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S县锦镇人民法庭2011—2012年间的调查表明:虽然在司法机关的官方表达中,对案件的处理必须要符合司法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实现其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统一,但在司法实践中,乡村法官所作出的处理决定既非为了平息纠纷、为民排忧解难,亦非为了实现法治,而是出于自利的目的,在实践中形成了择案而立、调解本位甚至强制调解以及"以结代收"等司法策略,其处理问题、避免麻烦的心态贯穿人民法庭日常运作的始终,偏离了法治和治理(亦即合规范性与工具主义)的双重制度定位。乡村司法之所以出现和官方表达相悖的功利化行为,与其司法制度定位的治理化和法院内部考核管理方式的强行政化密不可分,所受理案件的乡土性也决定其功利化的运作方式,未来亟需综合考虑乡村司法所处的系统性变量对其予以调整完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至今,乡村人民法庭自身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无论是在人员配备、办公条件还是日常管理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与此同时,乡村法官的办案方式亦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法官们越来越习惯于坐堂问案,而非携卷下乡.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现代法治理念和制度支撑,乡村人民法庭的种种积极转变,并未导致乡村司法的法治化,而是陷入“内卷化”的困境,即一方面乡村人民法庭经过多年的发展渐趋现代化、正规化,其运作方式亦趋于形式化;另一方面乡村司法的结果却是一种“两不是的草率判决”,乡村人民法庭本身亦发展为一种机会主义的运作单位.欲走出此种困境,须转变传统追求实质正义的司法理念,重新重视程序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乡村社会基础结构及其治理方式和格局业已发生显著转变,这势必推动置身其中 的乡村司法之转型。 然而现存有关乡村司法之研究对此并未给予足够之关注,其主要呈现出三种研究 范式。 “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冶将乡村人民法庭置于“乡土社会冶的背景下进行讨论,以极端工具主义的态 度对待正式法律规范,忽视乃至拒斥现代法律在乡村变迁中的功用及其价值;“村治理论冶虽然关注到 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但并未真正摆脱国家政权建设理论极端法律工具主义的进路;“法治论冶虽强 调正当法律程序在乡村司法中的必要性,却忽视了转型期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社会格局及其对司法的不 同需求与影响,过分关注程序的封闭性层面,未能兼顾乡村司法的适度开放性。 因此在乡村司法的进一 步研究中,亟需转换现行单一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4.
“任务型乡贤”与乡村振兴中的精英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之中,地方政府面临着治理任务加重与治理主体缺失的双重难题,H县打造了以“任务型乡贤”为主体的“321治理模式”,吸纳农村党员、人大代表以及中心户长多元主体参与到国家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并采用精细化、网格化、任务化以及平台化的运作机制与技术治理策略,实现了对于农村精英的整合与再造。不同于传统乡贤与新乡贤,“任务型乡贤”的运作是一种半正式化的吸纳性治理模式,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之中不仅有助于上级治理任务的完成,而且还从某种程度上激活了乡村社会中的村民自治,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这种将先进治理方法技术与传统治理经验相结合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促进了“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结合,有助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基础已然变化,如社会大流动导致的乡村人口结构变迁、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社会关系嬗变、乡村社会秩序转变为"礼""法"相容的共存图式等。乡村社会治理面临多重困境,如乡村社会共享价值断裂导致的社会治理精神断层,时空脱域与乡土脱嵌引起的社会治理参与困境,乡村精英大量流失引发的社会治理危机,现有治理方式在驱动乡村社会内源性发展上的乏力等。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可以从开展流动性治理,延展乡村社会治理空间;构建新型乡村共同体,凝聚乡村社会共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弥补精英治理缺陷;"外部推引"与"内源激活"结合,重构乡村振兴动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挥先进法律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以乡村人民法庭参与诉源治理的角色定位为视角展开研究。分析105个乡村人民法庭参与诉源治理的实践困境,结合“枫桥经验”中“党委政府重视,职责分工明确,信息资源共享,纠纷共同化解”的价值导向进行阐释,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中人民法庭参与诉源治理的三种进路选择:嵌入、分流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新时代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支撑.通过回顾当前学术界关于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的研究现状,梳理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缩影和政治特色;同时,依据罗伯特·D·帕特南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从信任、网络和规范三重维度出发,阐明了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及实践逻辑,为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乡村管理模式显现出基层政权“悬浮化”、乡村管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村支“两委”“不在场”与农民态度“冷漠化”,使得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消解,也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局面。因此,应通过乡村治理转型来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政府下沉衔接乡村治理事务;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自治组织的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意识;提升“第一书记”的乡村治理水平;积极培育“新乡贤”来激活内生型乡村治理力量,由此形成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的合作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从宏观社会背景看,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冶特征正趋于消解,传统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形成的非正式社会规范日渐式微,乡村社会呈现出利益分化与规范多元的格局。 从微观社会结构看,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但进入诉讼渠道的案件类型中陌生人/ 半陌生人纠纷以及经济类纠纷总体占比较高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与此同时,乡村人民法庭在硬件设施、人员结构以及司法的规范化层面亦获得充分的发展。 这一系列深层次的转变,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法治建设和乡村司法全新的社会背景。 为顺应变迁后的乡村社会及其法治需求,亟需转变现行理论和政策层面对乡村司法的工具主义定位。  相似文献   

10.
乡贤治村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乡贤入场乡村治理提供了内生性依据。在经历传统乡贤与乡土文化的深度互嵌以及近代乡贤与乡村社会的多维脱嵌后,新乡贤现已发展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汲取了传统乡贤治村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智慧,并结合新时代乡村的发展现实,深入挖掘乡土新文化、嵌入治理新因子的逻辑理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振兴范式。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耦合逻辑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淬炼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而且可以通过文化治理的“软”手段,激发乡村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1.
北朝河西文学具有自身独特的风貌.通过对现有零散的材料进行整理,能够看到河西文学在创作上呈现出的总体风格是典雅纯正,充满了现实关怀.同时,河西文学带有非常鲜明而浓厚的儒家文学特征.究其原因,一方面,河西的最高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是当时中国北方儒学的特盛之地.  相似文献   

12.
公文以言行事的功能决定了公文的语言表达要明通、平稳。作为语法最大单位的句群由句子依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研究句群的组合策略对于掌握公文写作规律和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具有突出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推进使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背景。本文通过对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分类的新变化以及各种帮困手段的分析,探讨构建科学帮困体系的模式,并提出育人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4.
南疆扶贫开发中尚需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研报告从资料与理性分析相结合角度,对南疆扶贫开发资金投向与管理、扶贫项目的科学论证、移民开 发政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尚需研究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政 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研究汉语歧义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性质、条件、范畴等方面论述歧义和多义的区别 ;主张从分析歧义产生的根源出发 ,按照三个平面来归纳歧义的类型 ;大量实例表明句法多义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语义上的多义性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而语用则为歧义提供成立的依据 ,可见歧义现象把句法、语义、语用这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高职学院《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关系是高职学院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使理论联系实际,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顺应社会潮流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文章结合《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从案例的合理性、教师对案例教学开展形式的选择和案例教学中的学生三个方面对公关案例教学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清末地方官员在近代陕北石油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主张广积资本,培养本土人才,畅通运输,尽管最终成效不大,但是一些有益的、积极的经验措施,先进的经营理念,对今天仍具有借鉴和启迪.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图书情报资料的检索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和高质量的服务.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情报检索自动化系统,可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9.
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运行建立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基础之上,但是又必然存在着各不相同的单向倾斜利用某些特定资源的趋势。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维护文化的多元并存,利用社会力量切断并存民族之间资源利用单向倾斜趋势的扩大和叠加,使这种单向倾斜利用不能形成合力,并且仅出现在有限的范围内,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源远流长.不同时代的体育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亦均有相同的特点.奴隶社会培养"学官"、"射"、"御",用来镇压奴隶的反抗;古代进行军事训练和体力训练,争战略国,弱肉强食,使得体育武艺和兵操得以发展;近代体育受洋人传教,活动项目有所改变,弃刀枪棍剑为球类、田径等,将"体操"改为"体育";现代体育运动基本上以竞技、群体、学校体育和民间体育形式出现,用以竞争、健体、娱乐和养身,同时也包括军事项目,航模、跳伞、射击、拳击、汽车赛等.体育的共同点就是军事和竞争,不同时代的人都以体育活动形式来锻炼身体,保卫自身,娱乐自身,增寿自身.人类为了生存开始有体育的萌芽,为了战争需要才发展了武艺和兵操,和平时期则以竞技体育锻炼人的意志,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体育事业伴着人类生存而生存,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