为原则,否定了宋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重义轻利观点,抉破了宋明理学思想的藩篱。与以往理学家“道德之事功”的观点相比,颜元更强调功利之学,讲功用必重收效,“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以期达到“经世致用”、富国强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日卒光的文学思想与他的实学思想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李日卒光对朝鲜文坛的学风,散文与诗歌创作的不平衡状态,文与质的关系,名与实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的妄论之风等各种不良现象的揭示与批判,正是他实学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明中叶以来,弥漫在学术界的空疏浮泛的学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渐进式的变化,针对心学的清谈误国,一些学者积极倡导经世致用,转而把研究的注意力倾注到以拯弊救亡为目的的有关时务问题和有用之学的研究上,于是出现了当代军事斗争史、外国史地、边疆史地研究、经世文编纂和可施于用的科学技术研究的热潮。由此开启了明末清初顾炎武等人倡导的经世致用学风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四书学活泼灵动,对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都不盲从,总体而言,受王学影响明显。在《四书指月》中,冯梦龙对理学的心性气情、理与欲、本体与工夫、经与权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探究。其治四书与治春秋学一样,都是为经世致用之目的,这与晚明实学思想有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明清之际曾经出现过一个以朴素唯物论为理论基础的“经世致用”思潮。在这一思潮指导下,许多学者强调学问须有益于国计民生。它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应予肯定。然而,“经世致用”这一思潮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任何思潮都与它前代思想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都必须以“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思想资料作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页)。经世致用思潮的出现与明中叶后期开始的“实学”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这一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正值朝鲜封建社会后期.适应这种后期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别具特色和风格的社会思潮——实学.实学作为旧的行将崩溃,新的正在萌生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旧的批判和否定,对新的指向和启蒙.对兴盛两个半世纪的朝鲜实学,学术界以实学思想表现出的特色大体分“经世致用”学派,“利用原生”学派,“实事求是”学派.经世致用学派指以李瀷为思想主流的星湖学派;利用厚生学派指以燕行使为队伍的北学派;实事求是学派指崔汉绮等后期的学斋实学派.在诸学派中,就启蒙、指向近代的意义讲,北学派思想具有“先觉者”之特色.本人拟就北学派的实学思想及其启蒙意义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15.
王龙 《阴山学刊》2011,(5):32-37
有明一代,在学界曾始终存在着一种与空疏不学之风相对立的实学思潮。他们反对空疏不学,批评清谈误国。以求真务实,经世致用为读书治学所追求的目标,从而对许多传统学科以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进行了有益检索,对明代阅读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开有清一代实学之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仪征刘师培家族学术为个案进行分析,试图对清代学风与世风关系进行管窥,并且考其得失.作者认为,清代经学以乾嘉学风为其特色,此学风的形成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政府出于改造社会风气的考虑,提倡淳朴学风,希望以朴学影响世风.但在清代晚期,经学已经从"经世致用"转移到"经明行修",亦即经学已经不能实际运用到政治与生活实际,政府...  相似文献   

17.
朝鲜实学以实学思想表现出的特色大体分经世致用派、利用厚生派、实事求是派.经世致用学派指以李ED6A为思想主流的星湖学派;利用厚生学派指以燕行使为队伍的北学派;实事求是学派指金正喜等后期的学斋实学派.北学派是在朝鲜封建社会濒临崩溃,社会内部萌生近代文化因素的18世纪后期出现的一股社会思潮.在朝鲜诸实学流派中,就启蒙、指向近代的意义讲,北学派思想最具先觉者之特色.以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等为代表的北学派,通过出访清朝,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他们冲破了朝鲜排清自大的狭隘民族主义,对儒家传统的尊华攘夷的华夷观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华夷一也、北学中国的进步主张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利用厚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17~19世纪中叶,在中国和朝鲜先后出现了自我反思与批判之产物的实学思潮。一方面实学思潮在中朝两国的兴起、发展及其思想内容,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主张经世致用、舍虚务实、批判专制等;另一方面由于中朝两国国情不同,两国实学文化产生的背景、发展阶段的特点、价值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如两国实学思想理论与实践及推行过程的差异,两国学习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本身的自觉要求程度不同等。  相似文献   

19.
黄长义 《江汉论坛》2003,(11):125-126
中国实学研究,是中国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个倍受瞩目的热点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国大陆已出版20多部关于实学研究的学术专著,在海内外各主要报刊上发表的实学论文多达300余篇。作为当代中国实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葛荣晋教授为中国实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编的三卷本《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出版)和三卷本《中国实学思想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曾是当代中国实学研究发展的路标和里程碑。进入新的世纪,如何在广度和深度上把实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这是中国实学研究面…  相似文献   

20.
<正> 对于明清实学思潮基本特征的认识,学术界或曰“经世致用”;或曰“人文主义”:或曰“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和“排斥理论提倡实践”(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尚未形成一致认识。在我看来,明清实学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一个“实”字,即“实体”、“实理”、“实政”、“实教”、“实心”、“实念”、“实才”、“实功”、“实言”、“实行”、“实习”、“实践”、“实用”、“实风”等。明清实学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思潮,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