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郁达夫是一位以文字作画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既有对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图景绘画般的构图,也有色彩的传神点染,郁达夫这种独特的艺术追求,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自然写照,更多的是作家主观世界的折射。绘画技法融入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使他的小说获得了含蓄、蕴藉,诗意盎然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的自传作品作为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传创作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明显受到了诸多地域因素的影响。二三十年代沿海地区的自传出版潮流激发了郁达夫的自传创作欲望,这是郁达夫自传创作的主要动因。而影响郁达夫自传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的是近代浙江的思想变革,以及浙西柔美的水性文化和20世纪早期日本社会的文化。前者作为郁氏的故乡,它的影响具有深层性;而后者不仅培养了他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深刻影响了他的个性。二者共同造成了郁达夫自传作品求真求善、浪漫感伤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1 郁达夫是在外国文学的浸渍中提起笔来的,诱发其艺术冲动,并激起他创作勇气的是那个“相貌柔和的北国巨人屠格涅夫”。可以说,如果没有外国文学的催促及郁达夫对外国文学博览而形成的广袤的艺术根柢,那么他创作的一切倾向和复杂多方的形态是难以理解的。可是,与这种对外国文学的兼收并包倾向异趣,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郁达夫则采取了坚决斗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无沦在经历或是创作上均和安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多次来安徽工作、游历,写下了许多篇烩炙人口的以安徽为背景的作品,不仅生动地勾勒了安徽的地方风物,形象地再现了二十年代安徽的社会生活,而且也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倾向及杰出的艺术才能。本文拟结合“安徽篇”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对郁达夫研究中很少有人涉猎的篇章作一点探索,以期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艺术真实是文艺理论界的一个重要命题,对艺术真实的探讨不仅仅是对艺术创作文本与客观现实之间关系的关注,更是对文本本身与创作主体情感重合可能性的探讨。文章运用英美新批评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郁达夫从感伤主义到《迟桂花》中所体现的回归真实、回归自然的艺术真实的理念追求,以及从欲望未遂的行为体验与向善求真的艺术选择两方面,阐释郁达夫对于艺术真实理念的建构与坚守。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为艺术派”创造社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创造社散文创作代表作家之一。六十多年来,对他的小说创作、旧诗词、游记,以及生平思想,作了不少研究,但在一千多篇文论中,对他的散文,尤其是议论性散文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郁达夫的散文,在新文学的散文创作中颇具特色,在二、三十年代有着相当的影响。他的议论性散文,常以其明晰的思想,热烈的情怀,大胆激越的反抗,震惊了当时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在后期逐步转向现实主义是非常自觉的。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仅仅地把写作的东西令人厌倦地重复和旧调重弹,仅限于运用单一的艺术方法处理同一性质的素材,那必然会导致创作冲动的衰退。郁达夫创作的后期是浪漫主义创作思想发生危机的时期,他越来越敏锐地感到浪漫主义的内部矛盾难以解决,消极反叛的个人主义立场局限性很大并且很脆弱。在他看来,那种夹杂着感伤颓废情调和世纪末气息的浪漫主义已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感伤情绪 ,带有明显的世纪末颓废色彩。这种感伤色彩从前期抒发情欲苦闷的《沉沦》 ,延续到表现灵肉冲突净化的《过去》 ,直到感慨人生虚空的晚期创作《蜃楼》和《迟暮》 ,成为贯穿郁达夫创作的一个突出特色。此外 ,他还有意给作品渲染一种忧郁的、哀愁的艺术气氛 ,从而增浓了作品的感伤情调。郁达夫作品中所以会有这样浓重的感伤情绪 ,是他不幸经历、个人气质、美学情趣和社会风气交融的结果。郁达夫出身在风雨如磐的黑暗时代 ,三岁丧父 ,致使家庭经济陷入困顿之中。他自己曾说儿时最深刻的记忆是“对于饥饿的恐…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特色并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风格基本倾问是浪漫主义 ,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自然主义 ,这自然主义因素 ,既体现了郁达夫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作品的格调 ,本文在更深的层次上 ,进一步探讨郁达夫小说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具体表现 ,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沉沦>的创作源泉是:(1)日本浪漫主义作家佐藤春夫对郁达夫早期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2)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对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创作方法上产生了影响;(3)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与留日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4)郁达夫在精神与物质上的失衡使他产生了创作上的冲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