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湖居听书》描写民间艺人王小玉精妙绝伦的鼓书技艺,有“文章绝调”之誉。艺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在再三铺垫、反复烘托之后,写小玉登台说书: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他的专著《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赞刘鹗的《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的确,这部小说在艺术性上很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譬如选入中学语文今年秋季教材的《明湖居听书》一节,写王小玉亦即白妞唱大鼓,读了之后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我们就看看他怎样写的吧.  相似文献   

3.
孙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中《老残游记》条引《檗(?)诗存初集·济上集·济域篇》,清末诗人王梦湘写有长诗一首,诗前有小序,介绍当时著名大鼓书艺人王小玉和她的演唱:鼓书不知所昉,法用三弦、一鼓、双铁板、三数人递演俚词,杂以曼声,殆古弹词之流亚欤?王生小玉以是艺噪于济南有年。岁丙戌予自沂州旋济,听之而善。越岁一,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金瓶梅》的语言(下面均简称“金语”)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特别在讨论《金瓶梅》的作者是哪里人时,“金语”更成了各家争论的焦点,意见颇不一致。台湾学人魏子云先生是研究《金瓶梅》的名家。他对《金瓶梅》的“成书过程”、“思想艺术”和“作者是谁”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石昌渝、尹恭弘两先生在《台港〈金瓶梅〉研究论文选》前言中说:“关于《金瓶梅》的成书和作者的考证,魏  相似文献   

5.
周钧韬先生的《金瓶梅探谜与艺术赏析》(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令人瞩目的“金”学专著。本书三十万言,包括探谜与艺术赏析两大部分,以科学的论证,丰富翔实的资料,优美的文字去探谜、解析,以崭新的面貌奉献在读者面前,脉络清晰,独具特色。作者在《金瓶梅》的作者和成书时间的“探谜”中,提出了与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完全不同的观点。如:吴晗先生早在三十年代著文竭力推倒古  相似文献   

6.
写作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许多概念都是借助经验积累而来的,并未上升到理论高度。其中,“什么是描写?”就是需要商榷订正的问题之一。什么是描写?或说怎样给描写下一个定义呢?《“辞源”正续编合订本》(一九三九年版)和《“辞源”修订本》(一九八○年版)均称“描写:摹写也”。这是以词解词,显然不能视为“描写”的定义。较有探讨价值的解释是下述两家。1.《汉语词典》(一九四七年版《国语辞典》删节本):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一部意境朦胧的小说。它的描写充满着真真假假、是是否否、虚虚实实。因而,作品象蒙上一层轻纱薄幕。隔着纱幕,只见人影幢幢;揭开纱幕,才看得景象分明。关于《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最有权威的评论者脂砚斋曾提出过他的见解。作品第一回谈创作缘起写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脂砚斋就此批道: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其(见?)作者之笔狡狯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胡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蔽)了去,方是巨眼。甲戌本《石头记》批这就告诉人们:曹雪芹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并非第二手,说“披阅增删”只是用笔“狡狯”。而这个“狡狯”,又是作者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即“画家烟云模胡处”。并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给《三国演义》的研究提供了一部重要材料。书中有一些用小字印出的夹注。在该书《前言》中,章培恒先生从小字注考证出成书的年代,马美信同志则把小字注当作评价作者思想倾向的根据。后来,章先生和周楞伽先生发生争论,两位学者都把这些小字注当作作者自己所作的文字(参见《文学遗产》1982年第三期《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马美信同志在《<三国演义>的原本》一文中也再次以小字注为据分析“原本”(按,指嘉靖本)和“毛本”的区别。但是,这些小字注是否出自作者本人之手?郑振铎先生曾在《三国志演义的演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中成功的细节描写,是塑造真实而动人的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使作品具体、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恩格斯把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看作是现实主义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历来许多著名作家也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就这样说过:“现在当一切可能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过,一切不可能的都已试过,这时作者坚信,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个人生活场景》一版《后记》)我国杰出的文学巨匠茅盾在谈到人物形象塑造时也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描写。” (《鼓吹集·关于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学界对此争论数百年,迄今无定论。但从《开卷一笑》(后称《山中一夕话》)中查到的屠隆确实用过“笑笑先生”这个化名的材料看,笔者认为“笑笑生”即是屠隆。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金瓶梅》全文引用的很能表达作者思想的《哀头巾诗》和《哀头巾文》,一诗一文在《山中一夕话》中恰恰被标明作者即是屠隆。此书上集所收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和一些分析《藤野先生》的文章,在谈到《藤野先生》的线索时,都认为《藤野先生》是以作者自己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我觉得《藤野先生》这篇叙事散文,该是以人物(具体地说:是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的。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脉络。”纵观《藤野先生》全文,确实如文题所示,自始至终写的是藤野先生,即,文章正是用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一主要脉络,把表现作者思想和藤野先生的品质,那些材料串连起来的。当然,文章也确有一些地方没写藤野先生,如,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露了作者“对东京失望的情绪”,确  相似文献   

12.
一、对鲁迅《生死场》序言的再认识鲁迅先生在为《生死场》写的序言中谈及到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时,作过以下的表述: “……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刘长虹、陈豪同志的文章《鲁迅笔下的“眼睛”——学习鲁迅小说札记》(《扬州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把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话,简单地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画眼睛,认为描画了人物肖像的“眼睛”就是写出了“一个人的特点”。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先生在原话中,没有提到“肖像”二字。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实践中,没有只  相似文献   

14.
自从拙作《〈金瓶梅〉作者屠隆考》提出《山中一夕话》(其原本题《开卷一笑》)编集者之一“笑笑先生”为屠隆,是《金瓶梅词话》作者的问题之后,海内外学界议论不一。徐州教育学院《文史论坛》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了张远芬同志的《笑笑先生何许人也》一文,同他前一篇否定屠隆说,撇开笑笑先生与屠隆、与《金瓶梅》之间关联的文章《也谈〈金瓶梅〉中的一诗一文》相比。此文也终于来讨论他们之间的“三段论”了。遗憾的是,他文章开头的引子就把我说的“生即先生”强断为“主观解释”。其实,稍知一点他  相似文献   

15.
<正>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是刻画性格、塑造典型的有效手段.茅盾说过:“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李准说得更具体:“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李准:《短篇小说的人物塑造及其他》)可见艺术的典型化,离开了细节描写就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16.
《水浒》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在刻划人物方面,不愧是我国古典作家中少见的巨擘。他调动多种艺术手法,例如典型环境的刻画、激烈的斗争场面的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等,使其笔下的一百零八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人瑞《水浒传·序三》)其实,《水浒》中诨号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的“七虚三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自从成书以来,“七实三虚”之说颇为流行,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历史故事,真实的多、虚构的少。其实,细究起来,所谓“七实三虚”之说并不可靠。从宏观的方面来讲,《三国演义》的社会背景及其大多数人物的姓名与身份确实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的描写中,实际上却是“七虚三实”。例如,赤壁之战在正史中的文字内容很少(万绳楠先生认为只是一场很小的战役),但却被作者用如神之笔大加渲染,写得惊天动地。三顾茅庐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作者却能够驰骋思路,虚构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情节,为诸葛亮的出山进…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问世起,便家喻户晓、“童子解吟”。经过十二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至今仍然深为人们所喜爱。虽然它只不过是一首以皇帝及其宠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的叙事诗。是它对“汉皇”、“杨妃”腐朽生活的揭露批判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吗?是它道出了封建君主荒淫误国的千古遗恨吗?为什么《长恨歌》具有如此巨大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作者在这首诗里实际告诉了人们一  相似文献   

19.
散文的感情     
有感情的不一定是艺术,艺术却必须有感情。离开感情,艺术就不复存在。李泽厚说:“艺术如果没有情感,就不成其为艺术。我们只讲艺术的特征是形象性,其实,情感性比形象性对艺术来说更为重要。艺术的情感性常常是艺术生命之所在。”(《美学论集》)文学是语言艺术,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用语言表达人物的感情和作者自己的感情。这一点,王国维早已在《文学小言》里说过:“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他非常明确地把“情”看作是文学的“原质”之一。  相似文献   

20.
部队青年作家李存葆同志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以下简称《花环》)问世以来,广大读者、文艺界和文学评论界一致认为这部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花环》何以能获得这种感人力量呢?我以为这个与作者艺术表现的“分寸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