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唐斌 《江淮论坛》2010,(3):153-156,175
安全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公共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安全感有着极大的影响.政府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作为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心理安全感的满足。而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由于政府信任危机、信息不对称、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和公众认知偏差等原因造成了社会公众心理安全感的流失。对此,我们应从提升政府处理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保障社会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强公共安全教育项目和成立公共安全事件心理预警与应急支撑体系等五个方面来重构社会公众的心理安全感。  相似文献   

2.
吴晓艳 《阴山学刊》2014,(4):100-103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量表》、《安全感量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以183名内蒙古高校教师为被试,研究人际关系与心理安全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显示:高校教师人际关系在性别、蒙汉民族、教龄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人际关系与心理安全感、主观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困扰与心理安全感、主观幸福感呈极其显著负相关,心理安全感、主观幸福感对人际关系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安全感量表(S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大学生安全感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安全感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显著;(2)大学生安全感总分及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两因子都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相关;(3)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公众安全感及指标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安全感调查进行了15年之后,研究安全感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完善理论思考是有意义的.本文在研究安全感概念、作用其应有的涵义的基础上;研究了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动态,总结了指标遴选标准、体系框架安排、指标层次性和复杂性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还特别对近几年某市安全感实证调查研究的问卷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安全感问卷结构是实践中的安全感指标体系,是最具有活力的安全感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心理烦躁、做事马虎的人也越来越多,生活好像也越来越缺乏安全感了。很多人还为此振振有辞:我就这习惯,改不了了。是不是真的改不了了呢?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自恋型领导影响员工知识隐藏的作用机理,重点分析了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作用。通过选择12家企业员工及其直接领导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层级回归等方法分析231份配对数据发现:自恋型领导对员工知识隐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安全感在自恋型领导与员工知识隐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负向调节自恋型领导与员工知识隐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社会救助作为托底民生保障的基础,对精准扶贫、促进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测量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和上海浦东新区社会救助政策实践来设计民生三感测量工具,以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救助对提升获得感有积极正面作用,而具体社会救助项目对民生三感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获得感是基础,对安全感和幸福感均有直接作用;安全感是中间层次;获得感通过安全感的部分中介效应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安全感对幸福感的作用大于获得感。因此,要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应当关注救助效果,重点提升就业救助,提高救助项目分布的科学性并重视通过提升安全感来提高居民的最终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转型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而人口的流动性又造成了社会人口结构的异质性和人际信任模式的新变化.本文以城市流动人口安全感及人际信任为讨论主题,分析在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以及市场博弈情境下,安全感、人格可靠性、制度诚信、社会诚信等因素对流动人口人际信任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揭示社会转型背景下人际信任模式的建构机制及发展变化规律,以期为解决流动人口人际信任的当下困境及促进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坐姿读心     
苏苏 《家庭科技》2014,(1):41-41
正朋友坐公交车时,总喜欢坐后面右侧靠窗的位置。她说这里视线好,整个车厢里的人都能尽收眼底,这样有安全感,还可以看尽人间百态。从位置看心理选择坐的位置跟我们的心理因素有一定联系,表现了一个人想跟他人保持的距离。中央中央位置一般是受人瞩  相似文献   

10.
周琳 《家庭科技》2023,(5):21-23
<正>心理安全感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维持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要素,也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之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心理安全感定义如下:一种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给人自由和自信感的心理状态。在当代社会,青少年面临着来自主观和客观环境的多方压力,当他们无法有效地疏导这些压力时,心理安全感就会降低,安全感的缺失不仅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到青少年“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研究者多认为“公众安全感”概念与西方研究者的“犯罪恐惧感”概念相同或相近.从适用语境和内涵、二者出现背离的情形以及实务部门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词并非相同的概念.从最初的犯罪恐惧感形成、影响因素分析到后来的恐惧感对人行为和社会的影响研究,对恐惧感的研究日见其深;对安全感的研究却驻足不前.不囿于因变量研究而视恐惧感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将为警察工作拓宽视角,极大提升警察机构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2.
刘旭 《中州学刊》2007,(5):106-108
目前,全国上下正在进行以实现人民大众的幸福安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的平安建设。平安建设的目标体现在人本和社会两个方面,包括社会成员具有安全感、和谐感和信任感,社会系统稳定、规则运行且前景可预期。开展平安建设应当有新的思路,包括推动国家主导型治理模式向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转变,促进以提供物质救济为特征的社会保障与以构建精神家园为目标的社会团结的结合,促进城乡全面均衡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孟东方 《西部论坛》2021,31(3):44-56
高品质生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充分平衡发展条件下,人们所呈现出的共享高质量物质生活和高品位精神生活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的.基于"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度"3个维度构建高品质生活的居民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居民的抽样调查分析结果充分反映了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重庆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安全感"和"幸福感"指数较高,而"认同度"指数较低,主城都市区和收入较高的居民满意度较高;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是重庆市居民获得感(认同度)较低的最主要原因,但居民对未来的物质生活和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重庆市居民对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较高,但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较低.重庆市创造高品质生活,首先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居民的收入增长和就业稳定;其次要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和帮扶力度;最后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4.
人民警察在执法办案过程中需要公民给予协助而不能的事情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反映到人们意识层次可概括为公民助警意识不强。这尽管有公民自身的原因,但它的实质是警民之间缺乏和谐的信任关系所致。要扭转这一不良状况,必须从转变思想意识、提高人们安全感、重塑警察形象、建立多种警民互动平台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农紫玲 《家庭科技》2013,(10):43-43
英国心理学家发现,女人之所以愿意随身携带手提包,是因为各色手提包给她们带来了足够的自信。包能给女人带来安全感,就像贴身伴侣,随身带着心里才有一份可依赖的踏实感。当女人们从家里走进广阔世界时,正是包在潜意识上给了她们某种情感依托。在某些场合,提包还可以帮助她们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相似文献   

16.
灾难不仅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精神伤害。在灾难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灾后心理救助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由灾难引发的恐惧、痛苦、震惊等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灾后心理救助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的积聚。  相似文献   

17.
自由的悖论--重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虽然以研究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为宗旨,但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精神困境及如何走出这种困境的分析,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以自由为主线,从自由对人的双重影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如何克服消极意义上的自由这三个方面述评了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18.
寻根是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母题,而文人对于故乡的回忆不单纯是一种历史的回顾,隐含特定的民族文化指向和某种现实的需要寻求安全感,归属感.本文从文人的心理和外在世界两者的关系的分析入手,剖析中国文人的归乡心理.  相似文献   

19.
黄山是我国山岳风光中的杰作,其独特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在给游客带来气象万千的美妙景致的同时,也会因为一些灾害性天气的“露脸”,给满怀美好愿望慕名而来的游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打造让游客有安全感、安全系数更高的风景区防灾减灾体系,成为黄山风景区近年来着力付诸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20.
不安全感心理与社会进步及人事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安全需要是人的低层次需要,但如剥夺它则会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人会积极改造自身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使自己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可适度利用人的不安全感心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