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伪学术为什么会被传媒捧上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 《学术界》2005,(2):130-133
熊良山的课程和教科书《道德经浅释》传播着一种神秘主义的巫术 ,却被我们的传媒 ,特别是中央级大传媒捧上了天。我们应当总结一下教训。  相似文献   

2.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樊美筠北京师大哲学系严格说来,老子不能算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也不能算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什么讲中国美学史总要从老子讲起,总要提到他的《道德经》呢?这还得从老子的《道德经》讲起。所谓《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讲“道”...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作为道家学派的元典,有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按照通行本《道德经》,结合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汉墓帛本《道德经》阐述了《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的三个方面,即“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天网恢恢”的生态整体观和“知常曰明”的生态保护观。  相似文献   

4.
9月24日,来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学术团体的30余名专家学者聚首蓉城,参加由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编辑部主办的“《道德经》与当代社会”研讨会。与会者畅所欲言,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就“《道德经》与当代社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讨。为弘扬学术、传播信息,特将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以飨读者。一、《道德经》与当代文化多数与会者认为,当代是多元文化竞放异彩的时代,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是当代文化百花园中一枝耀眼的奇葩。老子的《道德经》言简意赅,内蕴丰厚,乃中国优秀传…  相似文献   

5.
白婧 《南方论刊》2008,(12):86-87
“婴儿”一词在《道德经》短短五千字中出现三次,而与其意义相同的“赤子”一词也曾出现一次,但从这四次的原文可以看出老子赋予了“婴儿”更加丰富的意象,并高度赞扬其处世方式。本文正是从“婴儿”在《道德经》中的意象出发,探讨老子关于人类处世方式的观点,试图对当今人类的处世方式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论争”近来,诗坛引发的所谓‘氓间立场”和“知识分子写作”两种不同立场、观点的诗学论争愈演愈烈,并在诗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使持有不同观点的诗人和批评家能够坦诚相见,以此加强诗歌界的团结,促进诗歌创作的发展与繁荣,《诗探索》编辑部与《中国新诗年鉴》编委会于1999年11月12日至14日联合主办了’99中国龙脉诗会。这是继1998和1999两个春季诗会之后在北京召开的又一次诗坛盛会,40余位重要诗人、诗歌评论家就当前诗学论争及相关的创作、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与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立场、观点的论争与对话,是…  相似文献   

7.
也论《水浒》之为农民起义说──与王基先生商榷潘承玉王基先生《再论<水浒>之非“农民起义”说》(《大庆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下称“《再》文”);对历来论争激烈、几成悬案的《水浒》主题作了新的探讨,这对于深入把握作品本体,争取这一问题的早日解决,应...  相似文献   

8.
石仲泉  王君琦 《学术界》2003,(5):118-124
20年前理论界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论争的主要根由 ,是周扬同志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索》的报告引起的。尽管当时绝大多数听众和读者都一致称赞这是个有理论深度的好报告 ,但有关方面还是将这一学术论争作为政治问题对待了。今天对这类问题应当引以为鉴。在学术论争中 ,应切忌将学术问题政治化 ,切忌对学术论争作政治干预 ,反对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大批判”做法 ,不要以势压人、无限上纲、无情打击。也许有了 2 0年前那场争论的教训 ,此后 ,这样的政治干预少多了 ,这就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王尔德的悲剧《莎乐美》在中国上演后 ,引发过梁实秋与田汉之间的一场论争。论争的主要焦点 ,是如何看待《莎乐美》所携带的极端个人主义的道德观。梁实秋不仅意在批评王乐德与剧本 ,更是要通过批评进而“清算”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如果说 ,田汉代表着陈独秀以来新文学中“主流”的声音 ,梁实秋则代表的是新文学中“非主流”的声音。梁实秋的某些说法及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有倾向性的介绍 ,是对《莎乐美》携来的“新道德”的一种质疑 ;同时 ,也是对中国“摹仿”者的一种提醒———一种以“非友善”面貌进行的有益的提醒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汉魏时代的屈赋论争,涉及到刘安、司马迁、班固、王逸、刘勰等文论家、批评家、史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批评史上颇有地位和影响。它正确评价了屈原及《离骚》的文学功绩和价值,树立了“楚骚”文学传统及经典地位,有利于文学向本体地位的回归,亦有利于对文体分类的认识并促进其发展,动摇了以“经”论诗的惯例,开创了以“诗”论诗的风气。同时,它充分显示出文学批评的成效和作用,引发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的产生。但这场论争表现出的中国传统经学对文学的浓重遮蔽,论争中的中庸色彩过重而无法成就超越、创造、革新的思想氛围等缺憾亦值得重视,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学都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发起了“京海之争”“反差不多”等一系列文学论争。当我们重返论争所发生的历史现场,将两次论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京海之争”并非“京派”与“海派”这两大文学流派之间的正面交锋,而是由沈从文独自代表北方作家群体(京派),与居于上海的作家群体(主要是左翼作家)展开的一场关于政治、商业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大讨论;“京海之争”的真正肇始也不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而是他的另一篇文章《论“海派”》;同时,沈从文发起“反差不多”论争的真正意图与“京海之争”一脉相承,都是旨在通过批判文坛普遍存在的“差不多”现象,凸显以自己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之独特价值。藉由系列文学论争,“京派”这一“作家群体”正式浮出历史地表,而沈从文作为后期“京派”文学的代言人,其创作观念和文学理想也日益凸显,并逐步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学论争显然是沈从文主动选择的一种“自我经典化”的媒介策略,无论是在“京海之争”中强烈批判“海派”作家“玩票白相”的创作态度和“商业竞卖”的恶劣风气,还是在“反差不多”论争中激烈指责以左翼文学阵营为代表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其背后潜藏的都是沈从文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他实际上是想要借助群体的力量,让自己代表和引领的自由主义文学理念脱颖而出,以完成在中国现代文学场中的站位,进而为自己念兹在兹的“伟大中国文学作品”指明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由香港学者黄展骥先生在《人文杂志》发起的关于“矛盾”理论的论争,由于马佩、邓晓芒、桂起权诸位著名学者的参与而格外引人瞩目。由于我的一篇文章(1)是引发黄先生思考和研究辩证矛盾理论的主要“触媒”之一,加之讨论中多处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我的学术观点,黄先生多次邀请我参与论争.最近仔细研读了争鸣各方的文章,感到这场论争的确具有重要意义,若能继续进行深入研讨,能够触及现代逻辑哲学及一般哲学研究的许多根本性问题。故撰写此文,以期推动讨论的进一步展开。1.何谓“逻辑矛盾”?黄展骥先生把辩证学派划分为“鹰”、“鸽”…  相似文献   

13.
英堂 《云梦学刊》2004,25(6):14-14
以“恪守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创新”为主题的“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于2004年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同时,《学术规范导论》和《学术规范读本》两书的首发式也同时举行。参加本论坛的有来自包括教育部社政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机构的二十多位学者(另有三位学者因故未能与会而提交书面发言),还有来自《社会科学论坛》《历史研究》《美国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暸望》《黄河》《出版…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的核心 ——《道德经》首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老子“道”的核心──《道德经》首章研究陈道玄写作缘起《道德经》亦称《老子》,它言简意赅,向称“玄之又玄。”尤其首章乃全书“众妙之门”,学者的歧见纷然相杂,从断句、注释到评价都各执一端。笔者以为,若揭示首章之旨,则全书可豁然贯通。欲达此目的,必须将《老...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在拙作《从辞书角度看易经》一文(《辞书研究》1985年第6期)中提出了《易经》是一部古老辞书的看法,但道理讲得还不够充分,有必要写个续篇加以补充。一、对《易经》卦爻辞的进一步分析我在上篇文章提出,“《易经》是按照辞书的体例编排的”,这只是概而言之。其六十四卦的具体情况却纷繁呈异。依据每卦对释词所采取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可将六十四卦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苏宝荣教授所著《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一书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出版,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词义研究与语文辞书释义”的终期成果。该书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汉语词汇理论研究与汉语辞书编纂理论研究上均有新的开拓,体现了近年来汉语词义学与词典学研究的新成果。一选题有明显针对性。当前语文辞书编纂颇多,却欠规范,词汇、词义理论研究亦嫌滞后。有人还主张词汇研究与词书编纂研究分离,尤难免影响对辞书编纂的理论指导。这些无疑是词义研究和辞书编纂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词汇理论研…  相似文献   

17.
章媛 《东岳论丛》2012,(8):53-60
近代以来《道德经》在西方广为传播,是以被西方译者的多元化译解为代价的.西人对《道德经》的解读可分为基督类、哲理类、语文类和演义类等四大类.其中哲理类译本是指具有哲学知识储备的译者,通过对《道德经》中核心概念、原典哲理、辩证思维以及哲学智慧的揭示,试图向读者展现一个《道德经》的哲学世界:卡鲁斯对老子之“道”作“原因”论解读,巴姆作“自然智慧”论的解读,安乐哲和郝大维则作出“开路”论的解读.这些代表性的哲理类译者,从不同角度尝试对《道德经》哲学思想的认知与翻译,既反映出他们的文化根源,更揭示出他们自己的哲学观点,最终导致他们的译解呈现以西哲代中哲、以西方思维模式代替东方思维模式的现象,使《道德经》原典内涵被大量漏译,甚至误译曲解,成为跨文化传播史上一幅特别引人瞩目的图景.究其根源,除了近代以来西方基于领先世界的科技和工业文明所形成的话语霸权,还须看到中华文化因近代多难所致的话语弱势  相似文献   

18.
李清桓 《学术论坛》2006,(11):199-202
郭璞《方言注》在词典编纂方面的价值有四:规范词语,溯源探流;释义简约而不简单,注音用“互见法”;阐释词的理据;订正增补辞书。  相似文献   

19.
(-)前言中国儒学的开山祖师当然是孔子,但因为他自谦“述而不作”,不但引起了抬举他的汉学家对他有不同的封号,或尊为“素王”,或称为“先师”,在学术思想上也引发一场今古文经学的论争。而晚於孔子一千八百年的朱熹,虽然只是为孔子《论语》作注解,而且声明他注解的每一个字都如在天平上称过,即孔子怎么说,他就怎么注,不轻一点,也不重一点;不高些,也不低些。这说明,朱子自信只有他才真正懂得孔子,也最有资格做孔子的传人。他不但用同样的方法注解四子书,而且注遍群经,其成就与贡献遂得到了极大的肯定。牟宗三先生在《心…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探索李友滨《道德经》的成书年代,据《史记》载,老子离周至函谷关时,“关尹喜曰:‘子将隐矣,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战国策》、《庄子》、《论语》等多次引用老子书的原文或大意,证明《老子》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