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唐五代士子文化心态的嬗变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国赋 《学术研究》2003,(3):121-124
唐五代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主观色彩 ,透过小说文本 ,可以触摸到作家微妙而复杂的创作心理。有唐一代 ,士子的文化心态存在着嬗变的轨迹。从小说作品来看 ,初、盛唐时期 ,士子表现出乐观、自信、自豪的心态 ;到了中、晚唐 ,归隐心态、怀旧心态、空幻心态以及避祸心态在小说作品中有充分体现 ;唐末五代 ,文士希冀侠义之士扶持正义、铲除邪恶 ,于是小说中的侠客形象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西域移民进入长安后生活环境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变化,由初唐的胡汉融合到盛唐的大国心态,逐渐变化为中唐“屈辱”的社会心理与晚唐的受排挤、被压制。作者从唐人对待藩将、胡商、胡艺、胡俗等的态度具体阐述了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3.
与追求完美的传统审美思潮相反,晚唐诗人大量以残缺之景、破碎之象入诗,营造凋敝、破败、荒凉的意象,这种末世情怀表现为残缺情结。残缺情结的凸现,一方面是由于受老庄取法自然,强调和谐的美学观点的影响,晚唐的破衰与残花缺月是和谐的;另一方面,也与山河的破碎,士人心态的衰老、凄凉相适应。晚唐诗人的残缺情结折射了岁月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相似文献   

4.
郝凤彩 《阴山学刊》2007,20(1):25-31
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方干、郑谷、曹邺、司空图等人面对末世衰代,胸有大志,却无用武之地,他们尽管思想和人生态度有别,但其悲观心理与绝望情绪是一致的。他们提倡隐逸冲淡文学,书忧愤于江湖隐逸之别途,系淡漠于山水田园之致景,构成了晚唐诗坛一个涵盖面更为广泛的诗歌流派——隐逸冲淡诗派,代表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开始时代一部分士大夫文人于无奈之中消极避世的社会心态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晚唐咏史。讨论人体式上看,以七绝为主,次为七律。从手法上看,或隐括本传,咏其得失,或借古抒怀,讽时刺世,或评史论人,独抒己见,表明了诗人对咏史题材的运用自如。在感情上,所有咏史之作中都普遍存在一种明确倾向,即对历史的伤悼与反思。可以说,历史的悲剧时至晚唐才第一次被如此大量而集中地吟咏唱叹。晚唐诗人在伤悼历史的同时,更对历史进行着深刻的反思,而反思也同时增添了伤悼的力度与深度。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晚唐的时代精神、文化精神及晚唐诗人的心态都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晚唐体"与张籍诗的共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体”是唐代诗坛一个比较大的流派。因时代浸染 ,“晚唐体”诗人以“苦吟”为创作手法 ,形成“轻浅纤微”的风格。整体把握唐诗风格流变 ,发现“晚唐体”诗风和中唐张籍诗有共通性。张籍在中唐儒家思想演变中得风气之先 ,其心态与晚唐诗人相似。他以“苦心觅句 ,专意为诗”为近体诗创作方法 ,诗歌风格具有哀婉纤柔色彩。张籍与“晚唐体”诗人“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乃“晚唐体”之始作佣者。这一现象表明 ,我国古典诗歌风格的形成和流变有其内在的承传关系 ,而不是断然孤立的。  相似文献   

7.
论晚唐诗人的忧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郁是一种情感体验,纵观中国古代诗人作品,很多充盈着悲苦的忧郁情结和忧患意识。特别是在晚唐时期,诗人的这种悲苦忧郁情结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显现出多重意蕴,这与社会时代的变化、士人心态的衰老、审美思潮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定的时代等诸多因素促成了晚唐诗人的忧郁情结,更改变了诗人的心灵。他们无力改变衰败的社会现实,而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入手,将人带入一种纤细的意趣和宁静的境界中去。此外,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对弱质事物的同情,也是晚唐文人忧郁情结的又一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8.
魏野诗风归属晚唐体还是白体,在宋代就存在分歧,今人的论述也相对模糊,这涉及到对宋初白体与晚唐体内涵的理解。事实上,语言是否浅易,是否多唱和之作,是否多抒闲适之情等,并非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界限,叹老嗟卑的悲哀情绪也不是宋初晚唐体的特色。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根本界限在于创作理念的不同。白体主张"见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晚唐体主张"象生意后",苦心经营,锻炼景联与颔联。其中前者强调对景能赋的写实,后者注重缘情布景的营构。质之魏野诗作,则明显属于晚唐体。考辩宋初白体与晚唐体不同的创作理念,是深入认识宋诗发展演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赵荣蔚 《阴山学刊》2002,15(4):56-60
白居易后期的闲适之作,是在远离现实政治斗争,对时势悲观绝望后,崇老庄、佞佛禅、恋世俗的结果.从其创作心态,可深入了解甘露之变后晚唐士人心路的曲折变化历程,把握晚唐诗歌的政治品格和文化精神,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白居易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盛世 ,知识分子奔涌荟萃 ,奋发而起 ,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胆识和才华 ,展示自己为国效力的决心和愿望。因此 ,唐代的知识分子在心态上凸兀地显现出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唐代历时近三百载 ,在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 ,知识分子同样也就经历了盛唐时的豁达进取、中唐时的用世与超脱和晚唐时的感伤落泊的心态变迁。  相似文献   

11.
赵宏  宫波 《北方论丛》2012,(4):16-20
宋初晚唐体诗人清寒苦吟诗风一为晚唐诗人的自然过渡,二为诗僧和仕途失意、生活寒苦文人的自然选择。其"清寒、苦吟"诗风源于晚唐诗人贾岛和姚合。晚唐体诗人与佛教的关系,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多有体现。究其原因,乃是佛教"人生皆苦海"的理论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宋初晚唐体诗人在佛教中为自己"清寒"、"悲苦"的生活命运找到了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从《北梦琐言》看晚唐落第士人的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题材是《北梦琐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孙光宪在笔记中揭示了部分落第士人的心态,凸现出晚唐科举制的弊端,为后人研究唐代科举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史料,极具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殉道”精神及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同当时绝大多数诗人的群体性心态一样,对现实抱有狂澜难挽、事不可为的绝望心态;但与众多晚唐诗人迥异的是,李商隐并没有避开灾难重重的末代社会,并没有放弃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他的作品中始终贯彻着一种“殉道”精神。李商隐的“殉道者”心态,使他的诗歌带有一种迥异于众的审美特征,即所谓感伤美、残缺美、朦胧美等  相似文献   

14.
蒋晓城 《云梦学刊》2003,24(1):84-87
晚唐艳情诗与艳情词是同一时代下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孕育的结果,它们不仅在题材、内容、情感基调上相同,而且,在表现方式、意境、风格以及体式上相近,这反映出晚唐艳情诗与艳情词之间的血缘、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多元化的近代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在近代发生了重要的转换。这种转换由于当时那种特殊的社会条件,以及传统文化心理结构自身的特殊构成机制,从而出现了整个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人格追求方式的错位与失衡。这种文化心态的变迁,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激荡、淘滤、聚合、积淀之后,在本世纪初呈现出多元心态并存的局面。所谓多元,因为它既有形态各异的矛盾心态,也有相互对峙的偏激心态,同时还有时隐时显的折中调和心态。一在多元化的近代文化心态中,最突出而且最普遍的是矛盾心态。首先,在文化选择上,不论是对待西方文化还是…  相似文献   

16.
晚唐诗风在北宋初期曾风靡一时,后在诗歌复古运动的冲击下,才渐告消歇,但到南宋中后期,诗坛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过程,久已销声匿迹的晚唐诗风又重新兴盛,且欲取“法席盛行”的江西诗派而代之。在晚唐诗风的复兴过程中,杨万里起了领军作用。杨万里初学作诗,本从江西派入手,但随着江西派诗歌流弊为越来越多的诗人所不满,杨万里本人也从自己尴尬的创作处境中痛感到江西诗法对诗人艺术创造力的扼限,于是脱出江西诗派,转而提倡与江西派诗歌审美趣味迥然不同的晚唐诗风。他不但提出“去词”、“去意”而求“味外之味”,以及“诗非文比也,必诗人为之”等系统的诗歌理论,为晚唐诗风的复兴极力张本,而且以其诗坛盟主的身分有意识地引导当时的诗人在创作上趋同于晚唐诗风,以此扩大反江西诗派的阵营,彻底转变当时诗歌的流向。所以,“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划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  相似文献   

17.
论罗隐及其诗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罗隐及其诗文潘慧惠正如韦庄既是晚唐的重要诗人,又是西蜀词派的一位代表人物一样,罗隐虽长期生活在晚唐,但他的才能到归附钱锣后才得以发挥,他既是晚唐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吴越文坛的代表人物。他与“辞藻富赡”的罗虬和“才清而绵致”的罗邺并称“江东三罗”而居...  相似文献   

18.
刘艳萍 《江汉论坛》2013,(2):104-109
晚唐洛阳文人群体在城市之中将日常生活诗化和雅化,并相互影响而形成一种生活风尚,其精神气质与心态特征则表现为疏狂与忘世,他们对仕隐关系亦进行了新的思考。这种城市生活范式的形成与洛阳优美的山水胜景、晚唐分司官员职务的闲散性质以及洛阳文人雅集唱和传统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城市生活范式对宋代洛阳文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逐渐成为洛阳的一种极具标志性的城市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由于开元天宝宫廷盛行的乐曲能从多方面满足中晚唐人对大唐盛世的追念,遂成为那个时代最受青睐的怀旧介质,乐人的命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何满子临刑献曲的诸般传说,便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产生的.强烈持久的怀旧心理必然影响文学创作,开元天宝史事轶闻成为中晚唐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怀旧心理的自然走向,决定了这类诗歌除了始终萦回着的感伤情调之外,写作重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中唐的侧重猎奇,逐渐转为晚唐的侧重反思,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沙漠里,以为这样就安全。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为"鸵鸟心态"。"鸵鸟心态"实为逃避心理"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些人面对压力会采取回避态度,结果使问题更复杂、更难处理。就像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自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