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白春香 《社科纵横》2010,25(5):117-119
《倾城之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形象萨黑荑妮公主,但遗憾的是却被学者们忽视了。本文认为,萨黑荑妮公主是张爱玲在小说中的有意粘贴,她的存在是对白流苏传奇故事的现实矫正,两个形象是相反相成的,她们共同构成一个复合形象。白流苏的塑造从内心层面剖示了被迫离家出走的女性不得不走向堕落的内在必然性,而萨黑荑妮公主的故事则在现实层面上展现了她们的悲剧人生。她们的复合形象深刻地揭示出:女性的被迫出走只会以女性的堕落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探讨菲兹杰拉尔德的艺术风格 ,首先应关注他悖论的世界。他一辈子追求成功 ,可领略的却是无数次的失败 ;他历经失败 ,又哀伤地把失败写成诗。他是诗人小说家。他成功的秘诀 ,正是他能游刃有余地将相互矛盾的看法熔于一炉。他的艺术魅力在悖论中升华 ,其艺术视野在悖论中延伸。对人生他有本能的悲剧意识 ;对艺术他有诗意的追求。他把人生与艺术融为一体 ,把悲剧写成诗。他创造的“夜色世界”与他同时代的海明威的“冰山世界”遥相呼应 ,在“迷惘一代”的艺术海洋上巍然耸立  相似文献   

3.
奥尼尔强调悲剧的崇高美和神秘性,但在他的古典悲剧观念中,具有鲜明的近代意识。他的悲剧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除表现无所归属的人生苦恼外,还描写情欲、财、权欲等原始本能所引起的悲剧。其伟大成就,不在于接受什么心理分析学和分析心理学的影响,而在于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和人道主义思想,深切感受在丑恶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呻吟的人民的心灵痛苦。  相似文献   

4.
杨冬 《社科纵横》2005,20(2):178-179
女性意识与男性世界的冲突,造就女性绘画先驱的艺术和人生。她们对固有秩序的反叛性是其悲剧命运的原因,也是其艺术之所以动人的原因。在男权社会强大的思维惯性中,对于第一次走出封建家庭的女艺术家,她们个人的努力几乎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5.
谈悲剧与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平 《社科纵横》2005,20(1):135-136
广义的悲剧 ,用来定义某种情调 ,这种情调 ,也常被人们用悲、悲情、悲剧性等词语界定。狭义的悲剧指特殊的戏剧艺术类型。美学范畴的悲剧 ,即关乎情调 ,又囊括了狭义的悲剧。它是悲剧艺术的精髓。本文讨论的 ,正是这样一种悲剧。王国维先生认为 :“艺术是苦难人生的唯一解脱。”因为艺术在阴郁的现实之外 ,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 ,包含了崇高 :它源于苦难 ,又超越于苦难。它和苦难一起 ,支撑着艺术与人生。本文主要抒写了四种悲剧 :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奋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悲剧 ,对善良与崇高的坚守招致的悲剧和毁灭 ,开放在血泊和墓地里的爱情悲剧 ,庸常人生中所完成的对悲情的超越。通过这四种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 ,悲剧与崇高 ,如何在美学层面上 ,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6.
“偶”聚     
有一种女人,她们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这是我们最初的本能,像个孩子那样;这个城市还很新,很多事情才刚刚发生。让我们一起品尝来自她们那个世界的"冰激凌"吧!当然,她们不是芭比,却和芭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她们比芭比更好玩!  相似文献   

7.
一曲生命的悲歌--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欣 《社科纵横》2006,21(6):103-104
果园城中有三类女性:一类是在传统礼教中长大,认命而不争的女性,一类是聪慧多情,虽未“出城”心中却涌动着不羁梦幻的女性,一类是灰色女性。师陀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尤其是社会悲剧中包裹着的人性悲剧的书写,揭露了宗法制度的罪恶和女性生存环境的反自然、非人性。果园城中女性书写的魅力来自于师陀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一名游子深沉的怀乡情结和家庭没落命运所带来的生命悲剧意识互相纠结,呈现出的对待女性悲剧人生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4):125-128
弗洛伊德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探究了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本能,展现了人类生命悲剧的必然性和多种心理体验,从而建立起其非理性主义的悲剧观。本文从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弗洛伊德悲剧论中关于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快感、悲剧的深层心理学和悲剧的乐观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尼采看来 ,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做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做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 ,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 ,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 ,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 ,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相似文献   

10.
如果把离婚理解为夫妻间一场感情悲剧的结束,那么,是否就意味着他们各自人生喜剧的开始呢?这里介绍两位离婚的女性,当她们叩响再婚的大门时,并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幸福,为什么?请听听她俩各自的诉说——  相似文献   

11.
赵琳 《求是学刊》2004,31(4):106-110
唐传奇《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 ,它所讲述的爱情悲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始乱终弃” ,实际上是女性“自献”的悲剧 ,其根源则是传统两性文化中以“男主女从”为要义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之所以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是因为她的代表作《大地》继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写作特色,为读者编织了一幅旧中国农村社会广阔、独特的民俗长卷,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必读书,赋予了西方一个全新的、有血有肉的中国形象。她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试图运用中国人的视角,以文化为切入点描写中国农村和城镇生活,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中美两国、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她的作品将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付美艳 《学术交流》2012,(3):152-155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碧曾被作为捍卫爱情的勇士而进入人类文学史的光荣榜,然而在剧中她从"妖妇"到"天使"的转变,并不是剧情发展的水到渠成,而是剧作家奥尼尔试图维护两性关系中男强女弱模式的一种努力,在文本背后隐藏的是对男权被颠覆的焦虑。女性主义批评通过对文本的重新阅读和阐释,以新的视角,在文本中找寻男权意识对女性在精神上的控制。当爱碧进入这样一种文学批评视野,发现虽然最开始她是一个男权话语樊篱的突围者,但她不过是一个不自觉的女性解放者,最终又一头栽回男权话语体系的怀抱,通过杀婴,成就了一曲"伟大"的爱情绝唱。这变异的母性,实质是男权社会的作茧自缚。  相似文献   

14.
许地山笔下的春桃形象虽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更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从春桃的精神世界来看,她虽然地位卑微、生活困苦,却拥有独立的意志、强烈的自尊、健全的人格、务实的精神。从现实合理性来看,春桃外貌的美丽清洁是小说必要的审美元素,以克服其社会职业的卑微不洁;其生活环境是大都市北京而非保守的乡村为她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小说一女二夫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存在,近似于民间奇异婚俗。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春桃形象反映了许地山关于人生问题、妇女问题的思考,是对以往创作的一种超越,也是个人情感追求的一种流露。  相似文献   

15.
黄晖 《阅江学刊》2013,5(2):126-130
王国维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率先打破中国传统学术中索隐、考据等旧的研究范式,彻底改变了以往《红楼梦》批评研究畏葸不前的局面,将叔本华的悲剧思想运用于文学批评,为中国文学批评引入了西方哲学理念,建构了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批评缺乏思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状况。但《(红楼梦)评论》毕竟是王国维尝试性的论著,其美感的凸显与意义的揭示也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或许与他急于开拓一条批评之路的时代使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黄金桥 《创新》2009,3(5):85-87
我国目前正处于通过创制及健全相关民事立法——侵权责任法来积极应对各种事故导致人身与财产损害后果的关键时期。几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侵权死亡赔偿的一个司法解释引发了社会上“同命同价”与“同命不同价”的激烈争论。生命双重价值观命题的提出对于理性回应“同命同价”与“同命:再同价”的质疑及剖析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建群封笔小说《统万城》以沙漠中筑造的“童话之城”为起点,再现匈奴这一“消失”民族的时空场景,再现了他们在欧亚大陆草原爆发出的最后一声雄浑呐喊。小说立体书写男性和女性,复活了十六国时期“悲剧中的悲剧”。从文学地理角度来看该小说可以得到启示,中国历史不仅是农耕民族书写的“我者”历史,也不仅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长城内外皆是故乡,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共同塑造中国历史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18.
Victoria Climbié was a West African child sent to Europe in the care of her aunt, Kouao. She died as a consequence of cruelty and neglect at the hands of her aunt and her aunt's boyfriend, Manning, in particularly extreme circumstances. A major inquiry by Lord Laming into the failings of the statutory services revealed widespread problems and made many recommendations to government. Drawing on the Victoria Climbié Inquiry Report, the paper aims to describe and understand Victoria's states of mind during her time in England. The report contains many clues to the meaning of what happened, but their significance for learning from the entire tragedy is missed. The paper explores why professionals found it impossible to see what was happening, despite the evidence being available. Both Victoria's states of mind and those of the professionals who came into contact with her are analysed in terms of defences against extreme mental pa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right kind of training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being available for child protection staff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张娟 《求是学刊》2012,39(3):132-136
“地母精神”最早由张爱玲提出.所谓“地母精神”,即肯定女性生存繁衍价值、对凡俗人生的投入与物质理性.王安忆不但在散文中明确表达她对地母精神的认同,而且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母精神”.这种“重女抑男”的地母精神与现代市民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生本位、物质理性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是现代都市发展的产物.“地母精神”是对传统家国叙事的反拨,体现了日常现代性的追求,但其并不能并入任何女性主义的流派,而是超越了性别对立的一种女性观、民间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20.
袁峰 《唐都学刊》2007,23(2):100-103
情性由语根“生”“青”“心”衍生组合而来。由心观生、青,“生”符提携着生命的才情,“青”符突现青春的魅力,由心青组合成的情不同于由心生组合成的性。“生生”的物性是一个较为莽撞的“游子”,心生的人性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慈母”。生生总关性,性情千千结,生命精神的文化永恒地在有关于“生”的物性和有关于“心”的性情所交织成的网状结构上波动,文论精神的情结中有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