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评述了建国三十余年来关于《史记》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特点、不足,以及当前关于《史记》若干问题的各种观点和对今后的展望。文章特别指出,《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而我们对《史记》的研究水平、状况,同《史记》的地位、影响很不相称。今后,应当成立一个研究中心,加强对《史记》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的《史记》点校修订本,校勘精审,为促进《史记》研究起到了很大作用.然百密一疏,其断句标点方面仍然偶有失误之处.笔者选取《史记》本纪部分的五则史料重新校勘,以期有利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苏芃 《文史哲》2011,(6):81-89
原本《玉篇》残卷中有73条书证材料征引《史记》,其中有27条材料涉及《史记》相关的先唐古注,经比勘判断这些古注是裴骃的《史记集解》的片段,且这些写本材料的底本来自南朝梁代。这些书证引文弥足珍贵,其价值不容忽视,对于《史记》的校理和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继《史记研究史略》、《史记与中国文学》、《唐前史传文学研究》之后,勤奋的张新科教授最近又推出了他的新的力作———《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出版)。通读这部新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与此前出版的《史记通论》、《史记教程》这些著作相比,《史记学概论》与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学”字。学,指的是一项专门学问,也就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从西汉扬雄在《法言》中发表片断《史记》评论到今天,《史记》研究已经走过了两千年的历程,古今中外研究《史记》的论文不下3000篇,论著不下300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史记》研究的层次都…  相似文献   

5.
刘冬颖 《学术界》2005,(3):293-296
司马迁及《史记》研究一向是史学和文学研究的重镇。从西汉算起,《史记》研究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历程。在这一时间里,司马迁及《史记》研究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乃至于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及史学研究中的显学。回顾《史记》研究的历史,其成果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司马迁生平事迹考证、文本章句阐释,还是思想义理研究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些成果一方面为推动《史记》研究走向深入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内容上的重叠也给《史记》研究带来了困惑。近读张强教授的《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我以为,这部专著的问世从正…  相似文献   

6.
在近世的《史记》研究中,风行着一种“微言大义”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由于有诸多忌讳,所以运用了许多手法,这样《史记》中存在着大量的“微言大义”,需要我们离开字面意思去另求。深意”,否则便不能算真正认识了《史记》的巨大价值。“微言大义”说是不是科学的结论?用这种观点去索解《史记》是否符合司马  相似文献   

7.
秦国何时设置相邦、丞相?相邦和丞相这两种官职之间的关系如何?搞清这些问题对秦史研究是有意义的。因有“十三年相邦义戈”和近年发现的《青川田律木牍》等考古材料与文献相印证,证实《史记·六国年表》所记的“十年,张仪为秦相”,“武王二年,初置丞相”确实无误。因此第一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那么,相邦和丞相是否为同一官职的不同称谓,而其地位、职责相同呢?杨宽先生认为“相邦,又称丞相”;林剑鸣先生亦认为“丞相,秦时称为相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是我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兼文学家。他的《史记》标志着我们古代民族文化的光辉成就。司马迁的思想今人论述很多,但有些问题仍然值得探讨。例如,司马迁的根本思想究竟是道家,还是以儒道合流为基础、兼采百家之长?他看待历史是形而上学的循环论,还是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观?他在《史记》中是以歌颂帝王为中心,还是对最高统治集团以揭露、讽刺为主?本文打算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史记》自其问世以降,便以文史兼包、贯通古今为后代文人学者所宗仰和潜心研究。两千年来,这种研究已逐步形成为一门学问——“史记学”。由于“史记学”历经久远,涉及的范围广阔,积累的资料宏富,取得的成就异乎寻常,以致如何继续深入开展《史记》的研究,成为摆在每个《史记》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吴汝煜先生以他的论著《史记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切实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前人没有研究的领域要勇于开拓,己经研究过的问题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而成为开创《史记》研究新生面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0.
丁琴海 《东岳论丛》2001,22(4):86-90
自司马迁创作《史记》以来 ,古今学人对《史记》的创述宗旨提出了多种见解 ,实录说、发愤著书说、谤书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看法。这些观点都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意蕴 ,立论各有所据 ,但均对《史记》的创述宗旨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误读。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解读 ,探析出现这些误读的原因 ,探讨隐藏在这些观点背后的时代文化内涵 ,既可加深我们对《史记》及《史记》研究历史的了解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不同历史文化心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史记》研究学家韩兆琦先生的《史记笺证》是当代《史记》研究力作,也是目前最便于阅读的《史记》评注本。《史记笺证》引征宏博,对于"《史记》三家注"多有取资,其中对于《史记索隐》尤为倚重,在注《史记》的过程中或直接引《索隐》为注,或将《索隐》注文择为一说,或引《索隐》注文为证,在内容上对《索隐》有多方面的接受。但对于《索隐》注释不确之处,也予以必要的指明和纠正,体现了一定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史记》作为一部实录性历史巨著,记载了一些与《周易》相关的资料,这些记载既可以窥见中国易学发展的概况,又与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及情感体验相关,理解这些,对于全面把握《史记》的意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的词语研究是《三国志》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二十年来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本文回顾了二十年来国内《三国志》词语研究的主要成就,揭示了这些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涉及到今后《三国志》词语研究中应该加强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我国先秦以及汉初历史文化的总结,班固曾概括指出它们的联系:“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在班固提到的这些历史著作中,《楚汉春秋》颇值得注意,尤其在研究《史记》与先秦以及汉初文化的联系时,《楚汉春秋》更不可忽略。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4,(3)
《史记》评点是《史记》文学经典化的特殊形态和重要途径之一。明代由于文学复古思潮的涌现、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史抄史评风气的浓厚等因素,《史记》文学评点随之出现兴盛局面。"点"给读者以提醒,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文字评论涉及《史记》章法、叙事、写人、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这些评点,形式灵活多样,多角度阐释《史记》的文学内涵,引导读者细读《史记》,寻找文本中的"密码",参与作品价值的实现。《史记》评点体现了评点者的思想、立场和文学素养,对于《史记》的文学经典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评点所提出的许多理论问题也促进了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明代的《史记》评点对后来的《史记》评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综合历代《史记》研究成果,汇集日本及中国学者对《史记》的一百多种注释,对版本、史实、人物、文字、词语等进行了全面考证,对前人未解释或者解释不详的部分加以重新阐释,《史记会注考证》成为《史记》研究史上的经典性著作,前人对其研究多注意所收张守节《史记正义》佚文的真伪问题,而对其校勘考证之功研究不够,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一百三十篇,共分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体均为人物传记。但这三种体例之间的区分界限是什么?太史公依据什么标准,分别对人物加以编排?譬如说,秦、秦始皇、吕太后为什么立本纪?孔子、陈涉、外戚为什么入世家?吴王濞、淮南、衡山王为什么编列传?等等,历来聚讼纷纭。或认为《史记》为体不纯,自坏家门;或认为作者在体例安排上自存褒贬,寓意深刻。两种意见,实际上都是对《史记》体例的否定。我们认为,《史记》体例的安排是有其客观标准的;其中对人物固然有褒有贬,但与体例编排无关,列于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成语理论,对与《史记》有关的成语加以论述。首先,将关于《史记》的成语分为两大类:(一)见于史记的成语。形成于《史记》之前,为作者所沿袭使用的;由《史记》作者创构,被后人继承的。(二)后人依据《史记》内容概括提炼的成语。而后,对这些成语进行分析。先叙其所具有的特点,然后讨论与《史记》有关的成语在后世的流传及演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阐述《史记》在史书体例编辑方面的成就。《史记》的编辑特色,在中国历史编辑学的产生和发展史中占据承前启后的地位,使纪传体史书定型化和规格化。《史记》的结构共有七个组成部分:《本纪》、《世家》、《表》、《书》、《列传》、《史评》及《自序》等,这些形式既有司马迁在前人基础上加以发展而使其成熟,亦有自己根据著文之需而创立的体裁。《史记》的七种编辑体例在书中视内容需要而有多有少,有详有略,彼此之间既有纵的联系,又有横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史记》编辑体例的成熟化和科学化,使纪传体史书在以后的年代里在中国史书编辑中占据了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论者往往解释说,这是谪发闾左去戍守渔阳。为什么作为贫弱的普通民众的闾左会沦为罪犯而被谪发呢?这是长期以来所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有的研究者试图说明这个问题。卢南乔《“闾左”辨疑》(载《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一文指出了这样两点:其一,闾左是“七科谪”之一,因为晁错、应劭说秦的“七科谪”的时候都提到了闾左;其二,《史记·大宛列传》张晏注所说的“七科谪”,其中六科与晁、应之说相同,只有一科不同,张晏说里没有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