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位创新企业讨价还价能力与两部制许可机制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正常产品市场上,引入产品异质性、研发溢出、企业吸收能力等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参数,利用非合作博弈中常用的逆推归纳法,考察研发结局确定下成本降低性工艺创新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对许可机制的选择以及许可得益大小的影响;在此模型设定条件下,以在位创新企业为视角,将两部制许可与固定费许可、产量提成许可进行比较.研究结论表明,在位创新企业的得益在固定费许可下随着其讨价还价能力的增强而增大,而在产量提成许可和两部制许可机制下,其得益不受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但其讨价还价能力却有助于许可机制的选择;无论实际创新程度和产品异质性如何,最优的许可机制始终是两部制许可,且与不许可相比,进行两部制许可总是最优的;在位创新企业对创新程度的高估、监督成本的过大和不完全的讨价还价能力可能是现实中其他许可机制并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网络外部性的固定与比例抽成技术许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数量竞争模型,考虑技术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情况下,当企业拥有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时,对固定费用和抽成许可这两种技术许可的定价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发现,如果企业收取固定技术许可费用,则当在非剧烈创新下,只有当创新幅度较小时,创新企业才愿意进行许可技术,并且最终的许可费大小由两个参与企业通过讨价还价博弈确定.如果企业选择产量抽成技术许可,在非剧烈创新情况下,抽成比例的大小与产品有无网络外部性特征无关.在非剧烈创新条件下,对创新技术拥有企业而言,产量抽成许可方式好于固定费用许可方式.  相似文献   

3.
实践中,技术拍卖常常采用固定费(英式)拍卖,报价与技术的产出无关.把技术的拍卖价格与其产出联系起来,提出了两部制拍卖机制,即获胜者要支付固定费与提成.首先,作为比较基准,分析了固定费拍卖.其次,分析了独立私有价值情形的最优两部制拍卖机制,每个企业直接报告自己的成本,成本最低的企业赢得拍卖.最优拍卖的固定费与提成由企业报告的成本决定,并且无需设定保留价格.与固定费拍卖相比较,两部制拍卖能够带来更高的期望收益,以及更高的拍卖成交率.  相似文献   

4.
管理激励和最优技术转让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成本节约型创新技术可以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获取巨大收益.一个外部独立的研发机构的收益通过许可其创新成果给生产企业来实现.本文通过对管理激励条件下的许可转让形式的比较得出了与前期的研究相异的结论,发现现代企业的治理机制影响着专利技术转让方式的最优选择问题,在具有不同成本的双寡头垄断形式下,对于专利所有者来说.许可给双方企业创新技术不再是最优的,且技术创新效果适度时,专利所有者可以设计合适的单位许可费比例来获取更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吸收能力、研发合作创新激励与补贴政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具有吸收能力的非合作研究与发展博弈模型,比较了有和没有吸收能力情况下的R&D投资影响,结果表明有吸收能力的企业R&D投资要更高,接着探讨了产品替代与互补关系下的技术溢出选择对产业的影响和社会最优选择的R&D投资水平及其补贴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企业的最优产品创新策略及其对企业运营的影响。通过构建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企业在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两种模式下和策略型消费者之间的定价与购买博弈,以及企业和消费者的策略性程度对于最优产品创新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企业的最优产品创新策略受到高创新产品相对于低创新产品的创新提升程度、二者成本差异,以及消费者的策略性程度的共同影响。第二,在考虑策略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背景下,当高创新产品的创新程度足够高,或者二者成本差异有限时,突破式创新策略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能提供更高的利润,还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三,消费者与企业策略性程度的增加,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突破式创新相比渐进式创新而言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投资成本、质量(技术)水平以及外部市场偏好将影响不同创新产品或技术的出现顺序.通过考虑创新投资成本、质量(技术)水平、市场偏好等因素构建实物期权投资决策模型,研究了创新成本和产品质量水平都不对称的企业间的竞争决策和合作决策.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高成本的高质量企业还是低成本的低质量企业均可能成为领先者,1)企业间产品质量差...  相似文献   

8.
我国企业优化技术创新模式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展  陈宏民 《管理工程学报》2009,23(3):35-39,79
本文通过比较产品引进创新策略和自力更生创新策略中技术落后国最优技术创新策略,指出原来产品质量差距、自力更生创新投资强度、技术溢出强度等因素是影响技术落后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当自力更生创新投资强度较高时,产品引进创新策略比自力更生创新策略能够更加有效提高技术落后国新产品质量.迫于进口高质量产品的竞争,产品引进创新策略中技术落后国企业的优化新产品质量始终高于进口产品质量.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建议我国政府应在部分自力更生创新投资强度较大且与国际产品质量差距较大的行业中,坚持走产品引进创新道路;在高技术产品进口同时促进技术转移,提高技术溢出作用;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补贴,协助企业克服高额研发成本困扰;在部分自力更生创新投资强度较低且产品引进创新技术溢出作用有限的行业中,采用自力更生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考虑一个由一家在位许可企业与多家寡头企业组成的网络产品市场,分析当产品具有网络效应时在位许可企业在固定费许可下最优的许可证数问题,证明在位企业是否进行许可、进行独家还是多家许可受到网络效应强度、市场容量、市场集中度、研发效率的影响。当市场容量较小时,在位企业将垄断;当市场容量足够大时,许可总是最优的--若网络强度较小,无论市场集中度如何,多家许可均优于独家许可;若网络强度适中,对市场上具有研发潜力的企业都进行许可较优;若网络强度很大,在市场集中度较大时,多家许可优于独家许可;若市场集中度较小,则进行独家许可还是多家许可取决于发放许可证数。另外在许可企业不能实行价格歧视时,最优的固定费随着受许企业整体研发效率和许可证数的提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高技术企业集群式创新的微观理论模型,利用长春软件产业集群142家软件企业的调研问卷验证理论模型及所提出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隐性知识溢出、企业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吸收能力调节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集群外部社会资本与显性知识溢出正相关;集群内部结构资本与隐性知识溢出和显性知识溢出正相关;集群内部关系资本与隐性知识溢出和显性知识溢出正相关;集群内部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与认知资本正相关;集群外部社会资本、集群内部结构资本和集群内部关系资本与企业潜在吸收能力正相关;集群内部认知资本与企业实现吸收能力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创造和知识溢出的R&D联盟的动态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R&D联盟中企业间知识创造和知识溢出的分析,给出了知识存量的一般表示方法,并将参与企业的知识投入和开放水平视为内生变量,构造了知识联盟R&D两阶段的非合作动态博弈模型,提出了在对称的情况下纳什均衡存在并有唯一解的条件,分析了知识投入和知识开放水平在联盟不同时期对企业均衡利润的影响,并通过案例对部分命题提供佐证。最后,在模型假设和模型思想方面进行了一些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2.
FDI技术溢出与中国企业创新产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4年至200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二级三要素CES生产函数分析FDI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可行性,揭示FDI、R&D经费投入和R&D人力资本投入3个投入要素之间以及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要素间的固定替代弹性系数不等于1,因而证明了运用CES生产函数的可行性;FDI对中国企业创新产出产生正面的溢出效应,FDI流入量每增加1%,能使专利申请授权数增加0.18%;但是通过计算1990年至2008年FDI对企业创新的产出弹性发现,该产出弹性并没有随FDI引进量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所下降;R&D经费投入和R&D人力资本投入是影响企业对FDI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中国R&D人力资本的缺乏抑制了企业吸收FDI知识溢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In the process of licensing their technology to downstream firms, innovators often get some information on the firms’ cost reductions. Revealing this information to the market influences the market game, and thereby the licensees’ willingness to pay. We analyze the innovator’s optimal information provision with fixed fee licensing. Our main result is that the innovator should reveal the number of licenses, but should keep silent on the cost reductions of licensees. The intuition is that the innovator’s profit depends only on the willingness to pay of the critical firm which only just buys a license, and this firm benefits if the number of firms is revealed, but nothing is learned on the actual cost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4.
专利技术的研发投资策略不仅影响企业价值还会影响消费者剩余,两种影响通常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效应,从而导致专利研发投资决策对社会福利的不同影响.针对旨在通过研发专利技术从而垄断新兴市场的两非对称企业,结合投资时机选择期权博弈模型和消费者剩余模型得到非合作博弈(即专利竞赛)和合作博弈两种模式下的总投资净现值和消费者剩余,分析社会福利与影响其变化的诸多因素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创新政策建议.结果表明,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则两企业的研发能力差异越小、专利技术的成长性越好、无风险利率越小、专利产品质量越低时,社会计划者的政策越应有利于合作研发模式;反之,政策越应鼓励竞争.而专利研发投资成本及初始价值会对两种模式下的社会福利差异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政策的倾向性不确定.  相似文献   

15.
已有研究往往孤立地分析企业横向或纵向R&D合作问题,而现实中,企业有可能同时采用两种合作形式进行技术创新。针对这一现象,建立了上下游企业同时进行横向与纵向R&D合作的博弈模型,并与下游企业只选择横向R&D合作的情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1)与下游企业只进行横向R&D合作的情形相比,同时进行横向与纵向R&D合作将带来更高的均衡产量、R&D投入水平和行业利润;(2)当R&D成本分担比例较低(较高)时,上游企业具有(缺乏)R&D合作动机,该结果与技术溢出水平高低无关;(3)当上游企业R&D成本分担比例较高或技术溢出水平较低时,下游企业必然同时选择与上游企业R&D合作。为保持合作的稳定性,通过构建基于满意度的NASH谈判模型,设计了上下游企业R&D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算例表明,该协调机制能避免传统R&D成本分担法引起的合作冲突。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投资跳扩散的研发项目投资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由于技术创新使得研发项目的投资发生泊松跳跃时的投资决策问题,本文针对研发项目的投资不确定性,建立了基于跳扩散过程的研发项目投资决策模型,并在传统跳扩散模型中引入了新的变量-经营成本,侧重分析了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对项目投资临界值的影响。最后,通过算例对各个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可再生能源发电新技术的R&D投资策略通常对企业价值和消费者剩余起到作用相反的不同影响,从而对基于社会福利的可再生能源电力R&D激励政策的科学制定带来挑战。针对旨在通过研发可再生能源发电新技术从而垄断清洁能源新兴市场的两非对称企业,结合投资时机选择期权博弈和社会福利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以分析社会福利与影响其变化的补贴政策及其它诸多因素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可再生能源电力R&D激励政策建议。结果表明: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在发电新技术R&D补贴和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的各组合应用中,企业间的R&D能力差距越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新技术的初始价值越大以及R&D成本越高,政府越应该鼓励可再生能源企业进行合作研发,反之则应鼓励竞争;随着电价补贴的提高,企业间的R&D竞争应受到鼓励;一定范围内,R&D补贴和电价补贴均能提高社会福利。论文创新性地揭示出可再生能源电力R&D投资的最优投资时机选择、电价补贴政策组合与社会福利三者间应有的内在联动关系,为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有效激励和管理提供富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协同研发问题,本文以单个研究机构(大学、科研院所)和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微分博弈模型,运用HJB方程分别分析了三种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博弈情形下研究机构和企业各自的最优研发努力程度、最优研发收益、双方最优研发总收益以及企业对研究机构的研发投入补贴。通过对三种博弈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1)研发投入补贴作为一种激励策略,可促进研究机构研发努力程度、研究机构与企业各自研发收益以及双方研发总收益的提升;(2)协同合作博弈情形下研究机构与企业各自研发努力程度、各自研发收益和双方研发总收益均优于非合作情形。为协调研究机构与企业的产业共性技术协同研发行为,通过讨论收益分配系数α的取值范围进而分析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协同研发的收益协调机制。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理论推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出发,将R&D网络的演化视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进行研究。从宏观阶段划分、微观企业行为规则和网络特征统计量3个维度构建R&D网络自组织演化的分析框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建立R&D网络自组织演化的理论模型,运用数值仿真方法揭示其演化规律以及知识溢出效率对网络特征统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D网络的自组织演化过程最终可达到稳定状态,企业具有择优连接的意识,使网络呈现出无标度和集聚特征,知识溢出效率对网络规模、网络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这为政府正确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诺基亚的R&D网络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模型与实际网络基本吻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