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评论界对劳伦斯自我观的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多从他塑造的人物入手,也多把他和弗洛依德、尼采联系起来,探讨劳伦斯的自我现.文章将研究从荣格理论出发探讨劳伦斯的自我观,并选择劳伦斯早期的<儿子和情人>、中期的<恋爱中的女人>和晚期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劳伦斯自我观的发展,从而全面地理解劳伦斯的自我观.研究他的自我观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及他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戴.赫.劳伦斯小说艺术创作观念对现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者的启发和借鉴,分析了劳伦斯小说艺术创作观念的思想渊源。分析认为:对劳伦斯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有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3个人;尼采非理性主义的生命意志和超人哲学全方位地影响了劳伦斯文学创作,柏格森生命哲学主要影响了劳伦斯的生命文艺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深刻影响了劳伦斯创作性爱情结。分析表明,中国现当代作家需要从哲学理念角度提升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一生都崇尚自然、憎恶文明,主张人应当按人的本性、自然状态无拘无束地生活.试从自我、社会、自然三个角度入手,着力探讨劳伦斯在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性这一主题,试图籍此寻觅出劳伦斯对人性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诗歌重视感官意识,其中触觉感知尤其突出.触摸是劳伦斯诗歌中亲子和两性之间爱意的传达,在劳伦斯看来,健康完整的人应当是身体与精神的统一.触觉的最终目的不是肉体的触摸,而是达到触摸人类的情感和灵魂,形成人、环境与宇宙生命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在这个机械和物质文明占主导的时代,劳伦斯触觉意识为生活在“唯我”状态、感知钝化的现代人指出了一条回归完整、和谐与爱的神秘通道.  相似文献   

5.
F.R.利维斯在其论著《小说家D.H.Lawrence》中竭力为劳伦斯创作中强烈的阶级倾向辩解。但是,在劳伦斯的某些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却烙有深深的阶级印迹。在小说《死去的人》中,复活后耶稣的肉体生活走向和结局中的"劳伦斯式的贵族观",鲜明地体现了劳伦斯的阶级意识;在诉诸于神话和将基督教文化同古埃及希腊异教文化的结合上,劳伦斯的贵族观和理想主义在同社会现实碰撞时产生了极度失望。  相似文献   

6.
论D·H·劳伦斯的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H.劳伦斯是20世纪颇受争议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的禁区,致力于描写原初的人性。本文结合劳伦斯所创作的三部重要的作品,分析了成长环境对于劳伦斯道德观的影响及其作品所体现的自然本能观和自然主义道德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劳伦斯的道德观和他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V.de.S.品托在评论 D.H.劳伦斯的诗作时,曾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小说《虹》、《恋爱中的妇女》很好地体现了劳伦斯的诗歌天才”,然而,另一位重要的劳伦斯评论家R.P.布兰克漠在《手势语言》中,却把劳伦斯的创作统称为“一片废墟”.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虽然使后人对劳伦斯作品产生更多的争执与不解,但同时也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打开了一扇理解之门:使我们意识到劳伦斯独特的诗歌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巧妙运用.这当然不是一个新的文学技巧,人们也早就注意到他的作品中充含了无尽的象征寓义;然而,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8.
D.H.劳伦斯的《大海与撒丁岛》是一部描写撒丁岛瑰丽风光和民风民情的游记。作为一种自然写作,这部游记更能体现出劳伦斯的生态观。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这部游记,可以探讨劳伦斯超前的生态哲思以及他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关系的渴望。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的作品致力于揭露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作为社会机制的一部分,教育在经历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态度扣价值观.通过劳伦斯的两部小说《儿子与情人》和《彩虹》,揭示劳伦斯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教育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被认为属于20世纪的"现代流派"作家.<虹>与<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的最佳作品,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展示了劳伦斯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马贩的女儿》是D.H.劳伦斯“性与美”哲学的经典阐释.在这篇小说中,劳伦斯以丰富多彩的意象运用为手段并结合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突出了小说“救赎”这一主题.小说的创作主题以及对“池塘”、“马”“火”、“衣服”意象的运用揭示了劳伦斯希望人们能打破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道德、理性的束缚,恢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崇尚基于肉体与血液的人的自然本能--"血性意识",将人的本能冲动视为人类最真实的存在,他主张让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最充分、最自由、最完整的表现.他倡导用"血性意识"来抗衡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本文通过对劳伦斯的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分析,体现了劳伦斯的"血性意识"和对人性复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13.
从梅勒斯看劳伦斯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实现人与其周围世界和谐平衡关系的建立,劳伦斯从人类基本关系入手,在作品中不断寻求着男女性别角色的正确定位.两性之间的和谐依赖于个人内部的和谐,而内部和谐的理想化人物的典型则充分体现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梅勒斯身上.梅勒斯是集劳伦斯理想男人之大成者,全身洋溢着生气勃勃的男性气质,同时又具有极其温柔的个性魅力.梅勒斯的形象寄予着劳伦斯性别两极并存的理想,是劳伦斯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新的理想人格的一种期望.  相似文献   

14.
英国20世纪被受争议的作家德.赫.劳伦斯在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强调性欲在人本性中的作用等方面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有着异曲同工的承继关系。劳伦斯的作品常常被评论家引用作为精神分析不可多得的素材,但是对其短篇小说《请买票》的心理学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沿袭精神分析的视角,从人格结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人物复杂而多变的内心世界,探究劳伦斯在小说中所描绘的本我与超我的激烈碰撞,从而在充分理解小说独创性的基础上,揭示劳伦斯的两性观和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面对20世纪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灾难,劳伦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末世论思想.劳伦斯的末世论思想从总体上是对西方历史久远的基督教末世论和历史循环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特殊时期社会状况的积极反应.末世论本身所具有的摧毁与催生的二元悖反律又赋予了劳伦斯思想巨大的危机意识和拯救理念.  相似文献   

16.
D.H.劳伦斯的诗歌批评了工业文明对生态自然,人的精神以及人类社会的异化。本文试图从拟物论的角度来阐释劳伦斯诗歌中的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7.
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往往通过常见的题材体现其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象征意味,借颜色、味道等形象载体,劳伦斯巧妙地在《白袜》《菊馨》等名篇中表达了自己对工业文明和两性人际关系之间冲突的关注,并作出了有益的探寻。作者以《白袜》和《菊馨》为例,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象征主义在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在诗歌主题上,以表现自我为主,用自身的经历、感觉来抒写其诗歌,执着于以抒情主体的自我来建构其诗歌,具有浓郁的自我色彩.劳伦斯诗歌中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凸现了作者自我实现过程的心灵的内部活动,因此,他所有的诗歌创作都是其心路历程的记录.按照诗人心灵发展的脉络,劳伦斯诗作大体可划分为早期(1904-1919),中期(1920-1927),晚期(1928-1930).在这三个阶段中,诗人劳伦斯经历了"分裂--寻求联系--超越(对死亡的渴慕)"三个实现自我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初英国文坛上现代主义作家的重要代表,劳伦斯无疑是最具争议的小说家之一。这是因为劳伦斯在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些矛盾互相关联、相互影响,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共同影响并制约劳伦斯的人生与创作的发展轨道。同时,这些矛盾促使劳伦斯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天然结合,最终成就了劳伦斯。  相似文献   

20.
论劳伦斯作品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劳伦斯作品中的重要特征,本文从特色词汇的运用、象征性语言、比喻修辞手法、具有意象化与感悟性特征的语言等几个方面对劳伦斯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