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王传说问世后,通过书面记载和口头传承两个渠道保留至今。从书面记载来看,既有《华阳国志》、《水经注》、《后汉书》《路史》、民国《贵州通志》等历史典籍,也有《述异记》等笔记小说,还有薛涛、杨文莹、余上泗、郑珍等人的诗歌;从口头传承来看,这一传说在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湖南、湖北的仡佬、苗、彝、布依、壮、仫佬等民族中世代相传。在两千多年漫长的时间中,在祖国西南  相似文献   

2.
竹王传说是有关夜郎的一个著名而又古老的民间传说。它产生得很早,可能汉以后就在民间流传了。仅从东晋史学家常璩把它采录进《华阳国志》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可以说,这是关于贵州少数民族的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较早的一个民间传说。由此推论,《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当然也就成了关于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较早的一个搜集整理者。《华阳国志》对竹王传说的记载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一范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所撰的《后汉书》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献.范晔在《后汉书》中,不仅叙述了东汉的历史,而且评论人物和史事.所发的史论,主要是采取论、赞、序的形式,分散于各篇.比之于《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后汉书》的史论显得数量多些,文字长些,较为突出,范晔往往以其史论自负. 对待范晔的史论,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轻视,一种是推崇.范书问世不久,其史论就受到学术界重视,南朝梁萧统所编《昭明文  相似文献   

4.
何比干是汉武帝时的一位直臣,有关其遇神妪的传说散见于《三辅决录》、《何氏家传》、《晋中兴书》、《幽冥录》等唐前文献.隋唐以降,许多史注和类书,如《后汉书注》、《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对此皆有征引.何比干传说的发生与他六世孙何敞有着密切的关系,何敞敢于同外戚、宦官作斗争,其在史家和民间之中都拥有很高的声誉,围绕着何敞产生了一些神异故事,何比干传说就是其中之一.也可以说,何比干传说是在何敞声誉日高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其丰富了何敞的历史形象,进而神化了何氏一门在两汉世为名族的史实.  相似文献   

5.
王冲 《北方论丛》2007,(5):65-67
《后汉书》中包含有非常丰富的韵语材料,这对于研究东汉以及南朝时期的语音,是极其可贵的。而且只有弄清韵例,才能更好地分析《后汉书》的韵部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后汉书》的韵语作为研究对象,阐释散文韵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十日"传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供学术界同仁参考.一、"十日"传说的基本内涵与流行地域有关"十日"传说的记载,最早见于《归藏》一书.此书今虽不传,但可以从《文心雕龙·诸子篇》中的引述窥知其概略:《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先秦文献中涉及这一传说的还有《庄子》和《楚辞》的《招魂》、《天问》诸篇.例如,《庄子·齐物论》中记有:  相似文献   

7.
女娲传说史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女娲“炼石补天”、“为女婚姻”、“为女正姓氏”、“搏士为人”等传说,流传很广。就史籍来说,最早见于《列子》和《淮南子》,皇甫谧《帝王世记》及司马贞《三皇本纪》等因之。此后历代古史学家和文人们,论述者益多。这些传说究竟反映了些什么真实历史内容,汉魏以来,很少为人们所重视,常被当作“虚妄”、“荒幻”的无稽之谈。远古人类在和自然界长期斗争中,不断地战胜自然,改变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他们追念、歌颂祖先们的苦难和胜利,对现实生活怀着无限憧憬和幻想。他们通过这种追念、歌颂和幻想的不断复述过程,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固然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夸张性,有其虚幻不符实际及与宗教唯心主义互相纠缠之处;但是,确也反映了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和自然斗争的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女娲“炼石补天”、“搏土为人”等神话传说,我们如果能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深入研究,是能探索出一定的其实的古史内容的,绝不是什么毫无所据的“不经之谈”。  相似文献   

8.
清人著汉文西夏史籍亡佚者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已亡佚的 5部清人著汉文西夏史籍进行考证 ,钩沉史籍编著者的生平事迹 ,总结编著者的学术特点 ,对史籍内容作合理推知 ,以期让人们对清人汉文西夏史籍有更全面的了解。文中还附论了沈尧的西夏学研究成果。重点考证的 5部史书及其编著者是 :洪亮吉的《西夏国志》、王昙的《西夏书》、秦恩复的《西夏书》、徐松的《西夏地理考》、陈昆的《西夏事略》。清人沈尧的研究成果包括 :《宋神宗用兵西夏论》、《宥州问答》、《与徐星伯中书书》。  相似文献   

9.
袁宏《后汉纪》和范晔《后汉书》是众家后汉史书中完整地流传至今的两部,尽管同述后汉历史,二者在史学思想上存在诸多不同,如撰述旨趣、史论与史识、历史编纂思想、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以及对佛教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10.
范晔《后汉书》之前,已有一些记载东汉历史的著作问世。但范晔《后汉书》问世后,得以广泛流传,其他诸家东汉史书基本上都被淘汰了。这说明范书虽是在诸家后汉史书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但绝对不是对前人材料的照搬抄录,而是在吸收前人成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体例上说,其创新一是表现在增纪、增传上;二是表现其史论新体式上。从范晔《后汉书》的体例创新等体现出范晔自觉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闫宁 《北方论丛》2015,(5):82-89
《宋书·礼志》编纂未依循常见于同时期礼书的“五礼”模式,其体例从总体分卷结构,乃至具体录礼次序来看,与《后汉书》中《礼仪志》《祭祀志》渊源极深。《后汉志》以是否属于神祀区分所收录礼仪性质,由此形成两志并列,同时礼仪、祭祀两分法背后尚隐含了仪注与礼论之别,关涉记录礼制的材料性质。《宋志》沿用《后汉志》所开创这两条重要编纂原则,其卷一卷二与卷三卷四分别对应《后汉书》《礼仪志》与《祭祀志》,又根据实际行礼情况的不同,对此体例做了较多改动,使其更趋完善,最终形成了前二卷侧重仪注形式的“经国诞章”、后二卷主要收录礼论形式的神祀之礼这一历代礼书编纂中极为独特的体例。  相似文献   

12.
《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中的许多传说都和成吉思汗家族的系谱有着密切的联系。《秘史》中所记载的大部分传说是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系谱中分离出来的,可以说是整个黄金家族系谱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离开黄金家族的系谱去孤立地分析那些传说的话,就很难得到一个完整的解释。那些传说不仅是黄金家族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传授祖先历史和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它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带上了比较明显的历史化和伦理化的倾向,从而形成了蒙古民族古史传说的雏型。古史传说的历史化和伦理化的交叉点上往往产生出明显的政治意向。正如谢选骏同志所说:“古史传说产生的动力,不仅有部落生活的要素,要有为本族寻求更古老,更高贵的神秘渊源的现实政治上的需求。因此,封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各民族信奉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为深广,佛教由印度传入,道教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然而,国内对道教的研究却很薄弱,直到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改变,近年来在学术文化领域更是出现了一股研究道教和道教文化的热潮。笔者曾出版《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一书,就道教与中国各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中国民众的文艺生活与宗教生活的联系作了较为系统的清理。后又在这项研究工作积累材料的基础上选编了一本《道教的传说》。这是一部有关中国民间道教信仰的传说故事集。我们只有联系道教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牵牛织女"传说西周末年在周秦之地流传。过去学者们只看到《诗经·小雅·大东》一诗中说到牵牛、织女、天汉,因该诗是借此以讽刺周王室对东部诸侯国的剥削,故认为先秦时代"牛女传说"尚未形成。其实分别形成于秦早期活动区域和汉水流域周人活动地区的《秦风·蒹葭》、《周南·汉广》两诗所表现的情节、意境,同后代的牛女传说是一致的,只是没有点出"牵牛"、"织女"而已。西汉末年所成《易林》中《夹河为婚》、《天女推床》二首,和传为枚乘之作的《兰若生春阳》,也是写牛女传说的。南北朝以后有以牵牛织女口吻所作的诗数首;而更多的诗作反映的情节、人物要素,对认识牛女传说在古代民间的流传状况、文人们对它的关注及上层统治阶级对它的态度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学与后汉士人的归隐之风刘厚琴隐士普遍存在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色之一。而中国古代隐士之盛始于后汉。范晔在《后汉书》中新辟《逸民列传》记载其事迹。作为一股潜流,后汉隐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风貌。汉代独尊儒术,以经治国。儒学对汉代士风有较大影响。儒学对...  相似文献   

16.
《史籍考》作为一部大型史学目录著述,其编纂从发端至手稿最终毁殁,许多官员及士人参与其中。章学诚是《史籍考》编纂的最初提出者与设计者,署名周震荣的《上李观察书》对《史籍考》编纂内容与体例的陈述,乃是章学诚校雠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展现出章氏学术视野的高远及其目录学理论体系的融通,对章学诚在《史籍考》编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评估。作为《史籍考》编纂体例的总设计师,章学诚虽然最终未能完成该著,但在编纂该著的过程中,其史学理论不断成熟,史学成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7.
殷祖王亥传说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亥是殷人先祖,有关他的传说散见于《山海经》、《竹书纪年》、《楚辞》等典籍。有关王亥的传说内容不多,具体情节也比较简单,但却是研究古代各部族文化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出东夷文化与夏文化的碰撞,以及东夷文化本身的某些特征。王亥传说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他在有易被杀,二是他成了大地的丈量神。本文就是从这两方面加以辨析,揭示出王亥传说的生活原型和文化背景。 一 王亥为何在有易被杀? 王亥是在有易放牧时被杀,《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明确记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王亥借河伯和有易的草场放牧,却被有易杀死,他的牛群也成了有易的财产。有关王亥被杀的原因,《竹书纪年》作了进一步的交代:“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照此说法,  相似文献   

18.
潘耒在《徐霞客游记》的序文中说;“于霞客之书,不多其傅辨,而多其真实。”(《徐霞客游记》1269页,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仅注页码)徐霞客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山川地貌,政治经济,也真实地记录了民情风物,“土宜物异”。要做到记录真实并不那么容易,不登山巅不知山之高,不穷其奥,不知岩之深,不止其流,不知水之源,不深入采访,就不知道民间的风物传说。徐霞客不辞辛劳,不避险阻,数十年如一日的探险考察,堪称古代学人中深入实际的典范。徐霞客从他26岁《游雁宕山日记》中第一则传说起,到53岁在鸡足山记的最后一则传说止,在28年的漫长考察岁月中,记下了约160则传说,北自恒山,南至广西,东自浙江,西迄云南,传说内容十分丰富,称得上是一座民间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19.
传国玺相传由秦始皇所造,而后汉灭秦,获得此宝,象征着天命传承。在华夏正统观及汉晋间玉玺传说的影响下,十六国时期僭居中原的胡人政权为了强调自己的正朔地位,遂使正统论中"器物说"大行其时。而一枚可能从未存在、或是早已不复存在的传国玺,长期"活跃"于各个胡人政权之中,对传国玺传说的书写也随之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20.
上古时期有许多关于河伯的传说,《楚辞·九歌》还有《河伯》一诗。河伯,有时指黄河之神,有时又指在黄河岸边居住、主持祭祀河神的部落首领,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二者经常混淆在一起,有时几乎难以分辨。本文旨在从部族、地域文化的角度对河伯传说加以阐释,以期还原它的历史本来面目,找到它的生活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