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伦理的论述是时代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系列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核心的政党伦理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要素。从主要内容看,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伦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政党政治建设伦理、政党伦理理念建设、政党组织伦理、政党伦理作风建设、政党反腐倡廉和政党制度伦理等六大方面。  相似文献   

2.
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和政治力量构成政党置身其中的政治生态系统,秉持正确的伦理逻辑来处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营造政治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和谐,是政党生存和成功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一个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3.
高洪 《日本学刊》2003,(4):90-100
日本众参两院最近相继通过了政界争论多年的"有事法制"相关三法案.这些法案顺利通过国会审议的主要原因,在于民主党这个最大的在野党放弃了与自民党对抗的一贯立场,使国会斗争中时隔10年再次出现了革新政党对抗保守党派的局面.原本处于朝野对立状态的自民、公明、保守、民主、自由五党步调一致的政治抉择,反映出这些政党之间相同的阶级属性与政治信念.自民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政治交易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在不同保守政党争夺政权的表象背后,掩盖着保守政治中朝野双方"貌离神合"的本质属性.举凡决定国家道路的原则问题,从旧自民党派生出来的各种新党最终总要同自民党形成一股政治合力,驱策日本在既定的道路上前行.  相似文献   

4.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明万历朝官员“乞休”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万历朝中后期,官员多言"乞休",甚或"杜门"、"挂冠"径去,成为万历朝凸显的政治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并愈演愈烈的因素主要在于明代政治制度嬗变衍生的权责架构失序,"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思想的现实投射以及士大夫群体内部过度张力引发的非理性内耗等."乞休"现象表达了近于晚明国家对士人控制力趋弱的实际态势以及士大夫政治文化有关退隐哲学的伦理困境."乞休"作为传统政治文化的特殊脉动形式,展现了士大夫群体于困顿情境中消解国家制度体系的抗愤情绪与举措,同时反映出他们在认定自我价值时回归传统政治伦理秩序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从意图伦理到责任伦理:中国政治伦理精神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图伦理和责任伦理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政治伦理的两种类型.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生活践行的是意图伦理.本文分析了我国政治生活的意图伦理及其消极影响,简约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责任政治的成功实践和责任伦理的基本精神,并分析了促发中国政治伦理精神嬗变的诱致性因素.怂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政党趋同是政治发展中一系列历史与现实问题复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其在学理上也有合乎政党政治发展规律的一面,但相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言,它还是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既不利于各政党自身功能的充分实现,也不利于政党制度核心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解决政党趋同及相关问题.应该切实秉承"十六字方针"及"和而不同"的理念,努力加强各政党的民主建设,充分发扬党际民主,使中国政党政治同蓬勃发展的人民民主相契合,并且能够积极引领或推动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政治多元化”实即西方的三权鼎立和多党制,这种资产阶级政治和政党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也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是一个可怕的政治陷阱,其实质是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建立反对党、从根本上动摇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分配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在各国都是一个政治上颇具争议的话题。在英国,针对个人的资源配给决定,主要考虑平等原则、医疗需求、健康受益最佳化等伦理因素,涉及一些技术手段,并以"平等的司法"予以保障。这就提示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应当在平等原则、伦理因素、分配工具和法治环境与司法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以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获得。  相似文献   

10.
日本选民的政治意识与其在国政选举中的投票行动密切相关.某一政党支持阶层的选民是否参加投票以及投票去向如何,受到"政党支持"意识的连续度、强烈度与宽泛度的影响.鉴于"小泉评价"与自民党投票志向的同向互动等现象,"业绩评价"意识的内涵虽有所扩大化,但仍因选民的重視程度各异而对其投票行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政策论争"对选民投票行动的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众议院选举是一次典型的"政策投票". "政治效应"意识的日趋薄弱,不仅是选民在国政选举中放弃投票的原因,更是日本选举政治所必须应对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娱乐化"现象置放在历史更广阔的时空来看,这并不完全属于一个新出现的审美文化问题.但晚近以来,"娱乐的代码渗透到新闻、信息、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塑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1](P110).  相似文献   

12.
参政党民主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和优势,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形式之一.本文对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有效性进行了理性评价,对其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同时提出了增强有效性的路径:拓展民主空间,营造民主监督的氛围;激活政党特性,强化民主监督的能力;创新形式方法,提升民主监督的力度;加强机制建设,增强民主监督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陈明珠 《浙江学刊》2005,(6):121-127
在法国学者勒内·基拉尔看来,欲望并非直线性地指向客体,而更多是对他者欲望的摹仿.藉此出发,基拉尔构建起一个以"摹仿"、"介体"概念为核心的欲望分析模式,通过分析伟大小说家笔下的人性和社会真实,将文学和社会历史政治的研究连接起来,把"摹仿的欲望"推衍至对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观察.在他看来,"欲望的介体"呈现了启蒙以来自由平等承诺下个体间欲望冲撞的必然处境;秉持自发自主欲望的幻觉,造就了现代社会在诸多层面上虚假不实的浪漫主义态度;摹仿性的欲望加剧了种种现代性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4.
张东 《日本研究》2015,(1):67-74
明治宪法标榜天皇主权与职能性分权,同时以议会代表"国家公义",这从根本上为"超然主义"提供了可能。"超然主义"实为近代日本政治之底流,它并未随藩阀政治的结束而消失。在藩阀政治受挫后,伊藤博文、桂太郎等通过政党实现的只能是相对"超然主义",而且,他们的期待最终被政党所"出卖"。经过大正民主运动,"超然主义"作为政治潜流持续存在,并与政党一样获得发展,当"宪政常道"下的政党政治被民众质疑和抛弃时,新官僚力倡普选,以民众广泛参政强化天皇权威,同时否定政党组阁的正当性,"超然主义"卷土重来,并显得比明治时代更为"成熟",成功"逆袭"政党政治,它看似基于民意,实则相反,政府超然于民众与议会之外,这也为法西斯独裁专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政治学的使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伟 《浙江学刊》2004,7(1):99-10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目标,意味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应当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统一.从21世纪的战略视野出发,现阶段应当加强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把政治发展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其中,民主相对于法治又具有目标上的逻辑优先性.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中国政治学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对民主政治发展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国家-社会、政府-市场关系等"体制外"问题不同,政治学直接触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这一民主化的"体制内"层面."体制内"与"体制外"是一种互补和互动的关系,但又有各自的发展逻辑.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政府和政党及其制度,对于民主政治有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政治学的重要任务应当是建构中国21世纪的政治发展理论,探索中国的体制内民主化道路,特别是把党内民主提升到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6.
现代俄罗斯多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苏联"政治多元化"阶段、俄罗斯"混乱的多党制"阶段、努力建立多党制阶段、建立"政党国家"阶段和政党建设的民主化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相应的选举周期有关,并表现为政治力量平衡、政党和政党制度定位的特定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生成与转换:社会转型期的政党权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峰 《浙江学刊》2006,3(3):169-173
政党权威的生成是在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治录用和政治社会化等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实现的,因而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的转型对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党的组织模式和党的领导方式等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因而引发了政党的权威转换,它主要包含从人治权威向法治权威、权力性权威向权力性和非权力性权威并重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近代早期在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下,思想家们对"党"的概念由模糊转向清晰,逐渐形成了对"政党"的近代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思想家们开始论证政党的性质,探索政党出现的原因。这促使了近代政党观念在东亚社会初步形成,并为进一步阐述政党政治思想和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中,国家理性是具有统摄性的概念,是"绝对的神物"和"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国家理性通过中介环节即等级要素统摄着君王、官僚和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国家理性的实质:黑格尔的政治国家是从概念推演而来的,是作为主观实体性的政治信念;黑格尔为国家理性所做的概念推演,主要目的在于为现实的普鲁士王国寻找哲学根据.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方法对黑格尔的国家观展开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迈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一步.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性的批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侯占伟 《社科纵横》2008,23(3):9-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多党合作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四条标准一,确立了我国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准则和重要原则,为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建设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