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同  文军 《社会》2010,30(5):121-141
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对于底层工人来说,争取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要计算在这个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与政治风险,因此“安全”、“有效”而又“可持续存在”的抗争方式是工人在采取行动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上海某制造企业工人两次依法维权的行动为例,提出在这种逻辑下工人抗争所采取的“自我组织”与“遵纪守法”的策略,既为抗争提供了组织保障,又提供了行动的合法性。最后,文章将这种抗争策略放在中国宏观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今日中国,拥有汽车已成为大多数城市家庭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在“汽车梦”的社会建构过程中,作为一种消费意识形态的汽车广告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以《南方周末》(1998~2007)为例,对近十年的汽车广告内容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个体享乐性想象认同”和“社会参照性成功认同”是汽车广告用来建构“汽车梦”的两个重要的“认同策略”,其影响作用远远超过了汽车广告中的“功用策略”,对广告内容分析的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文章最后对“汽车梦”为什么在近十年得到极力建构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所带来的潜在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相似文献   

3.
阮荣平  王兵 《社会》2011,31(4):195-217
目前学界对宗教与信任关系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基于中国1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本研究分析了宗教信仰对社会化信任、一般化信任和差序格局结构中不同半径群体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1.宗教对信任尤其是社会化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宗教对信任的影响随着差序格局半径的增加而增加;3.宗教对信任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信仰效应而非组织效应,此发现部分解释了宗教与信任关系研究结论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张江华 《社会》2010,30(5):1-24
对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已有的研究大多从个体与不同类别的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差异性出发来讨论。笔者以为,类似的模型几乎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文化里找到,仅从这一视角出发肯定有所偏差。事实上,费孝通认为存在两种“社群”:由团体格局所形成的“团体”和由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不在于西方只存在“团体”,东方只存在“社会圈子”,而在于这两种“社群”在社会构成上的不同。笔者由此指出,“差序格局”的实际含义是强调由“差序”所构成的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与支配地位。中国所谓的公共领域,实际上由私人领域扩张与转化而来,或者受到私人领域的支配,这也使得中国社会的公共性供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并取决于处于“差序格局”中心的某个个体或某一批个体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5.
罗朝明 《社会》2012,32(5):102-129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自我认同与社会团结的传统支持机制已经失去了固有魅力,其危机已然成为现代性境况下紧迫的本体性安全问题。对友谊的现象学构造和社会学结构进行探究可知: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友谊之“真正的”自爱基础、意义价值的自我生产与衡量体系、主体存在性地位的自我认识与确证的主体间性构造,是社会行动者达至“与自我一致”从而实现“自我认同”的实在性条件;另一方面,友谊关系主体之间的共享恳谈、他我意向性态度、行动自律与道德自觉,则是社会行动者达至“与他者一致”从而实现“社会团结”的有效机制。然而,由于工具理性的强化、资本逻辑的宰制以及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友谊的建构几乎完全沦落为私领域的个人事务。笔者认为,现代性的友谊要重新恢复其作为自我认同与社会团结之重要机制的角色,既有必要启动人类心灵解放的第二次远航;还有必要对促进友谊之社会性伦理品格的提升加大政治性的集体投入。  相似文献   

6.
程秀英 《社会》2012,32(5):194-218
中国激烈的劳工抗争为何未能得到持续的扩展而被国家逐步平息,笔者试图通过对正式国有工人和长期临时工人的比较研究来回答此问题。本文聚焦这两组工人具体的斗争过程和机制,考察他们如何通过在街头抗议、集体上访和法律仲裁等不同斗争路线之间的穿梭,从而实现与国家代理人的互动。研究发现,这两类工人在斗争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的象征性满足而不是物质上的让步;他们的满足方式的差异是国家代理人依据两类工人各自不同的历史轨迹和社会身份所做出的有差别的策略性回应与引导的结果。与强调工人内部分化导致集体无行动的“工人分化论”不同,本文所谓的“消散式遏制”强调分化的工人同地方国家代理人之间的互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们未能实现抗争可能带来的阶级认同,而是丧失了最初的激进动力和挑战性,逐步屈从于国家的和平驯化过程 。  相似文献   

7.
杨慧宇 《社会》2010,30(3):65-82
摘要:本文从信任的角度出发,发现交易中的关系信任和制度信任是交织作用的,并促进了信贷交易,二者都是通过行动者发挥作用,行动者在行动中遵循的是“自我〖CD*2〗情境”策略。制度化的信任在经济生活中凸现出它的重要地位,并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是现代企业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制度信任的缺陷可由关系信任弥补;关系信任的风险,须制度信任制约。只有建立良好的制度,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意义,克服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熟人社会:村庄秩序机制的理想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柏峰 《社会》2011,31(1):223-241
熟人社会中的“人情”体现为感情、关系、规范和机制等层面。在人情的作用下,熟人社会成了一张微观权力关系网,因此也被整合为对内纷争较少、对外团结一致的亲密社群。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围绕着人情关系展开,行为准则是人情规范,这种人情取向的行动规律就是“乡土逻辑”。因此,“乡土逻辑”可以用来分析当前村庄秩序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杨典 《社会》2012,32(5):151-178
基于1997-2007年676家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及其CEO、董事长、独立董事、基金经理和相关政府官员的访谈资料,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CEO强制离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揭示出一种与代理理论预测和西方经验不同的中国的CEO解职规律。研究表明,CEO解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受“效率逻辑”的支配,更是一个社会政治过程,受“权力逻辑”的强烈影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权力逻辑”压倒“效率逻辑”的现象可能是阻碍中国公司治理改革和其他组织和制度变迁的深层原因,从而使改革流于形式,新制度止于表象。  相似文献   

10.
郭强 《社会》2010,30(3):21-43
摘要:没有社会的社会学和没有社会学的社会是社会与社会学彼此抛弃的必然结果。社会学要回归社会,必须明确其知识体系的基础,即社会和社会性的概念界定、基本内涵、社会主体。但社会概念的空泛化、去人化使其合法性、根性得以丧失。肖瑛给出了回归社会学的辅路途径,布迪厄引入“场域”代替“社会”。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导致社会与社会学相行渐远,社会和社会学的双重失根也成为必然。社会的失序、社会性中介的断裂、媒体与大众单一化终结了社会性,也终结着社会学。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的化解成为社会和社会学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article, I demonstrate fundamental weaknesses in the ability of critical understandings of race to produce reliable knowledge of how social actors use social comparisons as a way to align self with ingroup. I trace these weaknesses to two sources: The first is relying on social status as an explanation for race‐based assessments, ingroup motivations, and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otherness. This is opposed to leaning on assessments grounded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hat links properties of human cogn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social identities. The second weakness is an open support for activist research that is often situated in radical multiculturalism. Because critical race scholars openly side with racial minorities’ interests, they tend to establish incomplete assessments of social behaviors and social constructs linked to racial identitie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stated political allegiances. To demonstrate these and other weaknesses, I draw upon the theoretical insights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which is used to reassess Bell and Hartmann's (2007) critical race analysis of diversity dialogue in American society.  相似文献   

12.
孙飞宇 《社会》2013,33(1):38-74
舒茨从对个体行动的意识分析出发,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伯格森的意识哲学,对韦伯所建立的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作了一个意义基础的建构工作,并进而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世界的图景。在这一工作中,对他者问题的处理涉及了一系列深具社会学意涵的问题,而其核心则是主体间性问题。对主体间性之可能性这一问题的探讨,从社会思想史的传统脉络来看,不仅关涉社会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在舒茨的努力下,更成为了一项通过以我群群体为基础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回答近现代以来社会学的核心方法论问题--社会如何可能--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家庭作为分析单位,运用社会分层及家庭社会学的理论,将家庭的社会地位分为家庭的财富地位、权力地位、声望和文化资本地位,分析了家庭社会地位的不同方面对子女早期社会化的理念、目标以及方式的影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职业分层的方法论及其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弘毅 《学术交流》2004,(12):113-118
职业分层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证上与社会分层之间具有原生与派生的逻辑关系。当代国际社会分层研究对其基本研究单元一职业分层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理论构架和方法路径:理论分类分析和经验分级分析。分类与分级实质上是分层领域的理论核心问题和矛盾的难题。上述两种分层理论和分析路径的综合将有助于对职业分层和社会分层的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中的空间社会分层与中国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新趋向是从资源性分层进入空间性分层,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及其内含的空间不平等被作为重要社会问题得到关注。国内已有研究发现,中国的某些现象尽管可在西方社会找到对应物,但总体上不能从西方理论得到解释。然而,研究者们尚未提出基于中国现实和资料的理论。作为建立中国理论的一个尝试,提出与西方的市场制相对应的统管制概念,并利用中国资料予以证明;分析了统管制的内涵、样式、运作以及特殊的社会分层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情境下,社会工作发展与西方国家有不同特点,社会工作行政作为社会工作的间接专业方法,也有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色。本文从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问题、社会工作行政的对象问题、社会服务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实习的双重功能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的伦理困惑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行政知识体系及制度架构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政策建议,包括:建构与完善社会福利政策体系;构建与完善社会工作组织体系;加快社会工作行政高级人才培育;加强对于社会工作行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7.
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社会分层的概念、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并评述了其理论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社会分层研究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慧玲 《社会》2016,36(2):146-166
本研究应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分析身体健康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及其社会心理机制。在区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相关理智资源,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越来越具有理论意义的身体研究延伸至经验研究层面。研究表明,个体身体的健康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阶层在个体身上印刻的结果,而这种印刻过程是通过阶层认同、群际伤害、习得性无助和情感支持等心理过程得以达成。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正义的责任,但却不知道怎样才是对政府责任的证成;而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批评政府作为不当或不作为的事情并不少见。本文在论述政府对社会正义责任的证成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正义的维度,以及社会正义实现的决策方法。尤其给出了社会公正度的函数和数学模型,这一量化标准,对于推动社会公正的决策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胡冬雯 《社会》2016,36(1):99-123
在中国西南地区,国家力量通过改土归流,促使地方社会组织和文化转变,建立了官员治理之“民”间的平等地位。清乾隆年间,四川省金川县的嘉绒社会经历了裁撤土司、设立屯兵、划分土地与征税等一系列变化,但嘉绒人的房名制度、阶层内婚和劳役的存在,共同再生产了土司时代的等级社会;加上国家对藏传佛教的认可,土官获得了基于宗教的传统政治权威。嘉绒社会呈现出不同于华南和西南其他地区的国家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