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不了"与"不外乎"在历时发展中,先后都经历了由短语到词汇,由实词到虚词的共同发展路径,但其虚化时间并不一致,所以在现代汉语中它们语义上既有交叉部分,又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历时语音变化的观点,讨论"车、居"及"鹄、浩、告"的语音关系。"车、居"涉及到*k-声母颚化以及*-a元音的-o音化音变;"鹄、浩、告"涉及*g-声母的擦音化(*g->γ-)、清音化(*g->k-)两种音变类型以及韵母*-uk裂化为-uok,或是*-uk先丢失-k尾入幽部,再随着幽部一等-u元音裂化为-ɑu。  相似文献   

3.
“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副词"就"、"才"表达结构中的主观量,实际上是"起点化"或"终点化"的语义关联成分。主观量的这种语义信息特征,是说话者心理预期维度的映射,并通过"就"、"才"的语义作用具体表现出来。因而,考察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句子的语义结构规则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以下一些问题:(1)主观量表达的语义机制和"就"、"才"的基本作用;(2)"就"、"才"语义指向的成因和制约条件;(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文化心理认知因素的介入。  相似文献   

4.
"一直"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一"和"直"在古汉语中有多种相邻使用形式,但直到唐五代时期才成词,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拐弯(一直1)。成词后又继续语法化,宋元以后产生了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的"一直2";到清代又产生了表示事物范围或界限的"一直3"。在现代汉语中,"一直1""一直2""一直3"同时共存,但从来源上是有先后历时引申关系的,现代汉语的"一直"是"一直"在历时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5.
中共在历史的起点树立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但实施了关门主义的政策;中共"二大"提出建设"无产阶级大群众"政党的任务,这是中共在把列宁建党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中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中共"三大"对建设无产阶级群众政党目标的自我否定,使党的自身建设在实践中遭遇挫折;1924年5月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和中共"四大"对建设无产阶级群众性政党目标的回归,重新开启了建设群众性政党的探索;1925年10月后从"群众化"到"布尔什维克化"党建目标的树立,达到了这一阶段党建目标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介词"依据"用于介引动作行为的根据。它来源于汉代的同形动词短语"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词短语"依据"在认知隐喻机制促动下因高频连用由并列式动词短语词汇化为同形的依靠义动词。动词"依据"形成后,经常用于"V1+N1+V2+N2"句法环境中的V1位置,至隋唐五代时期,处于该句法环境中的"依据"最终完成向介词的虚化,"V1(依据)+N1"由独立作谓语被重新分析为作状语,介词"依据"形成。"依据"在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路径可以概括为"动词短语→动词→介词"。  相似文献   

7.
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进入"传媒化生存"时代:传媒视频化带来了现实社会的拟态呈现与演绎;传媒生产化导致了知识信息的线上"众筹"与"共享";传媒社交化意味着人际关系的再现与再造;传媒智能化预示着人类生态的变化与变异。在此基础上,信息传播空间与社会发展模式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8.
尽管中国传统农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其显著特征是"过密化"或"内卷化"。即单位土地上承载了太多的人口与劳动力,这种"过密化"从1300年代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了大量的非农就业,开始了我国农业的去"过密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2.3亿人,极大地缓解了农业的"过密化"。但是,我们要看到,由于耕地面积的有限和减少、人口的增长,我国农业的"过密化"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就是要求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化发展战略以非农就业、农民的市民化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有点小+X"构式作为汉语中一种常见结构广泛运用于口语和网络语体中。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将"有点小+X"构式归纳为"有点小+名词"的动宾结构和"有点小+形容词/动词"的偏正结构,分析了其句法特点和语义特征、语用效果及演变机制,揭示了该构式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0.
连词"便是"与语气词"便是"具有相同的语符列,但生成的路径不同:前者是依靠内部成分的角色转换而整合为连词,后者则借助句法位置的后移而虚化为语气词。在整个过程中,语言的类推机制发挥了重要的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历时角度,"亲"的用法可大致区分为古代单音节词"亲_1"、构词语素"亲_2"和单音节称呼语"亲_3"三种。"亲_1"到"亲_2"和"亲_2"到"亲_3"语言演变过程分别是语素化与去语素化。语素化与去语素化符合人们对"亲"认识的范畴化、去范畴化、再范畴化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连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词性标注为动词.通过对"连续"一词出现的句法环境进行考察,发现"连续"经常做状语,已丧失了动词典型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却保留了动词可以作定语、受"不"修饰的非典型语法功能.经过分析,认为它是语法化的一个中间体,其词性应该为副词兼区别词.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世纪,文学与媒介的关系经历了从"媒介文学化"到"文学媒介化"的世纪转换。在新世纪文学"被建构"的过程与序列中,"文学媒介化"现象格外引人注目,以"80后"文学为代表的文学媒介化景观,新媒介文学的"喧哗与骚动"都是显例。"文学媒介化"现象究竟会给文学带来什么样的终极影响,得经由时间来确证。  相似文献   

14.
“难怪”的词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难怪"最早出现在元代.在元明时期,"难怪"多带体词宾语,作为动词短语使用.到清代,出现了大量"难怪+主谓短语"的用法,其中主谓短语表示消极意义.到清代晚期,"难怪"后面的主谓短语可以表示积极意义,这种用法的出现标志着"难怪"词汇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5.
表"没有通常所说的"之义的自由短语"无所谓"起源于语素"无""所""谓"的临时组合。随着句法组合的变化,主观性的增强,逐渐词汇化成表"不在意、不在乎、没有关系"之义的词。但由于汉语否定词系统的整体替换,加之肯定否定对举句法格式的推动作用,"无所谓"又经历了反词汇化的过程,变成了短语"没所谓"。词汇化和反词汇化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但又是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好不好"的语叉演变过程进行详尽考察,分析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轨迹,尝试从句法、语义和认知的角度,对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充其量"由短语到副词,经历了四个阶段:魏晋六朝始发、宋代发展、明清壮大、民国至今鼎盛。语法属性由短语到副词,意义由实到虚,在书面语基础上向口语拓展,由中性衍生出贬义,历经词汇化和语法化,至现代汉语成为一个通过客观假设最大化折射出"轻视、不以为然"等主观最小化的三音节极量副词。语言的主观性、结构自身特点、人们的组块心理、隐喻心理等认知因素都是诱发主观向量副词"充其量"词汇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N+的+V"结构属于什么词性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断,相关结构中"V"的词性确定影响词类标注分歧处理。参考相关研究,认为应该区分"N+的+V"中"V"的动态与静态,区分语义化、语用化与语法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尝试从实际语料考查角度提供一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汉语旁称代词"人家"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究其语法化的演变轨迹,并运用"斜坡"理论对"人家"语法化路径中的主观化因素进行分析,以求从历时角度阐释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虚拟"是鲍德里亚后期思想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要深入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领会其所表达的时间性的内涵,即"现实"和"虚拟"的"共时"的"双重化"的运动."双重化"包括"重复"和"差异"的维度:"重复"强调"虚拟"作为"现实"的"意义"增殖的维度,而"差异"则强调二者之间不可缩减的"间距".数码技术的"罪行"正是用"实时"取代了"共时",用"同一"扼杀了"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