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二十年代后半期,“湖畔诗人”冯雪峰文学创作方面的兴趣逐渐转向文艺理论。一九二六年他译著了《新俄文学的曙光期》,从《译者序》中可以看出,冯雪峰的文艺思想开始倾向无产阶级立场,这正是他文艺批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在此后的文艺运动中,冯雪峰致力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的建设,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理论批评著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创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冯雪峰一生由其革命生涯贯穿起来,而诗歌似乎只是他在革命时期、革命间歇期灵光乍现的偶发"习作"而已。但仔细分析,冯雪峰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时期,都是他生命最为关键的阶段,无论是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还是最困顿的铁窗生涯,都有诗歌创作活动相伴随。鉴于对冯雪峰"湖畔"时期诗歌的研究成果已很多,本文将对其狱中诗集《灵山歌》的特点集中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3.
对丁玲的研究,只能说,仅仅是开始.从笔者所见到的资料看来,建国前评论丁玲的文章,具有重要影响的带有权威性的,大概只有茅盾、冯雪峰两家.建国后,围绕《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出现了一些评论文章(包括冯雪峰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在内),由于当时现代文学的研究仅仅处于初创阶段,除鲁迅被人们注目以外,其它如郭、茅、巴、  相似文献   

4.
西湖赏荷     
夏赏绿荷池,自古就是暑天之乐事。盛夏之时,杭州西湖荷花翠盖红裳,风流丽质,为夏日的西湖添了别样风情,正如宋代杨万里所吟咏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西湖荷花早在唐宋就很有名,唐代诗人白居易  相似文献   

5.
著名文学家冯雪峰,浙江义乌人,1903年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还不到20岁,就成为文坛所瞩目的“湖畔诗人”。1927年6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932年,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冯雪峰在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时,因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为了他的安全,党中央决定调他到中央苏区工作。当冯雪峰辗转数千里抵达红都瑞金时,其心仪神往已久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红一方面军政委、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已被“左”倾教条主义剥夺了对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  相似文献   

6.
冯雪峰的文学生涯,始于诗而终于诗。1922年,十九岁的青年雪峰迈向文艺殿堂时,所跨上的第一台阶便是诗歌。他曾和他的诗友一起,以“湖畔诗人”的美名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采的一页。但现今论及湖畔诗,人们习惯于将其与爱情诗等量齐观,这恐怕同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导论》所作的有关论述不无联系。朱先生在回顾“五四”时期诗坛情况时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说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那时“差不多”“生活在诗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的“心”和“志”是否都专致于爱神维纳斯,恐怕就不能一概而论了。至少,冯雪峰的湖畔诗就並不全是爱情诗。即使有,也与其他诗人的爱情诗的风貌不同。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海涅(1797—1856)是十九世纪德国伟大的革命诗人。他的创作从1817年写抒情诗歌开始,逐步由浪漫主义走上现实主义道路。1843年在巴黎和马克思相识以后,他的思想和创作达到了更高阶段,写出了许多不朽的政治诗。他的最优秀作品《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晚年的海涅在病床上躺了八年,但他以惊人的毅力继续  相似文献   

8.
冯雪峰同志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近年来雪峰研究领域开始呈现喜人景象。 1983年5月,雪峰生前各时期的友好和同事,及部分雪峰研究工作者,在雪峰故乡浙江义乌集会,纪念雪峰诞辰八十周年。文艺界知名人士丁玲、楼适夷、汪静之、唐弢、杜鹏程等应邀出席大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象雪峰这样,参加过多方面的斗争,经受过严峻考验,而在文学活动中又能取得多方面成就的作家,实在是为数不多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政治视角透视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政治意蕴。认为冯雪峰所理解的政治,一方面是指即时、有形和具体的政治,表现为政党、政体和政治共同体的物化形态和政治行为,以及政策条文和口号;一方面是指历史真实,即体现着“人民力”的政治。“人民力”是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主革命中焕发出来的力量,其中隐含民族性和人类性。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政治意蕴主要是后一种政治意蕴。本文通过冯雪峰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中国新文学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论述,揭示了后一种政治意蕴,并进行了基本评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政治视角透视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政治意蕴。认为冯雪峰所理解的政治,一方面是指即时、有形和具体的政治,表现为政党、政体和政治共同体的物化形态和政治行为,以及政策条文和口号;一方面是指历史真实,即体现着“人民力”的政治。“人民力”是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主革命中焕发出来的力量,其中隐含民族性和人类性。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政治意蕴主要是后一种政治意蕴。本文通过冯雪峰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中国新文学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论述,揭示了后一种政治意蕴,并进行了基本评估。  相似文献   

11.
当代诗人贺敬之以其《放声歌唱》和《雷锋之歌》等气势磅畴的政治抒情诗而享誉中国诗坛。然而,诗人在抒情短章方面也颇有建树,写于1956年的《回延安》就是这方面的杰作。40年的沧桑并没有消解它的艺术生命力,今天重读诗篇仍为其炽热的真情所感染、所激动。众所周知人回延安提根据诗人自身的情感经历写成的。诗人贺敬之16岁就来到革命圣地延安,17岁在延安入党,同时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不久就开始文学创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可以说延安时期这段生活成了诗人一生中最重要最难忘的经历,他不仅在延安度过了中国革命史上最艰难的时期,而…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六月二日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和作家、诗人冯雪峰同志诞辰八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深入研究他的生平业绩和主要贡献,五  相似文献   

13.
《我自己之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叶集》的精华篇《我自己之歌》表述了华尔特.惠特曼的诗歌理念和诗人毕生创作的基本主题。在这首长诗中,诗人力求解答“我自己是什么?”这一富含哲思的问题。在对此问题阐述的过程中,诗人表露了自己对“灵魂与肉体”、“上帝与自我”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超验主义思想。本文从哲性诗学的几个侧面论证惠特曼与爱默生,黑格尔,尤其是与康德等哲学家在思想上的联系,并通过解析《我自己之歌》中对“自我、上帝、灵与肉”等认识客体所做的真诚表述,阐述诗人思想深处超验主义的泛神观念。  相似文献   

14.
《吉狄马加诗选》带着大小凉山黑色泥土的芳香步入了社会,走向世界。它是诗人近10年来诗歌硕果的精选,荟萃了诗人135篇优秀诗作。这些诗的血管里流淌的是诗人的民族的血,反映的是诗人对自己民族的审视和深沉的思索。 诗人吉狄马加,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仅在1985年至1992年8年之中,就出版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和《吉狄马加诗选》等。《初恋的歌》获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组  相似文献   

15.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晚年漂泊四川时,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七五九年冬天,杜甫由甘肃同谷县跋山涉水,穿过艰难的蜀道,到达了天府之国四川。从此开始了他“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第二年春天,靠友人(裴晃等)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畔勉强盖了一座草堂,算是暂时定居了下来。这时诗人已经五十岁了,但生活仍然十分贫苦。他盖的是“布衾多年冷似铁”的  相似文献   

16.
析古诗词中的西湖意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湖诗词对构建西湖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古诗词中的西湖不但是诗情画意的代称、繁华消歇的见证,也是故国和家的象征,而且作为诗人心灵静养处所的西湖更是具有了殊异的风采。文章通过归纳古诗词中的西湖意象,探讨其中的深层意义,挖掘隐含其间的历史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夕阳是英汉诗歌中一个常见的典型意象.面对夕阳西下,诗人不同的审美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心理.赞美者有之,感伤者有之.依据朗吉努斯、康德等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论述,对英汉诗歌中夕阳意象所呈现的崇高美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8.
应该说,曾卓的本色是诗人。虽然他用相当的精力去写散文,写剧本、写评论,终不及他的诗歌的影响。尤其是他重返文坛之后出版的诗集《悬崖边的树》和《老水手之歌》,把诗人的地位和成就肯定了下来,被社会所承认,为读者所赞美。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肯定的:提起曾卓,人们便可以背诵出他的代表作;吟到他“归来”的歌,便会联想到艾青,便会佩服这两个诗人一生有“两个创作高潮”,这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因而,他  相似文献   

19.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随着历史车轮飞转,今天大多数百姓已有安居之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住得好一点。然而,城市房价如同牛市股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背景与对世界文学的倡导下,本着中国朦胧诗歌在中国诗歌史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特将与朦胧诗时间发展较为吻合 的英语后现代主义诗歌,尤其是美国该阶段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以求从中去探求东西方文化,特别是诗歌在政治、经济等因素影 响下,在诗人诗歌创作思想中起到的作用,从而以此来判断二者在东西方文学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世界文学是站在一个更高 的平台来研究人类文学创作所带来的精神财富,站在具体的东西方文学的比较角度中去看待,也是跨文化视野下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