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向阳 《决策》2012,(6):2-5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可以说,社区稳定则社会稳定,社区和谐则社会和谐。合肥市目前有43个街道、421个城市社区、283个农村社区。近年来,随着合肥市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转型,作为城市管理“细胞”的街道和社区的服务对象日益多元,服务范围日益拓宽。如何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提升社区服务,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让社区成为居民群众的和谐家园和幸福港湾,正成为合肥市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李光全 《领导科学》2012,(29):30-33
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风险社会背景下城市风险有效防范和管理效能全面提升的关键.文章从一个案例模式管理的现实绩效出发,反推体制创新的过程和绩效提升重点,以社区警务社会管理为切入点,对风险社会背景下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进行审视.在对宁波海曙区警务e超市对社区社会管理绩效改善重点和有益启示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向应该是立足问题导向,强化社区基础地位,依托信息手段并强化理念创新的实践指引.未来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能力提升的角度坚持一个涵盖治理与权利实现的核心,具体思路需要在五个方面进行转变,以外在推进机制和机构改革促使新型管理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吴明华 《决策》2011,(7):40-42
很多地方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突破口,选择在基层社区,但具体做法却各有千秋。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方向是什么?应该如何突破?  相似文献   

4.
社区主要是指由有着共同的归属意识和利益关系的社会群体所形成的聚居区域。伴随着经济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领域出现了诸多值得关注重视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成为当务之急和迫切之需。社会管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社区。社区自身的特质决定了社会在创新管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11,(42):20-21
将社区建成市民的"幸福港湾" 2011年7月.广州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决定全面加强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工作。力争10年将社区建成市民的“幸福港湾”。2008年以来.广州在广东省率先进行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先后在14个街道开展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改革试点.在20个街道开展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以街道、社区为突破口,推动城乡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3,(31):20-21
重庆渝中区自2010年5月启动"社区工作日"制度以来,全区机关干部深入街道、社区脱产工作一天,听民需、纳民意、解民难、化民怨,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在2012年12月7日举行的全国首届"中国幸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调查活动"评选中,"社区工作日"活动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最佳实践案例。走出机关沉到院坝,体察民情零距离所谓"社区工作日"就是每月第二周、第四周星期二,全区所有机  相似文献   

7.
农村是最基层的社区,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应该在农村基层。近年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碰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在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在社会治安防范、在网吧监管、在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与网络舆情处置五个方面。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就要以社会工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疏导作用、以社会组织为中介平台,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以社区建设为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管理的细胞和微循环系统在社区,因此社区管理的细化和精准将制约着整个社会管理的效果,其中文化建设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既可以起到先导作用,催生创新性管理制度,又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文化服务本身就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如何发挥文化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文化类社区社团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又如何体现它的功能呢?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1,(34):20-21
2009年以来.厦门市两级人民法院部署开展为期五年的创建“无讼社区”活动.以现代社区为载体,融合传统无讼理念.引导社区主体在法律规则框架下.正当行使权利.和谐安宁相处.逐步形成了司法引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司法职能与社会责任共承担的社会管理创新机制.促进基层实现从化讼止争到少讼无讼转变。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2,(28):18-19
6月19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委、区人民政府发布《创新“五个一”模式实现社区服务管理新突破》。文件显示,泰山区按照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牢固树立“小社区,大社会”的工作理念,深入研究和破解社区管理服务难题,创新了“五个一”模式,实现了社区“管理无缝隙、服务零距离”的工作目标。先后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1,(37):18-18
在我国存在了50多年的街道办.近日彻底退出安徽铜陵市民的生活。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铜陵近日在全市推行铜官山区改革经验.全面撤销街道办.建立“市一区一社区”三级服务架构。改革后.街道原有的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级职能部门,而社会管理、服务事务等职能全部下放到了社区.经费也得以向社区倾斜。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铜陵改革最终评估效果好的话将会在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2.
殷民娥  沈跃春 《决策》2011,(11):10-11
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找准突出问题.选准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当前尤其要在思想观念和政策法规上取得突破,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3.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我们将认真履行民政职能,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11,(44):20-21
项目背景与动因 民政部:街道办撤销是趋势 街道办.一个在我国存在了50多年的行政机构.近日.彻底退出安徽省铜陵市市民的生活。2010年7月.铜陵市主城区铜官山区率全国之先,试点撤销街道办事处.社区事务实行居民自我管理。2011年1月.铜陵市开始推广铜官山区经验。在全市大规模撤销街道办,至今年8月底.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铜陵市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全部撤销“街道”的地级市。7月底.铜官山区被民政部列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其改革模式也被总结为“铜陵模式”.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家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随着铜陵改革的被认可.“铜陵模式”也即将在安徽省全省范围内推广开来。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副司长王金华称.街道办取消是一个趋势.铜陵改革最终评估效果好的话将会在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分析了天津和平区的社区发展,阐述了对于天津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想法、对策。即:先以和平区为试点,撤销街道建制,在街道层级,设立街道级社区办事处,建立区——社区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在社区层级,设立适应今后居民自治的社区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16.
《咨询与决策》2011,(9):93-94
去年以来,襄阳市委、市政府切实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为动力,抓住机遇,先行先试,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市创新四项机制推进社会管理的做法,被中央综治办《综治动态》转发推广;我市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的做法,得到省综治委和中央、省级媒体肯定推广,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11,(41):24-25
2011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后,各地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全过程.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是随着9月底全国社会管理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社会管理创新进入了一个落实阶段。实施科学的项目化管理,有利于各部门明晰责任,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因此各地立足于本地实际将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上,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指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现有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目标的活动和过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9.
周永康在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中居于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地位。要提高整个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抓住基层这个源头和根本是关键所在。目前,基层社会  相似文献   

20.
当前,油田正处于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随着矿区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发生的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为“社区人”,油田矿区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油田建设西部大庆的发展需要,必须从加强社区党建、居委会建设、公共安全管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维护居民正当权益、加强组织领导六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矿区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矿区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矿区社会管理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