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朱熹崇尚“理”,追求“理”的最高理想境界,而“理”是“一个人生”“一个世界”的内在结构,并非远离人的彼岸世界之中的“上帝”“绝对理念”等东西,所以“理”(诚、仁、乐的统一体)与人有着一种天性的亲和力,是值得人敬仰和爱戴的世界和信念。正因为“理”的崇高性,人们在获得过程中就必须保持一种崇敬的心理状态。这种对“理”的崇敬所获得的一种自觉的深层的心理结构,也就成为朱熹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包括审美和道德境界),“敬”是获得这种境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
论象山先生的人生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象山先生的人生精神,并寻求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象山先生以“天爵”与“人爵”来群分人生价值的大小;以是否“堂堂做个人”来区分人生理想的有无;以能否徽“大人”来判别人生境界的高低。这一较独特的人生精神,发而为象山先生个性鲜明的人生践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象山先生倡导的这种人生精神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前。许多高校毕业生正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开始人生的第一次求职,此外,各类专场招聘会也频频登场。人事档案,它承载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然而,随着人才流动的加速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相当一部分人事档案已不再和人们“如影随形”了,曾经决定个人命运的人事档案频遭遗弃。那么,如今的人事档案在人们心目中还有多大作用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弃档族”的日渐增多让人担忧。本文旨在提醒人们重新关注人事档案的重要性,请“潇洒”的“弃档族”们让沉睡的档案早日醒来,给自己精彩的人生保留一个完整的记录。  相似文献   

4.
张冬梅 《社区》2014,(31):57-57
毋庸置疑,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看上去会神采奕奕、容光焕发。这样的人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能积极地面对人生,在竞争中会更具优势。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充当什么角色,才能让孩子更乐观积极,从而充满“正能量”呢?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一生从未写过论人生的专门著作,但他却有丰富而深刻、精辟而通俗的人生论思想.这些思想就体现在已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的许多文章中,尤其是诸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著名文章之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他对白求恩有段著名的评价:“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一连说了五句“一个…人”,实际…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07,(4):28-30
什么是法则呢?字典上解释为一个国家制定的一整套制度。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认同法律,遵守法律。那么“人生法则”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个人深思后,打算遵循的一套准则。  相似文献   

7.
这个人生大部分经历都在美国的中国人,他的目光和内心从未离开过中国,并始终有一个“中国创造”的梦想  相似文献   

8.
今日最芳菲     
人生是漫长的阶梯,而今天就是漫漫阶梯中的一层台阶;人生又是不尽的链条,而今天就是无数链环的一个环节。 逝去了的今天成为我们回顾的昨日,未来的今天就是我们展望的明日。 人生是在一个又一个的今天中延伸、拓展、充实。昨日与明日只是相对今天而言的时间概念,而唯有今天才是实实在在的日子。没有今天,昨日和明日也便无从谈起人生的全部是由一个个的今天组合而成,所以没有今天,就无所谓人生。 今天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过去了就变成了昨日,成为历史,永不复回。所以,“一寸光阴一寸金”,“时不我待”也就成为永远的警世格…  相似文献   

9.
我的博客     
《成才与就业》2009,(9):56-59
2009-04-01——学习,乃人生的第一要事 我今年80岁,常有人劝我:“学习是年轻人的事,在职人的事,你退休了,这么高龄,应该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还花工夫学习干什么?”我的回答是:“身体上健康固然重要,思想精神上健康更重要。我一生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个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事。”  相似文献   

10.
《百色学院学报》2008,21(2):F0003
志远:这是对百色学院师生员工精神境界的要求。“志远”语出诸葛亮《诫外生书》:“志当存高远,慕先贤”。意思是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只要有远大的志向,朝着目标前进,就一定能成功。这句话恰是诸葛亮青少年时期的自我写照。由于少年诸葛亮有慕效先贤的高远志向,因此他的治学态度就不同于常人,从年轻时就培养了以经世济民为己任的高尚气质。可见,一个人一生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首先决定于他人生奋斗目标的高低。志向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是激励人生的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身兼评论者和创作者而产生的互动影响、互为“镜像”,都凸显现出他们探索“为人生”文学的理想艺术形式的执着,对如何界定和描摹“现实”、如何呈现“真实”的“现实”和“革命”的“现实”的焦灼,同时更映照出“为人生”文学广泛、开放、富有弹性的边界,这无疑为渐成新的主流叙事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生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伏笔”。在平淡平凡的生活中,只有尽可能地集聚力量,不断坚实人生的基础,才会在最恰当的时机,顺利地攀登人生的新高度,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作家柳青曾说过: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是关键的就那么一两步。这就必须要有恒心和毅力。滴水可以穿透石,铁杵可以磨成针。有恒心,就是不动摇心中的志向;有毅力,就是不怕人生中的困难,坚持与困难和挫折斗争到底。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公关》2013,(3):66-66
关于公关人的“幸福”,有一个很形象的描述:女人像男人一样工作,男人像牲口一样工作。这里的“妹纸”很多都爱上了那个帮她写稿的男生,但这里的男生一般都爱上了颓废的人生。说来,公关人的“幸福指数”,恐怕要拖祖国后腿了而且直接拖到了大腿根部。  相似文献   

14.
个体生存论是克尔凯郭尔的基本哲学思想,个体生存论思想的形成缘于对思辨哲学体系的彻底批判以及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单个的人”和“生存”是个体生存论的核心概念。“单个的人”就是由激情的内向性和不断生成的主体性所构成的生存性存在,成为一个单个的人应该是人的生存目标;“生存”是对人的生存性结构的描述,即人是一种关系,是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以及自由与必然的综合,“生存”就是人实现自我本真存在的过程,包括人的自我参与、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审美人生、伦理人生和宗教人生,表现了人生选择的三种层次或境界,人在这三种层次间的挣扎与决断,表现的是人的生存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魏晋名士对“真”与“自然”人生境界的追求,是《世说新语》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里,“真”与“自然”并非常单纯的真实自然,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这种真实自然是对人的本真状态的复归,其本质是一种超越,具有形而上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别水 《社区》2012,(23):10-1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夫子用这么一段话把一个人的人生概括了。  相似文献   

17.
人到晚年,面临离休或退休的人生转折点。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临近离退休的老年人应该事先做好“角色退场”的心理准备。“角色退场”实属人生寻常事。比如一个女孩子走  相似文献   

18.
人生是一次单向度的旅行,既有时代潮流的冲击,又有个体选择的缺憾。困厄遭际与创伤体验往往导致人的轻生心态或重生幻觉。《人生算法》的主人公韩小华在“算法”的加持下经历了三次灵与肉的洗礼,还原为一个非异化的“人”,折射出科技时代人类社会对生老病死、聚散顺逆的情感之殇与疏离疗愈,蕴含着科技理性与人文情感相融相生的潜在话语。  相似文献   

19.
在周敦颐学说中,“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周敦颐主“静”的着眼点在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他将“静”作为人生最高境界。反映在艺术的创造中,多以幽美的自然景物和淳朴的田园风光为审美创造对象,突出表现对象淡雅、洁净、质朴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人生小提醒     
犁航 《百姓生活》2010,(8):18-18
学会道歉 人生有太多的地方需要诚心地说“对不起”。道歉是人生的处世艺术,不会说“对不起”的人,必定是孤家寡人。有时一声“对不起”,可以消去对方莫名的怒火,而刻意去狡辩的话,则可能爆发剧烈的争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