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夜访刘春樵     
夜访刘春樵刘忠祥黄孝桂初春的一个傍晚,我们来到离常德市区二十几公里的蔡家岗,寻访一位当年名传三湘的人物。走进3间平房的农家小院,只见一位老农腰系围布,边吃晚饭,边在看电视。他就是我们要寻访的刘春樵,75岁了,在这座小院已平静地生活了14个春秋。刘春樵...  相似文献   

2.
佚名 《中外书摘》2009,(4):59-59
印度有一个青年名叫萨丹,他很小就染上了麻风病。幸运的是他无意中结识了一位来自家乡马德拉斯传教行医的传教士医生保罗·布兰迪,两人成了忘年交。从此好心的布兰迪医生便把萨丹带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几年后的一个夏天,萨丹想回家过个周末,一是探望家人,二是想看看自己独立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在河北省阳原县,有一个千年古城——开阳堡。来到这里有一种来到中国西部沙漠腹地古城堡的感觉,其实这里距京城也就200多公里,实为难得一见。  相似文献   

4.
100多年前.美国西部的淘金热浪吸引了一个17岁的青年农民亚尔默.随着大篷车队经过艰辛危险的漫漫征途,他来到了加州。他不像发明牛仔裤的李维有缝纫用品、帆布可带。有的只是雄心壮志、灵活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安顿下来后.他就随着人们进入采金场.在那里看到的是一片荒凉不毛之地和混乱不堪、贫乏艰苦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文坚 《老年人》2011,(9):20-22
早在1940年,一位外国青年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这位青年名叫陆毅(中文名),是位西班牙人,时年28岁。起初,他在河北一带从事教育工作,1951年因治病来到澳门后,便与慈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富有善心,工作努力,他受到了澳门人的称赞,大家亲切地称他“老豆”(澳门语,“老爸”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只会送邮票的人安武林当我的初恋“被迫”提前结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竟是个──罗玉茹是我们班里的生活委员。她轻盈地来到我的身边时,总是微笑着对我说:哎,诗人,把你的邮票给我留着。我机械地回答:一定,一定!她抿嘴一笑,低头走了。她觉得我的样子一定很可笑,因...  相似文献   

7.
有墙,就有了城。中国最早的古城在哪?一枚小小的邮票可以提供答案。特种邮票《城头山遗址》这方小小纸片的图案,浓缩的就是"中国第一古城"城头山遗址。画面图案分为两部分,即遗址泥土层截面图、稻田平面图和4件城头山出土的古文物。  相似文献   

8.
有个笑话,说一位绅士出行,来到一个很有名气的风景区,根据旅游手册,他知道此地有两家旅馆,便问别人哪家旅馆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1994,(11)
敬老称楷模──记常德市委书记庞道沐常德市委书记庞道沐,重视老干部工作,尊老敬老,人称楷模。他常说,尊老敬老不仅是个感情问题,更重要的是党的政策,是党的优良传统。认识上有高度,行动上才会有力度。他1968年大学毕业就分配到常德工作,对老干部的感情向来是...  相似文献   

10.
记住和遗忘     
巴山 《老年人》2006,(8):19-19
有两个故事,很让人回味。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位智者和他的一位朋友外出旅行,来到了一个山谷。智者稍不留神,跌倒在悬崖边,幸亏朋友拼尽全力拉住他,他才没有葬身谷底。智者得救后,在石头上刻下了这件事情的经过。后来两个人来到海边,不知何故竟争吵起来。朋友一怒之下,给了智者  相似文献   

11.
《中外书摘》2014,(5):84-86
开庭 1649年1月19日,哈里森率领的骑兵队来到温泽行宫奉命带走查理一世国王,回到伦敦圣詹姆士宫。四周有卫兵防守,国王的寝宫外有两个守兵,只有赫伯特一个人睡在他床边伺候他。  相似文献   

12.
54年前的异国仇敌,今日成为耄耋朋友。1994年8月至10月间,在中国沈阳的离休干部刘丹华和日本山形县上山市农民土屋芳雄之间,有过三次特殊的书信来往。54年前,两个人是不共载天的异国仇敌。一个是侵华的日本宪兵、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魔鬼,一个是东北沦陷时期的作家、土屋  相似文献   

13.
一生磨一镜     
正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一份为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工作了60多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  相似文献   

14.
晓红 《女性天地》2014,(7):36-37
未婚妈妈误入“黑洞” 2011年4月,李文娟中专毕业后跟随老乡从湖南常德来到东莞一家制鞋厂担任质检员。同事徐明对她一见钟情,继而展开热烈地追求。涉世未深的李文娟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跟徐明过起了同居生活。  相似文献   

15.
用心生活     
用心生活文/阿克塞尔图/郑屹在我国大中城市,近年来热衷于公益事业和社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我北京的一个朋友的朋友是位传媒多有报道的商界才俊,除像其他志愿者一样参加一般性的公益活动外,他还暗暗负责起了他所在的居民小区两产鳏寡老人的日常生活。按...  相似文献   

16.
《当代老年》2006,(6):5-5
105岁的宫杜若老人有两个梦想,一是当大学教授,二是娶一位娇妻。这位从内蒙古来到成都儿子家的老人不久前向当地媒体表达了他的梦想。宫老说,最近30年他一直单独生活,希望晚年有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百岁老人想娶娇妻的消息刊发后,拨动了在西安工作、50岁张女士的心。  相似文献   

17.
一个传说     
有位国王体弱多病。御医说,西部有雪山,山上有灵芝,采来可以除病。于是四位勇士被招进宫来。临行,国王说,采得灵芝,必有重赏。四位青年各自出发了。第一位青年先来到山下,望着巍巍高山,心想,这高入云天的山峰顶着万年的积雪,没有谁能上得去。于是转了一圈就回家了。第二位青年来到山下,望着陡峭的山崖,心想,让傻瓜去送死吧!他转了一圈去了邻国。第三位青年在山下转了半天,心想,就是最善攀援的猴子,也不会找到一条上山的路,于是他在山下藏了起来。最后到来的是第四位青年。他扛着干粮和绳索,一到山下就开始攀登。一个月后…  相似文献   

18.
集邮爱好者的新发现爱爱好集邮的崔以泰,多少年来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无论是因公务出国考察或签订合同,还是作为专家学者到国外讲学,当办完公事后,同行的人都争着去一睹异国风光,去购买洋货,而他却急着寻找、搜集邮票。1986年4月下旬,他在美国洛杉矾的一家邮票和钱币公司,意外地发现了一套陌生但却让他激动的邮票:第一枚是一个外国女士的头像和她从中国上海到昭通的路线图。第二枚是她与一行人航行在中国的扬子江上。第三枚是她骑着马行走在去云南昭通的崇山峻岭之中。第四枚是她穿着白大褂,挂着听诊器,抱着一个婴儿,身后还有…  相似文献   

19.
刘小明 《老年人》2014,(6):26-27
正汪大凯是一位农村老人,他一生命途多舛,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通过多年努力,他创作了近3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蓝大武传奇》被常德市文化部门评为"丁玲文学奖"三等奖。2013年,汪大凯入选常德桃源县"十大感动桃源新闻人物"。"右派"青年的"文学梦"1931年,汪大凯出生于常德桃源县太平桥乡一个普通农家。5岁时,他被父母送到私塾读书。虽然年幼稚拙,但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强,颇得先生喜爱,对其学业多有点拨。因为家里贫穷,汪大凯  相似文献   

20.
卢悦老师:两个月前,父母离婚,我的生活几乎崩溃。这才知道父母已经有10年的"空壳"婚姻,爸爸早有了另一个喜欢的人,但他和妈妈约定,要等我工作后才离婚。当妈妈来到我家里,放声大哭时,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