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清代中叶今文经学的崛起,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危机,是近代思想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怀疑和再估价的前驱。今文经学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意味着对旧时代的厌弃和对新时代的展望,对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思想在很大意义上是对清代中叶今文经学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常州今文经学的兴起对于18、19世纪的中国是一件很有历史意味的事件,今文经学家们治学与治政的成绩同样令人瞩目.在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过程中,学术与政治呈现出极为密切的关联,这种学术与政治的纠缠不休的现象为我们考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和造成这种身份认同的历史语境提供了有益的个案.  相似文献   

3.
焦循的《孟子正义》为清儒新十三经之一,是清代学术的典范之作,同时这部撰述又是焦循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之作,集中反映了清代中后期的学术风貌.焦循《孟子正义》的注疏方法典型地体现着清代学术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其注疏方法背后深具思想史的意义.焦循在书中重新确立了《孟子》一书的经典意义,构建了自我的义理之学,实现了对汉宋之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焦循的《孟子正义》为清儒新十三经之一,是清代学术的典范之作,同时这部撰述又是焦循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之作,集中反映了清代中后期的学术风貌。焦循《孟子正义》的注疏方法典型地体现着清代学术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其注疏方法背后深具思想史的意义。焦循在书中重新确立了《孟子》一书的经典意义,构建了自我的义理之学,实现了对汉宋之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中心,以书中所收录学人的取舍标准作为切入点进行考论,再将其置入其与《国学概论》、《清儒学案》和《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四部著作所组成的清代学术研究体系中进行考察,从而阐明钱穆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观点演变与其著述体例建构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刘逢禄撰《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接续汉代董仲舒和何休之公羊统绪,系统总结公羊义例,重启今古文之争,推动以公羊学为核心的今文经学成为晚清学术主流。他对公羊学的总结与阐发,奠定了清代公羊学的基础;对公羊学变革改制理论的挖掘,确立了清代公羊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庄述祖作为清代常州学派的核心人物,治学研求精密,于世儒忽不经意者,覃思独造,平生著述颇多,撰有《尚书今古文考证》《珍艺宧文钞》《诗钞》《弟子职集解》《历代载籍足征录》等数十种。对于他的学术成就,多见从今文经学角度考察的研究成果。其实,庄述祖对《诗经》《尚书》《夏小正》《白虎通》和《说文解字》等书着力校订,充分体现了庄氏身处乾嘉学术风潮兴盛之期,重视训诂考据的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术思想和学术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最能反映这一些变化的是梁启超、章太炎、夏曾佑、刘师培等都提出了学术的口号,探讨了新的学术形态的哲学与方法,并初步作了实践。对于这一学术革命思潮的产生,学术界向来重视晚清今文经学的兴起,重视梁...  相似文献   

9.
清代乾隆末年以后,重视义理阐释的今文公羊学说重新受到有识见的学者的重视,这不仅成为晚清公羊学复兴的起点,而且表明到了清中叶,重视义理阐释的学术路数已经受到学者的重视,蓄势待发。而清朝统治恰恰由盛转衰,这一重视变革、"以经议政"的今文经学的复兴,正与社会矛盾的展开相激荡,与时代潮流相合拍,因而登上学术舞台的中心,成为时代思想的主流。继承庄存与学术路数者有刘逢禄、龚自珍、魏源,以及戊戌维新的领袖康有为等人,由此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学术变革和社会革兴的时代大潮。不过,到乾隆中叶已达极盛的考证学不会骤歇,仍然保持其"惯性运动",因而有孔广森及其后的学者仍以文献考证的学术路数对待公羊学说,由此而形成了学术上双轨并进的独特景观。对于这一视角新颖、内容丰富的课题,我们需要进行探究和总结,深化对公羊学说史和清代学术的独特内涵的认识,并且从中获得宝贵的哲理启示。而对中国本土历史阐释学的内涵和特色作深入的发掘,定将能为建构当代中国历史阐释学学科体系提供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传统学术发展至此已达到较高水平。先秦以来出现过的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在清代大都可以找到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与归宿。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此为有清一代实学学术之滥觞,初步奠定了乾嘉汉学和晚清新学的基础。以经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并开始新的转型历程。总之,在清代初期,经学、史学、文学、诸子学和社会实际问题研究,均取得有重要价值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刘向是西汉一代屈指可数的大学者,以其校雠目录之学传名后世,对中国传统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作为今文经学家,他又主张“经世致治”,为政治而学术,故其著述与当代政治多有密切关系,即使如《说苑》、《新序》之类的“小说家言”,实际上都是有为而发,有感而发,非博物君子的闲情逸趣。本文通过对刘向著述的勾沉索隐,并与史籍参互比证,以求弄清刘向生平行事及其思想的痕迹,从而揭示其学术个性以及西汉今文经学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试论《四库提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集大成时代,《四库提要》是清代一部集大成的学术巨著。这篇论文将散见在《四库提要》中的文学批评资料加以归纳分析,指出相互比较、知人论世、引证成说、追源溯流等是《四库提要》中最为常见的几种文学批评方法,并结合具体事例,对这些方法的使用进行了剖析;认为《四库提要》的文学批评,体现了宽容客观的学术态度;它对这些批评方法的融会贯通的运用,也显示了清代学术集大成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清代,以江南为代表的诸多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学术风格,同时各地之间学术文化又通过交流和融合,互相促进、提高。在常州活动的徽商,虽然没有像扬州盐商那么大的影响力,但也积极为本地学术活动提供设施与资金,乃至直接加入文人的社交圈。一些定居常州的徽商发展成为当地的著姓望族,并在常州学术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常州张惠言在徽州授馆,前后有七八年之久,其学术深受金榜影响,古文及篆刻书法也是在徽州受到王灼和邓石如的影响。同时,张惠言将其自身的学术思想,尤其是《易》学和词学传播到了徽州。常州和徽州均为清代学术重镇,并且形成了各富特色的学术风格,通过考察两地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见出清代各个地域文化影响与交流状况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清代的学术思想可说是处于一个辉煌璀灿的时期。以往学术界对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作了多种概括和论述,本文作者从把握清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入手,研究和探讨了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中的一些问题,对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龚自珍(1792—1841)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自称平生功业在于“但开风气不为师”(《巳亥杂诗》),梁启超亦称其“察微之识,举世莫能及也”(《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认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清代学术概论》)。本文拟探讨一下龚氏伦理思想的近代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语》意义生成与阐释范式的流变密切相关。学术思潮的更迭,形成不同的理论眼光,阐释范式也随之变迁。由古文经学之考据训诂到玄学义理,由援释入儒到理学识断,由自家心得再变为精审考据,由今文经学之微言大义到援引现代学术思想释经,在不同阐释范式的作用下,《论语》的意义疆界得以不断拓展。不同时代的意义阐释,建立起《论语》的意义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历史关联,赋予《论语》对当下社会的话语权。由此,《论语》的经典地位被逐渐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7.
清代进入乾嘉时期,“家家许、郑,人人贾、马,东汉学灿然如日中天”。(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语)正当这种学风左右着经学乃至整个学术界之际,庄存与起而把治经的渊源,由东汉的经古文和今古杂糅推进到西汉的经今文公羊学。从而翻起已沉寂了两千年的今文经学的旧案,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波澜。继庄氏而起的有庄述祖、刘逢禄、宋翔凤、庄绶甲、赵振祚等人,形  相似文献   

18.
今文经学在汉武帝时取得了官方思想的地位,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即从《史记》中有关内容出发,揭示了今文经学对《史记》写作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史记》本纪部分所体现出的今文经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毕沅是乾嘉时期学术界的焦点人物 ,被梁启超誉为“乾嘉学术护法”。他的《经训堂丛书》和《续资治通鉴》至今仍受学术界的瞩目 ,他的学术活动曾经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学术的大发展 ,而他的学术研究也不同程度的引领了乾嘉时期的学术方向 ,研究他的学术特点和学术范围将十分有利于理清当时的学术脉络和学界概况 ,本文将从历史学的角度入手 ,仔细整理毕沅在历史学上的成就 ,同时简单推敲其学术思想和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思想家侯外庐先生逝世一周年,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暨侯外庐学术思想研究室9月15日在西北大学召开了侯外庐学术思想讨论会。西安地区史学界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侯外庐先生在史学领域辛勤耕耘50余年,写下了《中国思想通史》、《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等几百万字的著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其学术思想及史学方法都独具风格,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讨论会由西大校长兼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教授主持。与会者首先就五卷六册本的《中国思想通史》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指出:这部260余万字的巨著,凝聚了侯外庐先生及其合作者20年的心血,是“五四”运动以来第一部系统阐述自殷商至19世纪中叶330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