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近代以来,东北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汉族家族共同体。由于东北区域开发较晚,与关内相比较,东北地区汉族家族代际短、规模小、族产薄弱、祠谱粗陋、祠堂不普遍。随着汉族家族的别居、移入、迁出,家族居住形式由单一家族型、多姓亲族联合型,发展为杂姓混合型。尽管家族形态和规模小,但仍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与管理特点:族长是"一族中之领率";以"习惯法"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祭祖以墓祭为主,且很简单;族权对家族村落政权存在一定程度的渗透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从宋代以后,以祠堂、家谱和族田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封建家族制度,成了封建社会结构的重要特点,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牢固基础之一。从封建家族制度方面来探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缓的原因,无疑是史学研究中非常必需而又比较薄弱的课题。早在六十年初期,傅衣凌先生就曾经提出,有必要从乡族势力的作用方面来究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滞的问题,并且写了《论乡族势力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干涉》一文作为示范。本文想依据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史实,对封建家族势力如何直接阻滞、束缚、破坏社会生产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作为对傅先生上述论文的补充和诠释,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3.
清朝末年,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呈现出衰落的征象,从经济动因考察,其主要表现为:西方经济的入侵使传统家族制度的根基产生动摇;近代工商业城镇的兴起使传统家族组织渐趋瓦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家族共同体发生肢解;族田的兼并买卖使家族组织的活动日趋涣散.但是,总的来看,清末家族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内在机制并没有受到损伤.究其原因是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根深蒂固;物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以及国家政权对家族制度的保护和利用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宗法家庭社会。封建家族是历代封建专制政权维持其统治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国”与“家”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结构。我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受儒家思想支配的封建法律,无不与家族制度有着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资产阶级革命派明确提出改造家族主义为国族主义(即民族主义)的主张;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大批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批判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浪潮;中国共产党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封建家族制度给予了有史以来最猛烈的打击。然而,民国时期诸种社会力量对于传统家族制度的冲击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家族文化虽然出现衰落的迹象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其原因主要在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家族观念、历届政府对家族制度的保护利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制约等。  相似文献   

6.
家族制度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家族制度一直在中国存在着。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尽管改朝换代、历尽沧桑,家族制度却始终作为统治制度的社会基础而不为政治风暴所左右,宗族观念始终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支柱而支配着人们的头脑,宗族的权力与封建政权一样,也是一条长期束傅人们手脚的大绳索。今天,封建宗法关系和家族观念,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毒害人们。为此,研究历史上的家族制度,特别是研究对今天有直接影响的近代家族制度,分析它的主要形  相似文献   

7.
袁北星 《江汉论坛》2003,9(8):49-52
近代社会巨变中,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家族组织作为在中国农村基层社会中起到过重要作用的社会组织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太平天国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家族势力,而在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过程中,家族势力又得到重用并有所抬头。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使家族组织经历了剧烈的震荡。辛亥革命前后,家族制度在文化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但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家族制度才彻底消亡。  相似文献   

8.
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国原始社会中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家族制度,在阶级社会中发展为维护剥削阶级世袭特权的家族宗法制。殷代奴隶制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为种族奴隶制国家,周代“封诸侯,建同姓”把家族宗法组织作为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态。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家族宗法制的社会组织并没有改变,原来适应奴隶制的家族宗法制度又继续适应着封建制。战国秦汉以来的乡、里、聚、邑、连、闾组织或伍、什编制,以及里正、父老、廷椽、啬夫等基层属吏,仍然代表着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家族宗法制组织的统治。历代封建皇朝不断更迭,家族宗法制却基本上以不变应万变(形式上和部分的质有所衍变,但其社会细胞的内核基本不变)。家族宗法制始终是中国古代、中世直到民主革命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特点、上层建筑,无不受到家族宗法制的制约和影响。家族宗法制的稳定性、顽固性和不变性,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家族制度对当代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北星 《江汉论坛》2005,2(10):139-14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尤其是南方农村的不少地区出现了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家族组织重建的现象,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它保留了原有的家族制度的一些落后因素,因而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努力注入了某些迎合农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新元素,以适应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尽管从外在特征和内在本质上看,当前农村出现的家族组织与传统社会中的封建家族制度在特征、成分、结构以及社会功能和影响作用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但对于当前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并与日俱增的。因此,理性看待并正确引导当前农村中存在的家族现象,对于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与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20,(4)
影堂是我国历史上曾经广泛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相关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不多见。影堂起源于祭祖时使用的影像。绘影图形的做法萌芽于战国,形成于汉代,经佛教习俗推动而广泛流行于南北朝。影堂名称正式形成于唐代,以性质划分,有家族性影堂、纪念性影堂和宗教性影堂三种。经五代战乱,唐代家庙制度隳坏,影堂逐渐代替家庙成为家族仪典举行场所而流行于两宋。但是影堂在自发形成演变过程中,存在家族身份、奉祀对象、规制规范、影庙祠关系定位等方面的混乱与矛盾,司马光、程颐和朱熹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朱熹大力推广祠堂,恢复宗法制,获得了成功。明清以降,影堂一方面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另一方面独立性消失,降格为祠堂的组成元素,影像也脱离了肖与不肖的争执,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今天影祭传统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鲜见。北影南祠反映出北宋和南宋的文化差异,北方受北宋文化影响较大,南方受南宋文化影响较大。此外,移民和经济条件对北影南祠的现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窦山公家议》是明代安徽祁门善和里程氏家族管理族内事务的一部家政法规。书中所记维系封建家族关系的种种条规,和所陈述的封建宗法社会道德、礼范、秩序原则、以及揭示出来的阶级等级观念、经济剥削关系等许多生动事实,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及家族制度的宝贵史料。《窦山公家议》共七卷,另有附录一卷,但未署作者姓名。经查康熙二十一年修《祁门善和程氏支谱》,始知为明程昌撰。就笔者所知,存世者仅有明程钫增补的万历三年家刻本,清顺治间程衡据万历三年本再行增补的重印本二种。前者见载《西谛书目》,后者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儒教、家族制度和科举制这三面政治筛子的社会选择作用,塑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强大群体。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又通过儒教、家族制度和科举制的社会选择作用,有力地巩固着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直到清末,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因为失去儒教、家族制度和科举制的保护和选择,才被新型的知识分子所代替。  相似文献   

13.
在清代 ,福建传统的家族制度日趋完善 ,家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日见突出 ,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要辅助力量。在福建移民开发台湾的过程中 ,家族作用也贯穿始终。但由于清王朝曾严禁移民携眷等禁海措施 ,使得台湾在重建家族社会时曲折、缓慢 ,并呈现特定历史环境下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比较闽台两地家族社会 ,不但能够清晰地看到闽台家族源与流的亲缘关系 ,而且能深刻认识到台湾家族社会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共性时 ,也受地域特殊环境影响 ,形成了有别于内地进程的若干差异。对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一、清代福建家族制度…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中的邑和族两个字,在字形上是无任何瓜葛的,但在研究商代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上,却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字。有不少研究者已指出,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邑则是族的聚居地,所谓“聚族而居“,“合族而葬”。同一血缘家族“生相近,死相迫”。故有的研究者将邑与族结合起来,称为“族落”,意谓“聚族而居的村落”,就成为一个行政单位了。  相似文献   

15.
刘瑞弘 《江汉论坛》2006,3(2):118-121
东北沦陷时期的家族小说在对东北传统家族生存态势的描写中反省民族本体的家庭制度;反思封建家族制度及其伦理、揭批民族苦难的根源成为其主流话语。“女性自我抒写”家族叙事模式的创造,不仅表明了“女性意识”在男权化“文明历史”中的叛逆性崛起,更显示了东北作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论巴金小说创作中的"家族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无疑是抨击封建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最为激烈的作家之一.然而,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又惊人地发现了他浓厚的家族情结,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家族问题持久关注的热情,把创作的重点始终放在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专制家长、堕落子弟的怜悯和同情,对正常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族伦理给予首肯,甚至对他歌颂的叛逆者身上所潜藏着对封建孝道之类的道德也流露出理解式的认同,他创作中割舍不断的家族情结根源于他在生活中与封建旧家庭所保持的情感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论明代族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族田的兴起与发展族田是宗族共有的土地.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特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形式.族田创始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至南宋时又有发展,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族田.到了元代.族田更非罕见.明代族田则极为普遍.仅江苏一省.据不完全统汁,就已大大超过了宋、元时期所置族田的数目.族田在有明一朝加此普遍.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明朝官僚地主建置族田.主要是想通过经济手段来延缓宗法宗族制的松解、缓和阶级矛盾.进而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和宗族制是两个下同的概念.宗法制是封建的伦理体制,而宗族制则是宗法制的体现形式.封建的宗法制度和宗族制度无论是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还是在控制农民方面都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晚清湖南社会,宗族通过建祠修谱,管理族内民众,维护封建纲常和伦理道德,维持地方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成为与地方政府官员共同管理地方事务的基层力量。处在晚清社会中的湖南宗族在时局的变化下,和团练、保甲等相结合,通过所掌握的宗族权力,对地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控制地方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宗规族训是家族制订、借助尊长权威施行、要求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称,是随着家庭、家族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管理和教化形式,其敦族睦邻教化主要包括和睦族党、友善乡曲、乐善好施等内容。在教化途径方式上,强调立品行端正的族长家长以正身率下,通过家族组织施行教化,注重日常道德养成教育,情法并用、奖惩结合,设宗会宣讲族训、圣谕以相互规诲等。宗规族训敦族睦邻教化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家庭生活的健康进行、家业的兴建及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助于化解邻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社会秩序,达到家齐而国治的目标。扬弃这笔伦理、法律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治理、家庭教化尤其是和谐社会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经济领域迅达实现了近代化,但是社会改革却明显滞后。近代日本的家族制度基本上继承了封建传统,在近代化过程中影响甚广。它在政治上助长了天皇专制主义,家族制度的延伸与扩大,导致日本特有的国家主义泛滥成灾,在经济上造成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畸形发展,是滋生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土壤。因此,对家族制度进行改革,是战后民主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战后民主改革和新瓦法的制定,废除了封建家族制度,否定了“家”对个人的合法控制,使家庭逐渐向民主化转变,自幕府时代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迅速瓦解,从而痛苦而又艰难地完成了本来在明治维新时就应该完成的社会近代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