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泓峻 《社会科学辑刊》2023,(3):204-212+239+2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思考过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特定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等问题,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仍然是一个与国内外教条主义艰难斗争的过程。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也包含现实与历史文化两个维度,但受特定历史条件限制,主要强调的是现实维度。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无论是中共党内还是党外,都存在各种错误认识,它们一方面成为各种势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借口,另一方面也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水平。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够顺利传播与发展,得益于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的相通。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真正凸显出来,廓清了许多错误与模糊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道家与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关系密切.在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乃至西方哲学的中国化,都需要道家的积极参与.因为道家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家与儒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道家是建构当代新道家的“生长点”,道家在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易于同西方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张允熠 《学术界》2004,(5):7-15
把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从中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在精神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从文化深层机制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使之具有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思维特色;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思维和传统文化必须秉赋现代性.通过毛泽东的创造性阐发,马克思主义不仅真正秉赋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且也克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观性、朴素性和模糊性,使中国真正拥有了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有民族形式又具科学精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在"实事求是"、真理标准和"小康社会"等命题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应有新的飞跃,同时应突显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位文化的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新儒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简评王元明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两个最重要思想派别,弄清它们的关系无论对研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对研究现代新儒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毅同志所著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主要是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取代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原有轨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不仅是它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是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文化现象并把它与中国文化传统联系起来研究是近几年理论研究中开拓的新课题。由于特定的时代氛围,这些研究大多都神奇般地加重了传统文化的法码,认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同化,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等等,仍把当代中国的文化特征理解为所谓的传统文化。因此,需要重新摆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  相似文献   

6.
也谈同一性     
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在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教学和宣传中,往往把毛泽东同志所讲的“一分为二”代替了对立统一。一个“分”为“两”个,重点在“分”,在“二”,在“斗争”。这就忽视了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分与合的关系,二与一的关系,似乎只有分没有合,只有对立面的斗争,没有对立面的统一。林彪、“四人帮”这伙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骗子,为了适应他们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干脆把唯物辩证法歪曲为“斗争哲学”。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对立统一这个唯物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有待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不是对立的,而且作为思想文化的儒学,一直以来就与马克思主义处于不断融合会通中。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重新阐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审视。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经由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真正确立。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把握,应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的现代转型,超越以往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以"思想自我"的意识理解两者的会通,把握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在人性自觉的意义上贯通两者,实现同质同构、异质互补、双向建构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东西方文化的批判继承,使得马列主义深深地嵌植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土壤之中。他所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其思想体系、理论思维等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独立自强和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所造就的伟大历史人物,并不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固守者,而是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造者;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浓厚的"中国的"特征,但毛泽东思想并不可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直接产生。  相似文献   

9.
郑庆林 《江淮论坛》2004,19(5):67-71
用“马克思哲学”充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者,把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看作是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异质的、对立的,从而把恩格斯的哲学著作排除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是有害的。无论是从两人的哲学分工看,还是从两人在哲学著述上的密切合作、相互赞同看,都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同创始人,两人的哲学基本思想是高度一致的。把恩格斯的哲学著作排除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就会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背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允熠  张弛 《学术界》2007,(6):24-35
西方学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本文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因素和知识环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来源、语言符号转化中的中国化因素等三个方面概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探析其结论的缘由和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开花、结果,决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谁要是不懂得一些儒家思想的传统,谁就不能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式的文化和哲学传统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和术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刘因灿 《理论界》2011,(5):92-93
冯友兰是第一位从中国哲学史的广阔视野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史家。他着眼于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毛泽东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他站在传统哲学辩证法思想的立场,就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相背离之处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尽管他的某些观点富有争议,但对我们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特色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的产生不仅有其特定的社会物质根源,而且有其特定的思想理论来源。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①毛泽东哲学思想特定的思想理论来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代初期以来,毛泽东哲学思想和它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问题遭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歪曲。国外一些人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纯属中国的产物,只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延续,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只是照搬照抄和简单重复的关系,不过是“增加了自己若干解释和中国革命运动历史的实例”而已。我们说,这些看法都是十分错误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不仅直接继承了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以毛泽东同志的哲学代表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为例,具体地详细地说明毛泽东哲学思想和它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儒学的宗教性成为20世纪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重要议题之一。新儒家在该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运思和见解,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探寻。本文将从哲学理念、本体问题和内在超越等方面阐述现代新儒家的宗教与儒学关系问题,以期对探讨儒学与宗教、儒学与民族文化精神,以及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关于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争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在改变了对儒学之偏颇认识的同时,亦奠定了现代新儒学作为中国三大现代思潮之一的历史地位;推进了对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在对文化建设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精神之主体性的问题有了更清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合理方针的思考。抱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大陆学者与港台新儒家代表了两种不同形态的“生命的学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以及现代新儒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之间的比较研究,是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面向未来必须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学研究改变了以往将儒学简单归结为封建文化甚至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促使人们一分为二地“同情了解”儒学并认肯了它作为多元文化中之一元存在的合理性,以及现代新儒学作为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的历史地位。这一研究推进了对传统与现代化的辩证思考,使国人对必须树立民族文化精神主体性的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理性自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理论的发展。广义的新儒学概念有其合理性,内地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决不能归结为是要搞意识形态的斗争,而是因为它是生命的学问。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良性互动及其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是新儒学研究面向未来应当进一步探讨的两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当前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大陆新儒家的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十分活跃,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必须指出的是,大陆新儒家的一些学说和主张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不相符、不相容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在学理上是荒谬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其一,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把中华文化经典的诵读等同于“儿童读经”,并把“儿童读经”作为在中国复兴儒学(教)的基础性工作,企图以“复兴儒学(教)”来替代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这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标是相背离的。其二,大陆新儒家提出“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立儒教为国教”、“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等观点和主张,这对我国现行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提出了公开挑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注意。种种情况表明,大陆新生代新儒家已成为现代新儒学运动新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出场,标志着现代新儒学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关注和重视对大陆现代新儒家及其学说的研究。需要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儒学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继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反人民、反民主的封建糟粕,旗帜鲜明地反对反民主反社会主义的儒化论。只有这样,儒学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结合实际上是在实际、实用、实践层面和理论、思想、精神层面上的结合。第一种结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革命行动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第二种结合是从思想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使之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两种结合都决定了毛泽东思想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本人的思想为主体而形成的。那么,毛泽东究竟从传统中继承了什么?本文认为,毛泽东吸收了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这就决定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实际包括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作用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也正因为如此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学术界有三种看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现代新儒学的内涵、思想特征,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探寻新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指出现代新儒学的局限性,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儒学进行时代性转换,批判继承儒学价值体系的合理因素和价值精华,为现代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丰富的营养,让儒学价值体系的精华为时代所用,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中华民族也是如此。中国的文化传统,集中凝结于儒学精神之中,因此对儒学精神的辩证吸收,便构成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关节点。由此会自然地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必须与中国传统的儒学精神合流,才能内化于我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一切行为的内在指导者。这是可能的吗?回答是肯定的。从表面上看,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