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基本美学理论问题之一.依据《巴黎手稿》阐释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美的规律"不是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讲美的生成发展的根据、原因、条件、基础的问题.它与"劳动创造了美"有着内在一致性:"劳动创造了美"只是一般地提出了劳动是美的生成的根据,"美的规律"则进一步阐明什么样的劳动才能创造美的问题."美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主客体借助审美实践的中介而实现的结合,二者并不矛盾:"美的规律"与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不能分离,主体的目的性因素不仅与"美的规律"的客观性不矛盾,而且是其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散文的意境美,必须达到创造出主、客观交融互渗的鲜明艺术形象,而这十艺术形象又必颊是浓郁真实的生活气氛与柞家审美理想和生命激情的有机统一;在创造散文意境美的过程中,作家必须使自己的认识、感情、境界步步升华,开辟出一个在艺术想象中独创的艺术境界。充沛的革命激情,是当代柞家创造散文意境美的灵魂;有意脱离现实生活和一味强调散文的求真意识,是当前在散文意境美创造上应该批判的两种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3.
垂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运用美学理论探讨了垂钓活动中的审美因素和审美创造; 论述了垂钓活动中的自然环境美、体育功能美、生活情趣美、技艺美、文学美与交谊美;有了这种审美认识, 人们就能在垂钓活动中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现实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从新闻人应具有的审美能力和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审美表达水平两个方面,探讨了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审美构造问题。作为新闻人,应具有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力求用美指导新闻产品的制作,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中提纯出有感染力的新闻精品与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5.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6.
从新闻人应具有的审美能力和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审美表达水平两个方面,探讨了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审美构造问题。作为新闻人,应具有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力求用美指导新闻产品的制作,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中提纯出有感染力的新闻精品与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7.
崇高是比优美更壮丽、更复杂、更深刻的审美范畴,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以力量与气势取胜的美。崇高的审美理想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巨大的感染力,更易激起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因而在音乐美育中,要重视崇高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技新闻是对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中新近发生的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事实的报道。科技新闻美是科技内容与新闻形式完美的结合,是新闻美和科技美的特殊表现,具有真理美、智慧美、人格美和实用美等几种美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价值论哲学, 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形态.美不是预成的, 而是生成的.美是客体的审美属性与主体的审美需要在现实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美的生成机制包括三个要点: 来源于客体的审美属性, 取决于主体的审美需要, 在审美活动中生成.  相似文献   

10.
从整个学校教育看,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处于同等地位。它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的基本任务是把已经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传播给下一代,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来要求和培养下一代,使之在继承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将美的创造不断地推向前进。也就是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趣味,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美的创造,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美的形式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本文从真实美、句式结构美、形象色彩美及音韵美等方面,探讨了翻译美学的存在以及追求译文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美育,即审美的教育。在人与客观世界日益广泛的联系中也不断发展着人与客观世界愈益密切的审美联系,成为人“艺术的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学校里,美育就是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健康的审美教育,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审美能力,美的创造能力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人为了创造更理想的生活,不但追求真和善,同时也热烈地追求着美。共产主义的社会生活和道德情操是美的,因为它们有真(合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善(合于这一规律的行为)的本质内容。具有上述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并为之奋斗的人是美的。因  相似文献   

13.
1 什么是审美对象?这是美学家们孜孜以求的难题。当代美学家帕克就说过:“美学科学原是要对美的对象和我们关于美的对象的判断以及我们创造这些对象的行动动机等,求得一个明确的一般观念。”美的本质是西方古典美学研究的重心,为了探讨美的本质,美学不能不首先回答什么是审美对象。因为审美对象是探讨美的本质时所指涉的具体对象,美的本质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审美对象构成成分的争论。波兰美学家w·坦塔基维兹指出:“客观论和主观论的争论……可以用下列的话来加以简单概括:当我们称某物是‘美的’或‘审美的’时候,我们是把它归之于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特质。或是把客观对象看成为并不具有这种特质,而只是由我们赋予它的。……当柏拉图说‘美的东西是依赖于美的特质而成为美的’之时,他的美学观是客观论的;当休谟说‘事物的美仅仅当它被静观之时才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美的规律”范畴的提出有着深厚的西方现代美学背景。西方现代美学认为美不再是纯客观的实体存在,而是包含着主体的关系存在。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规律之一的“美的规律”也必然不再仅仅是美的事物的规律,而是包含着主体情感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一、“美的理想”——审美的主体性 问题缘起于著名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或“主观合目的性形式”的康德命题。 康德认为在审美判断中,主体在知觉对象时,表象中并不唤醒一个明确的目的概念,即不具有目的性,这表象不是自觉有意识的表象,而是油然而生的对象形式表象;但审美的对象形式又恰好唤起审美主体知觉中想象力与知解力的协调活动,对象形式恰好符合主体知觉中协调活动的目的图式,这不能不说似乎具有某种目的性。围绕这个命题,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与对象关系的规定根据在于,既不是逻辑认识,也不是道德体验,而是对象的形式感被主体觉知为某种愉悦的情绪,由此构成了审美判断。所以,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当然也没有主观或客观的目的性。如果审美判断受到一定概念制约,这个判断就不是纯粹的审美判断了。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康德提出了“自由美”和“附庸美”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美育?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美是来自三维性的一种合力:主观的个人审美心理,客观的审美对象属性,社会客观性的社会审美经验。这种合力固然在美学理论研究上可以得出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一元论的结论,但在审美实践中,由于三种力并非经常地作均势的构合,因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审美评价,最终得出不同的审美结论。  相似文献   

18.
摄影艺术创作,不是按动快门的简单纪实、纯客观再现,而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是创造摄影艺术美:创造"社会生活的纪实美";创造"主体情感的表现美";创造"摄影手段的技巧美"和创造"个性特色的风格美".  相似文献   

19.
试论环境美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美不是一种美的形态,而是一种综合的美。它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环境美作为自然与人共同创造的产物,具有生态性和文明性。环境作为现实的客观存在,它的美与艺术美有重要区别,它具有真实性、生活性、宜人性。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珍惜环境就是珍惜我们的家。  相似文献   

20.
新闻写作的美学要求应追求真、善、美的标准.所谓真,不仅仅是生活真实,也应在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则下,追求本质真实甚至渗入艺术真实的某些写作元素,如想象力在新闻叙述中的应用.所谓善,即新闻写作不应是冷冰冰的客观叙述,而应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主观价值取向,充满人性的光辉.美,则表现为叙述语言、结构等书写形式中表现出的美学特征.真、善、美的统一是新闻写作的美学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